比特观沧海
vip

在巴基斯坦發起反擊行動一日之後,印度方面同意停止軍事衝突。



本輪印巴衝突中,印度以諸多借口爲幌子,進行了長時間的挑釁預熱,最終於5月7日正式對巴基斯坦發動了軍事行動。
印度主動挑起這場戰爭,背後必定有其考量,盡管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顯然是基於某種訴求和盤算。印度或許認爲,只要打贏,便能實現其目標,即便需要付出一定代價也在所不惜。
然而,戰事的發展卻出乎印度意料。5月10日晚,開戰僅4天後,印度便宣布同意停戰,印巴雙方隨即停火。許多人甚至還未及得知印巴開戰的消息,雙方就已經偃旗息鼓。
如今,印度當初開戰的真正訴求已無從知曉,因爲印度自然不會再提及。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並未達成其目標,因爲這一訴求顯然是建立在打贏戰爭的基礎之上的,甚至印度自己都認爲需先打贏才有臉面開口。
而實際情況卻是,印度遭遇了全方位的慘敗。5月7日開戰當天,印度便損失了6架昂貴的戰機,其中包括3架陣風、1架蘇30和1架米格29,據傳是被中國的殲10C擊落的。同時,雙方的地面部隊也展開了激烈交戰,印度陸軍第12步兵旅總部及多個軍事設施被摧毀,僅造成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多起爆炸和停電,並打死巴基斯坦數十名平民。
空軍失利後,印度不敢再出動有人駕駛戰機,轉而改派無人機出戰。然而,5月8日和9日,巴基斯坦分別擊落了印度29架和48架無人機,合計77架,且均爲軍用昂貴大型無人機,非民用玩具級。巴基斯坦展示了一大堆印度無人機的殘骸,而印度方面對此卻默不作聲,反而宣稱巴基斯坦在8日夜間至9日出動了300至400架無人機攻擊了印度36處地點。但印度方面既未展示擊落的巴方無人機殘骸,也未提供任何證據,全網搜不到相關資料,一搜全是巴方展示的印度無人機殘骸。印度在媒體上展示的,反而是擊落印度飛機的中國PL-15空空導彈爆炸殘骸,這事顯得頗爲詭異和邏輯混亂。
巴基斯坦之所以能擊落如此多的印度無人機,主要得益於其部署的中國造的“寂靜狩獵者”激光防空系統以及LY-80中程防空導彈系統,對印度無人機形成了全方位的立體攔截。而印度則缺乏對無人機的有效反制手段。
看到無人機大戰也慘敗,印度急了,甚至一度宣稱打算派海軍出場,用自己的航母去巴基斯坦海岸線旁邊進行轟炸,這一說法令人啼笑皆非。因爲印巴兩國陸地接壤,航母雖聽起來厲害,但實質上只是一個會移動的機場而已。從航母起飛的戰機因重量限制,性能被陸地飛機全面碾壓。航母唯一的好處是可以移動、遠洋攻擊,但如果陸地機場起飛的戰鬥機都打不贏,那出動航母就純屬送死,甚至可能連航母本體都被打沉。印度連這種不過大腦的話都能說出來,是因爲海軍是其唯一還未出動的軍種,雖然打巴基斯坦海軍基本沒啥用,但急切之下也沒辦法了,至少先說點話給國內憤怒的民衆一個交代。
與印度的手足無措不同,巴基斯坦在3天的防御戰中佔盡便宜,於是決定主動出擊。反擊前,巴基斯坦對世界放風,原本說印巴局勢會升級但不可能爆發核戰的巴基斯坦防長改口了,說如果印度繼續升級局勢,可能會爆發核戰爭,這是在暗示大國出來調停。
5月10日,巴基斯坦公告全球,正式啓動代號爲“銅牆鐵壁”的軍事行動,以回應印度方面持續不斷的挑釁行爲。這一行動名稱表明巴基斯坦只是想自衛,戰爭的責任完全在於印度方面持續不斷的挑釁。但實際上,這是巴基斯坦發動的一次對印度的大規模攻擊,不僅採用了大規模空襲的手段,還出動了大量的地面部隊向印度開炮。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印度大量軍事設施遭到了轟炸,並造成了一名印度高級官員的死亡。同時,巴基斯坦發動的網路攻擊導致了印度全國70%的電網癱瘓,引發了印度的全國大停電。此外,巴基斯坦的戰鬥機還越過了兩國分界線,進入印度領空,對印度古吉拉特邦、安巴拉以及賈朗達爾等多地的空軍基地發動空襲。巴基斯坦空軍的JF-17“雷霆”戰鬥機發射“高超音速導彈”摧毀了印度部署在阿達姆普爾的俄制S-400防空導彈系統,該系統價值17億美元,是印度重要的核心軍事裝備。然後,印度又被擊落了一架戰鬥機,型號據傳是陣風,同時飛行員被巴基斯坦方面俘虜。巴基斯坦媒體還宣布自家的無人機飛躍了印度首都德裏的上空。從5月10日上午巴基斯坦反擊開始,便連續取得了重大戰果,印度方面簡直是被單方面暴打。
5月10日晚上,被揍了一天的印度宣布停戰,而正在暴打印度的巴基斯坦也宣布停戰。停戰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發了個推文,說經過“一夜”的溝通和談判,印巴雙方都同意全面停火。發文時間是5月10日夜間7點55分(北京時間)。美國的夜間是我們這邊的白天,特朗普說的“一夜”談判指的就是我們5月10日一個白天的談判。也就是說,巴基斯坦發動大反攻後,美國在幾個小時後就發起了和談,然後印巴雙方迅速都同意了。
印度方面同意停戰的原因很簡單,因爲印度在前幾天的進攻中損失慘重,在10日的防御中又損失慘重,和自己開戰前的預期差距太大,沒法打了。印度沒有做好在這麼慘烈的交換比之下和巴基斯坦開戰的準備,印度預期的戰爭是自己單方面吊打巴基斯坦,而不是被巴基斯坦單方面吊打。而且印度這波開戰的幕後大哥是美國,有美國的支持印度才敢開戰的,因爲很明顯巴基斯坦的背後有一個中國,沒有美國的支持那印度是不可能開戰的。如今前線的戰況是慘敗,背後的美國又出來說別打了,那就只能不打了。自己主動挑起戰爭,然後損失慘重,然後迅速同意停火和談,印度這波臉丟大了,而且永遠也不可能圓回來自己開戰的理由了,無論說什麼都會和4天不到的時間自己就主動停火求和相矛盾,開戰理由越冠冕堂皇那就越圓不過去。但沒辦法,只能這樣。
印度同意停火的原因很明顯,那巴基斯坦爲什麼也同意停火呢?畢竟戰況很明顯是巴基斯坦單方面吊打印度啊,形勢一片大好,憑什麼印度說同意停火那就停火?這是因爲兩國實力差距太大,大到離譜。從人口、GDP總量、人均GDP、外匯儲備、外債、軍費、實控土地面積、國土類型及氣候條件等基礎數據來看,巴基斯坦都遠遠落後於印度。
到目前爲止,巴基斯坦確實是在吊打印度,但這個吊打依賴的是採購自中國的先進空軍裝備,並非巴基斯坦的實際力量。當然印度的軍力也依賴於採購自歐美俄的武器,不比巴基斯坦強。但如果巴基斯坦陷入了和印度的全面戰爭,雙方就要開始陸戰,那就不可能像空戰一樣只要具備技術代差優勢就可以無損反復刷對面人頭,巴基斯坦方面勢必會遭到損失。而且印度是夠得着巴基斯坦機場的,戰爭打時間長了,巴基斯坦的飛機早晚是會出事的,哪怕印度空戰打不過巴基斯坦也是如此,因爲你飛機再厲害也早晚得落地。當然即便如此,印度也肯定是喫大虧的,會有一個很慘烈的交換比,巴基斯坦帳面是會是血賺,但問題是巴基斯坦沒有錢,也不願意和印度交換。印度和巴基斯坦對外都可以採購武器,源源不斷的對耗,但這些武器肯定都不是白送的,都是要給錢的。而印度的外匯比巴基斯坦多,多了接近50倍。就算不考慮外債,巴基斯坦如今的外匯儲備加起來也只有137億美元,就算外債全部停掉也就只能拿出137億美元出來買軍火。而印度不考慮外債的話,目前能拿出的外匯是6278億美元。巴基斯坦目前確實在吊打印度,但吊打程度沒有50倍交換比那麼離譜。而即便做到了50倍交換比,巴基斯坦也就是和印度打平,雙方各自的外匯全部耗盡,失去外部武器支援,靠自己手搓的武器繼續打仗,沒有意義。而且對巴基斯坦來說,印度損傷多大對巴基斯坦來說都沒有意義,如果巴基斯坦繼續打仗拿不到好處,那打仗對巴基斯坦來說就沒有意義。
這場戰爭之所以能夠爆發,是因爲印度覺得自己能夠打贏,覺得自己打贏後能夠拿到大於軍費的好處,所以印度才開戰的。而巴基斯坦不覺得自己繼續打下去能拿到什麼好處,所以才同意停火和談。雖然10日的時候巴基斯坦對印度發動了大規模攻擊,但行動主旨確實是“銅牆鐵壁”,這波攻擊確實是自衛性質的。對巴基斯坦來說,如果沒把握一波打死印度,也沒把握拿到什麼好處,那最佳決策就是不打,以拖待變。歸根結底,巴基斯坦太弱了,經濟太差了,深陷債務危機和高通脹,2023年的通脹率甚至高達30%,現在實在不是打仗的時候。印度正是看準了巴基斯坦如今的國力虛弱才主動開戰的,想趁人之危撈點好處,萬萬沒想到自己撞得頭破血流,喫了大虧。開戰前的印度囂張無比,各種罪名瘋狂往巴基斯坦頭上安,一副黑老大派頭,開戰後僅4天時間,接到白宮電話就秒變和平鴿。印度不是怕美國打它,而是怕美國不管,於是只能識時務者爲俊傑。
雖然這場戰爭僅持續了4天時間,卻讓印度喫了個大悶虧,國際聲望暴跌。但最大受益者其實不是巴基斯坦,而是中國的殲10戰鬥機。長期以來,殲10都沒啥地位,但這次印巴大空戰之後,殲10的地位火速提升。這場印巴衝突的諷刺性遠超軍事意義,印度從“南亞霸主”淪爲“國際段子素材庫”,莫迪的“強人政治”在體系短板和官僚荒誕中碎了一地。美國其實不想調停,如果印度打得好,美國恨不能直接給援助。但看到印度的戰況後,美國害怕了,怕被印度拖進泥潭,於是就只能主動調停。而中國向來不幹涉他國內政,只關注於強大自身國力,於是印巴就迅速停戰了。但沒了軍事裝備的技術代差,美國勢力方還能靠什麼維持以前的橫行霸道?這次巴基斯坦同意停戰的原因是經濟,是因爲外匯不足,但這很明顯不是中國的弱點,反而是強項。中國一直以來的弱點是軍事裝備的技術代差,這次反過來了。等中國把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都給搞好,再把自己繼續發育一段時間,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