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創業又添牛人,奈雪的茶前CTO也殺入

原文來源:融中財經

作者:張從祥

圖片來源:由無界AI‌ 生成

大模型的創業熱潮中,又迎來一位互聯網老兵。

近日,有媒體爆料,奈雪的茶CTO何剛已經離職,接下來或將參與大模型創業。隨後,有媒體向奈雪的茶官方求證,確認何剛已經離職。公開資料顯示,何剛於2020年6月加入奈雪的茶,負責公司的數字化戰略及監督信息技術的管理。

人工智能一直都是創業的風口,而由ChatGPT引發的iPhone時刻,也徹底點燃了人們對於大模型以及大模型創業的熱情。天眼查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上半年,月均融資事件48起,具體月度來看,5月融資事件數量最高,為61起,其次是6月的54起和3月的50起。一級市場的加註,也催生了各類的大模型誕生,據科技部《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已發布79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

風口的另一面,百模大戰讓賽道逐漸擁擠。國外視角看,第一批AI大模型獨角獸Jasper宣布裁員、去年完成5000萬美元B輪融資的Mutiny也裁員30%;國內的AIGC明星公司影譜科技被爆經營不善、王慧文因身體原因暫別光年之外。或裁員或艱難求生,大模型創業的神話要破了?

**01 何剛追逐風口,奈雪的茶怎麼辦? **

2020年7月17日,有消息爆出,原瑞幸咖啡首席技術官(CTO)何剛將近期加入奈雪的茶,擔任CTO一職,並將於8月正式入職。何剛的到來,是為了幫助奈雪的茶作做進一步的上市準備。

時光荏苒,2年的時間過去,何剛選擇離開,投身於大模型創業。

公開資料顯示,何剛曾是中科大少年班的一員。 2011年,何剛回國加入盛大雲之前,曾在微軟和亞馬遜工作十二年,負責雲計算相關技術。加入盛大後,何剛與原盛大在線首席安全官季昕華以聯席CEO的身份,共同主政,曾任盛大雲計算首席執行官和盛大集團副總裁。 2012年3月,何剛從盛大雲離職。並於當年4月加盟京東商城,擔任技術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家。 2019年9月,何剛加入瑞幸咖啡,主要職責是管理信息中心,各個業務條線的技術總監和數據總監都要向其匯報。瑞幸咖啡爆出財務造假醜聞後,何剛成為第一個從瑞幸離職的高層。

在擔任奈雪的茶CTO期間,何剛曾推動奈雪的茶前後端數字化建設與升級,包括前端點單小程序等線上渠道的升級,後端管理自研數字運營系統以及利用數字化驅動產品創新。疫情期間,奈雪的茶也通過數字化建設求生,依靠小程序點單、接入第三方外賣平台、建設線上微商城、直播、天貓旗艦店等線上渠道的方式,加速線上線下融合,打造數字新零售。這些措施也讓奈雪的茶在2020年實現會員數量的激增。就連奈雪的茶創始人彭心當時也對外表示,奈雪的茶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打造自己的會員體系,平均每個月都會新增200萬會員,並且複購率很高。

如今,奈雪的茶在數字化鏈路方面剛剛起步,何剛的離職或多或少會對奈雪的茶在供應鍊和數字化方面所積累的優勢造成影響。

在彭心的規劃中,奈雪的茶未來的數字化方向主要體現在供應鏈、門店的操作、經營管理等,通過一套系統加上自動化和半自動化設備,取代原先人工的重複性工作。數字化的作用在於,通過奈雪整體的業務流程變得簡單。比如,從店員泡茶到半自動化機器泡茶,從讓人記住配方到系統的主動提醒,從店長基於經驗的配貨到系統的決策,基於這些數字化系統,奈雪的茶整體管理和執行變得標準化和智能化。

在奈雪的茶近期發布的財報中可以看到,高質價比產品策略落地,加上原材料、租金、人力餐飲經營三大成本率同比下降了8.6%,奈雪的茶因此能在此時扭虧為盈。其中,門店層面人力成本率穩定在20%以內,實際租金成本率維持在15%以內。隨著成本持續優化,門店的盈利能力有望繼續提升。截至6月30日,奈雪的茶在全國93個城市開出1194家直營門店,淨新增126家門店,會員數約6640萬。

不可否认的是,何刚在奈雪的茶工作期间,确实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化变革帮助奈雪从筹备IPO到如今的降本增效成果显著。而何刚基于过往在数据模型方面的经验,离开奈雪投身大模型创业后,也将引发人们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和期待。

02 資金和人才,大模型創業的兩座大山

大模型成為風口席捲而來之際,美團王慧文、搜狗王小川、李開復等互聯網老人開始入局,隨後國內互聯網大廠百度、阿里、商湯、字節等紛紛跟進,其中也不乏有年輕創業者加入,比如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李博傑等也參與大模型創業。

大模型狂飆的背後,需要有高精尖的行業人才,以及最不可或缺的資金。 “通用大模型的訓練成本,我們預估的大概10億美金左右,這僅僅是算力部分,還沒算另外兩個很花錢的部分,一個是數據,一個是人力成本,現在全球大模型領域的人才,是非常稀缺的。”將門創投創始合夥人、前微軟創投大中華區負責人杜楓博士曾公開說道。

事實確實如此。作為ChatGPT的研發企業,OpenAI為運營ChatGPT每天要消耗70萬美金,需要持續投入大規模資金,這對於收益並不高的OpenAI來說,是巨大的資金支出,以至於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下半年遠赴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等地尋求融資,而融資規模也是巨大的,金額不低於1000億美元。

實際上,OpenAI今年已經完成了一輪百億美金的融資,估值也來到了近200億美金,參與本輪融資的風投公司包括老虎全球管理、紅杉資本、加州Andreessen Horowitz、紐約Thrive和K2 Global。但到8月10日,印度媒體Analytics India Megazine發布報導稱,如果山姆奧特曼以目前的速度繼續燒錢,OpenAI或將在2024年底被迫申請破產。

此外據美媒報導,因開發ChatGPT,OpenAI 2022年的虧損大約翻了一番,達到5.4億美元,收入卻只有300萬美元。 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定下的今年營收2億美元、明年營收10億美元的目標,也將很難實現。

頭部的大模型創業公司即是如此,國內入局的創業者更是難熬。國盛證券曾估算GPT-3 訓練一次的成本約為140 萬美元,對於一些更大的大型語言模型,訓練成本甚至在200 萬美元至1200 萬美元之間。如此高燒錢的遊戲,沒有持續的現金輸入,大模型創業公司也將很難持續。

另一方面,人才也是大模型創業賽道中,不可逾越的鴻溝。從2個月前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的振臂高呼到後期因抑鬱症離崗就醫,要做中國版OpenAI的故事也就此收場,投資人紛紛清倉的原因也在於,他們看重了王慧文這個人,看重他的資源整合能力。然而,資本市場是現實的,一旦失去人的吸納這個環節,光年之外也面臨著估值縮水的困境。從剛入場時光年之外的估值10億美元,到最後被美團以2.85億美元的收購,大模型創業故事的神話似乎已經開始破滅了。

大模型是個硬科技賽道,其對算力、算法、數據的要求很高,而這些技術的背後,都需要有相應的人才支撐。從招聘市場來看,拉勾招聘發布的《2023第一季度AIGC人才供需報告》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AIGC人才招聘需求連續三月攀升,今年3月AIGC人才崗位需求量環比增加42% 。在招聘平台上,不少企業甚至開出百萬年薪以搶奪AI技術人才。

大模型的牌桌上逐漸擁擠,無論是最先入局還是想要參與的創業者們,面對人才和資金的兩座大山時,也成為了大模型創業者們拉開差距的關鍵因素。

03 賽道熱資本冷,大模型的神話破了

儘管行業呈現出無盡的熱情,但從一級市場的融資來看,頭部VC捂緊錢包,大模型創業的神話要怎麼維繼?

在今年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有超過30個大模型登上舞台,熱鬧之下能夠獲得較多融資的企業並不多。有媒體統計,AI大模型上半年融資情況的不完全統計,AI大模型領域在今年上半年發生的融資事件為107起,獲得融資的AI創企不到百家,融資金額普遍在數千萬到數億之間。大模型的融資金額也遠比前些年的技術風口,如自動駕駛、智慧物流、激光雷達等人工智能項目。更大視角來看,根據研究公司PitchBook的數據,今年前六個月,全球風險投資資金幾乎減少了一半,下降48%至1739億美元,交易數量也下降了19%。而在2021年,全球風險投資資金曾創下7451億美元的年度紀錄。

這就造成了一種奇特的現狀:大模型創業的賽道很熱,前赴後繼的人們奔向其中,但能夠出手參與投資的VC們卻相對冷靜,就連過去在AI領域毫不吝嗇的頭部VC,紅杉、高瓴、IDG、五源資本等,出手次數也較少。

這是因為,頭部VC對新風向新趨勢的把握較早,嗅覺敏銳的VC們已經提前完成了佈局,待到新創業者湧進來時,自然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觀察和考量。 42章經創始人曲凱透露,目前幾乎所有的美元基金都在看AI,有些人民幣基金也感興趣。 “很多機構看得很積極,但最後會出手的並不多,大概會有五六十家。”

大模型的創業風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業的虛假繁榮,這是因為大模型本身就面臨著投資金額大、回報週期長、成功率低等因素,再加上BAT等巨頭們的大廠主導,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大模型創業者們最終的命運結局。另一方面,行業各方對大模型的創業價值並未達成基礎共識,比如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和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就因為大模型的創業曾公開互懟。

二者分歧的點也是在於,究竟是通用大模型有前景,還是垂直類大模型有前景。實際上,目前行業中的主要觀點是,底層的大模型本身在變,未來很有可能是大量開源,或者1-2個頭部廠商實現贏者通吃。

當前全球大模型商業落地仍處於早期探索階段。一方面,研發機構熟悉大模型基本技術,但缺乏有效落地場景,需要與下游場景企業合作建立大模型商業模式。另一方面,絕大多數下游場景的企業沒有足夠的算力和開發資源定製或者微調大模型。

面對著如此強大的吞金獸,大模型給人們帶來的想像力似乎遠沒有它未來具體落地的商業模式清晰,都知道大模型商業化會很強,但如何實現商業化,成為橫亙在創業者和投資者之間的難題。

儘管諸如OpenAI已經率先採取開放策略,與眾多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共同研發推進技術的發展,以實現資源共享和共贏,同時嘗試在醫療、金融、教育等多個領域落地應用,但如何在推進技術的過程中,保持自身的影響力和造血能力,都是持續發展的基礎。

對於後期的大模型技術發展和產業應用,我們可以從當下幾家大模型巨頭開始考慮實現零星的商業化落地看出,未來的大模型發展趨勢與過去的互聯網科技史沒有區別,會在泡沫、瓶頸、產業爆發的路徑上繼續。

或許,對於摸著石頭過河的大模型企業來說,是時候重新思考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了。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