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观点任务# 第一期精彩啓程!調研 Palio (PAL) 項目,在Gate廣場發布您的看法觀點,瓜分 $300 PAL!
💰️ 選取15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輕鬆贏取 $20 PAL!
👉 參與方式:
1. 調研$PAL項目,發表你對項目的見解。
2. 帶上$PAL交易連結。
3. 推廣$PAL生態周系列活動:
爲慶祝PAL上線Gate交易,平台特推出HODLer Airdrop、CandyDrop、VIP Airdrop、Alpha及餘幣寶等多項PAL專屬活動,回饋廣大用戶。請在帖文中積極宣傳本次系列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76
建議項目調研的主題:
🔹 Palio 是什麼?
🔹 $PAL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運作?
🔹 如何參與 $PAL生態周系列活動?
您可以選擇以上一個或多個方向發表看法,也可以跳出框架,分享主題以外的獨到見解。
注意:帖子不得包含除 #Gate观点任务# 和 #PAL# 之外的其他標籤,並確保你的帖子至少有 60 字,並獲得至少 3 個點讚,否則將無法獲得獎勵。
⚠️ 重復內容的帖子將不會被選取,請分享屬於你獨特的觀點。
⏰ 活動時間:截止至 2025年7月11日 24:00(UTC+8)
大模型紮根產業:從“能力湧現”到“價值湧現”
原文來源:億邦動力
從2023年初吹響的人工智能AI“大樂章”,最近卻不再是那麼“悅耳”,而是夾雜著噪音和質疑。
**比如,流量之爭。 **
海外調研機構Similarweb的數據顯示,OpenAI一路高歌猛進後,從5月份開始,流量增長趨於平緩。 6月份ChatGPT的訪問量,甚至首次出現了環比下降,幅度為9.7%。有人根據這個數據說,AI又要涼涼了。
但也有輿論認為,調研的流量僅為C端數據,而AI目前的發力在B端。 B端的流量甚至超過了目前總流量的一半,而且攀升很快。只是調研機構沒有拿到完整數據。
流量到底是短期波動?還是長期下降?或者真的是側重不同?
**再比如,熱情之假。 **
經緯創投合夥人張穎,分享了兩個對比起來頗有意思的數據。一個是今年3月到5月,標普500指數的公司中,有110家公司的高管在業績交流會上提到了AI,這是過去十年同類型數據的3倍。
但另一組差異的數據是,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最近做了一個2000多人的調研,結果竟然有80%的人,沒有用過ChatGPT或是谷歌的Bard1。
這個數據對比起來,頗有“葉公好龍”的感覺。難道這些企業高管、科技大佬、分析師們的熱情是假的嗎?
**又或是,用戶之惑。 **
C端用戶的熱情很高也很真,但在使用之後,卻產生了疑惑:我們希望機器人幫人類掃地洗碗,是因為人類要去寫詩作畫。結果,現在是AI都去寫詩作畫去了,我們人類還在掃地洗碗。
難道人工智能的“湧現”,就不能照進現實世界嗎?
流量之爭、熱情之假、用戶之惑,這些爭議也直擊大模型發展的核心要素:**如何真正成為生產力? **
解答思路的不同,會塑造不同的AI發展體系,也會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分水嶺。
01 從算法到產品
人工智能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壯實“兩條腿”來走路:一條是技術,一條是應用。
AI技术提高的背后,是算力、数据、算法三大要素的共同支撑。比如算法方面,人工智能先后经历了规则、统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预训练等阶段,从而将数据量大幅扩大;而“开天辟地”的算法Transformer,通过注意力机制,让AI通过“做题”的方式快速训练,从而展现出了显著的突变性、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技術的每次跨越都會帶來驚喜,但如果回顧人工智能發展歷史,會發現,數次驚喜過後,都留下了落寞。
比如1956年興起的熱浪中,人工智能會下西洋棋、會抓積木,但在1973年時,學術界一份報告總結到:到目前為止,該領域的任何發現都沒有產生當初承諾的重大影響2。
1976年,基於AI的專家系統,開始參與醫療診斷諮詢。熱浪再起,各國政府加大投資。然而又十年之後,人們發現,機器專家也並沒有展現出什麼才華。醫生還是要親自上、不夠用。
2016年起,谷歌AlphaGO在圍棋界挑戰人類多位棋王,曾5天取得60連勝。哪怕李世石、柯潔也只能投子認輸。人們感嘆人工智能的強大,但此後5年,AI也並未再有驚嘆之舉。
起伏之間的轉折要素,正是**“產品”:有沒有好產品,讓技術走下高壇、走進社會,真正成為生產力、創造力**。
技術和產品互促關係的案例並不少。比如失敗案例有摩托羅拉的銥星計劃,提供全球衛星通信服務,技術領先但因為產品不接地氣,正式運營了4年就宣布破產了。成功案例有電動車,雖然電池、電驅動都是已有技術,但只有當科技感十足的產品出來後,市場才逐漸打開。
回到大模型領域,在這一輪AI大潮有一個有趣的點:OpenAI發布了全球爆火的ChatGPT,用的卻是谷歌的Transformer算法,進行不斷優化。這就說明,在這一輪大模型競賽中、人工智能浪潮中,僅有算法並不夠。只有算法,是單薄的;算法的單點競爭,終究要讓位於“產品之爭”。
而OpenAI也並非是“醉心技術”,在它的背後,也是微軟強大“產品體系”的支撐:搜索Bing、辦公全家桶、個人助理、以及廣告營銷等等面向企業的雲服務。
這就像創投圈裡有一條“金科玉律”:如果創始人是技術達人、極客,那給錢的同時,一定要再給一位懂市場的合夥人。從而避免技術叫好,但收入不叫座。
因此,重視技術的同時,也更關注應用引導、產品驅動。尤其對於大模型企業而言,與其告訴合作夥伴,我強大的AI能力有很多,你想怎麼用都行;也許,提供一些產品模塊,更貼近現實。那麼,好產品,如何做呢?
02 從通用到產業
哪怕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哪怕達芬奇又會畫畫還會解剖造飛機,但他們也只能局限於那個時代的知識。而人工智能則可以依靠大量的輸入,極大地擴充知識邊界。
但是,人工智能的智慧,也並不是完美的通用。從這幾個月的體驗來看,AI時不時地會“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也許AI不是在故意撒謊,但肯定說明通用大模型依然不完善。
尤其当涉及到一些具体领域,比如金融、教育等等,通用大模型的局限性就会显著。毕竟,总有许多领域,姜还是老的辣,know-how很关键。
但,如果大模型無法進入產業,那價值量就會大打折扣。尤其對於我們具備龐大豐富產業鏈基礎的國內而言,各個垂直產業都應和新技術結合來降本提效、產生新價值。
那麼,在垂直領域,只需要做小模型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行業小模型可以解決具體領域的問題,也可以做得還不錯,但會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泛化性不足,一旦更換了場景可能就要重新做一遍,這樣就會導致成本大幅上升。一人一道菜、道道不重樣,這樣開飯店肯定倒閉。所以,有限的智能,並不智能。
另一方面,在應用過程中,如果用戶突然提出一些跨領域的問題,小模型也會迷茫。顯然,產業交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就像電動車,既是車也是電池還是半導體。一旦站在用戶的視角思考,即使是完全不相干的領域,也更希望得到一站式的服務。
所以,大模型需要走進垂直產業,垂直產業也需要大模型。該怎麼做?一個觀察樣本是京東。
2021年,京東就率先將領域知識注入大模型,從而可以將模型準確率從83%提高到96%。就在昨天,京東面向產業推出了千億級的言犀大模型。根據介紹,它的訓練數據中,70%是通用大數據,另外30%則是京東各個板塊經營過程中真實積累的行業know-how數據,包括零售、物流、健康、金融等行業。
果然是成年人不做選擇,而是既要還要。
實際上,這也是正確的做法。這一輪生成式AI很有吸引力,也是因為算法很強、數據很豐富、算力也夠強。而且大模型不是靜態的,是不斷學習的。因此,數據和算法就形成了“飛輪效應”,好數據越來越多、算法也會越來越先進;算法越有效果,使用者增加,數據反饋也會更多。
因而,儘早形成“數據-算法”的閉環,既是產品成功的路徑,也是企業競爭的關鍵。
另外,優質數據,也是稀缺的。在名為《Will we run out of data? 》的報告中顯示,質量好的自然語言數據,最快可能在2026年就會被大語言模型耗盡。誰有好數據,誰就有更好的“彈藥”。而好的數據,尤其是產業領域,必然來自於真實的產業場景。
於是,“數據-算法”的閉環,演繹為了“場景-產品”的比拼。而只有走進場景,才能實現大模型從“能力湧現”走向“價值湧現”。
03 從原生走向賦能
實現產業價值湧現,一種方式是和產業互助,科技企業提供技術,產業提供know-how。而另一種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那就是從產業而來。
自身擁有產業業務,就會有真實的、寶貴的“高質量數據”:吃過虧、踩過雷、打過仗、打勝仗、會打仗。這些數據,就像催化劑一樣,能高效驅動大模型開發,更貼近業務、更解決問題。
一個過往案例就是雲服務在國內的發展。無論國內還是海外,雲的初始都是從企業自身的需求開始,隨後面向市場。在雲服務之初,每一家的“產品”似乎也都一樣,你有的我也有。然而,隨著技術和業務結合的不同,每家也開始各有特色。
以京東為例。京東從“營銷、交易、倉儲、配送、售後”等業務為起點,但伴隨著實體供應鍊網絡一步步完善、內部供應鏈數字化的層層推進,以及京東自身在零售、金融、物流、健康、工業等領域的深紮根發展,京東也逐漸完成了從由“甘蔗的後五節”向“前五節”的拓展:有平台、有場景、有AI、有經驗。
隨後,京東將供應鏈的經驗,依托京東雲的技術,提煉為“數智供應鏈”產品和服務,向社會輸出。從而形成了數字基礎設施提效、產業協同提效、城市智能化管理等能力。
如今,京東數智供應鏈上有超千萬的自營商品SKU,服務超800萬家活躍企業客戶,其中90%以上是在華世界500強企業和全國近70%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也和全國超過2000個產業帶達成深度合作。
這種長鏈路、複雜協同、更多動態數據回流的京東場景,就是大模型的最好練兵場,也是產業優勢的最好體現。
從內部雲到外部雲的經驗,也正被應用到大模型的發展上。京東也提出了大模型的“三步走”:
首先,今年7月,言犀大模型上線,具備基礎層、模型層、MaaS、SaaS四層體系。其次,在內部各業務領域“磨煉”半年,也適度和外部合作夥伴進行標杆性合作,經歷“出錯、改良、總結”等多次循環,實現產品融合。最後,在2024年上半年,對產業輸出,以更優的姿態、更開放的生態,服務產業,提效產業。
內部應用,也已經頗有效果。比如在金融營銷領域,這也是京東的“老根據地”。京東金融數十年的業務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AI結合,可以在關鍵性任務、動態適應性、用戶體驗等方面高效優化。
比如,降低運營人員的學習成本與操作成本,實現方案生產效率上百倍提高;將過去涉及產品/研發/算法/設計/分析師等5類以上職能才能完成的流程,壓縮至1人;同時,一個入口的全新交互模式,讓人機交互次數從2000次降低至少於50次,將操作效率提升了超過40倍。
數字大幅度的提升,也說明,雖然從節奏上看,這個三步走,似乎是有點慢的。但考慮到大模型的投入成本、對產業的重大影響,採用步步為營,也才能轉變為“步步為盈”,讓技術產生效益。
或者說,其實也並不慢,因為真正實現產業突破,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正如京東集團CEO許冉的信心,從產業端切入大模型,如同從北坡攀爬技術珠峰,道路雖然更加艱難,卻有更波瀾壯闊的風景,有巨大的探索價值。把實體和數字化的供應鏈做透,才能把大模型賦能實業做實。
正如Gartner曲線所總結的經驗,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技術萌芽-期望膨脹-破裂谷底-爬升復甦-生產成熟”等階段。而用另一句話來總結就是:不要把節奏問題當結構問題。
技術的發展是必然趨勢,人工智能在“數據、算法、算力”三要素的推動下,也必然會不斷發展;只是,這期間必然會有一些波折。需要的是,企業在技術研發、應用上的科學節奏,以及看到趨勢、願意堅守的長期主義。
京東在供應鏈上的堅持和突破,就是長期主義勝利的一個縮影。而今,在大模型競賽中,在人工智能浪潮中,需要的也是如此。
可以堅信的是,技術落地雖有節奏,但只要紮根產業,就必然會誕生巨大的價值。正如京東集團CEO許冉所言,當產業效率和產業的邊界拓展,得到質的提升後,大模型才有了更重要的實際價值和意義,將不亞於又一次工業革命。
而人工智能的公式也演繹為了“場景、產品、算力群、產業厚度”,這就是推動大模型從“能力湧現”到“價值湧現”的關鍵。
[1] 經緯張穎:AI的遠與近,混沌學園,2023;
[2] 《萊特希爾報告》(LighthillReport),ScienceResearch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