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要以計算集群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晶元!
文章來源:數據猿
作者:一蓑煙雨
自古以來,技術與創新一直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這一規律依然適用,特別是在計算產業領域。 過去幾十年,中國在多個技術領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突破,從手機製造到5G通信,再到人工智慧。 但在計算產業領域,尤其是晶元技術方面,中國仍面臨諸多挑戰。
計算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資訊技術的基石,無論是大數據、人工智慧、還是物聯網,都離不開強大、穩定的計算能力。 然而,對於一個希望在全球技術領域佔據領導地位的國家來說,僅僅依賴於外部供應的算力是遠遠不夠的。 尤其是在全球政治經濟環境日益複雜,技術封鎖和摩擦頻發的背景下,計算產業的國產化不僅關乎技術獨立,更是國家安全的關鍵。
正因為如此,中國一直試圖構建自主的計算產業。 但事實上,儘管在某些子領域已取得不錯的進展,總體來看,我們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晶元技術的滯後。 無論是手機、伺服器還是人工智慧應用,當前多數核心的晶元仍然依賴於國際廠商,特別是英特爾、AMD、英偉達、高通等。
這種情況如何改變? 有沒有新的道路可以走? 這正是本文希望探討的問題。
以前的方案——正面硬剛
在過去的技術追趕之路上,中國在晶元產業的策略可以視為“正面硬剛”。 這是一個直接、積極的追趕方式,意在儘快縮小與全球先進水準的差距。 這樣的策略或許適用於某些產業,但在晶元領域,挑戰格外巨大。
華為在手機CPU領域取得的成功,為國內技術界注入了巨大信心。 他們的麒麟系列晶元不僅在國內市場取得了顯著的份額,甚至在國際市場上也展現了強大的競爭力。 這一成就,似乎預示著中國晶元產業即將迎來一場翻盤。
但是,當我們將視角轉向伺服器領域,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在這個市場,英特爾、AMD好英偉達依然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不僅是他們的晶元性能和穩定性被廣大客戶所認可,更重要的是,這兩家公司背後的技術積累和生態建設,使得其他新興競爭者很難近身。
具體來看,這其中有幾個核心原因包括:
1、技術積累的巨大差距:
英特爾、AMD和英偉達在晶元領域的探索已經超過幾十年。 這種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使得他們在設計、測試和製造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而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晶元廠商來說,這種差距並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縮小的。
2、研發與製造投入的巨大差異:
投資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新技術的應用探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 英特爾、AMD等在這方面的投入,無疑要遠遠超過國內的晶元廠商。 這使得中國廠商在研發速度、技術更新、以及創新應用等方面處於明顯的劣勢。
3、成熟的生態障礙:
晶元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與各種軟硬體系統相匹配。 英特爾、AMD、英偉達等晶元周邊的軟硬體生態已經十分成熟,從操作系統、開發框架、中間件到應用程式,都有豐富的支援。 而中國廠商若想進入這個市場,不僅要有競爭力的產品,還要面對重構整個生態的巨大挑戰。
面對這三大難題,國內晶元產業的追趕之路顯然充滿了曲折。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出路,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尋找一條更加合適的發展道路。
另一個方案——基於“雲”重構整個計算生態
面對正面硬剛策略的局限性,中國的計算產業應該思考:是否存在一種策略,既能實現技術的迅速發展,又不必與全球巨頭進行直接碰撞? 答案是,存在。 而這個答案,來自於雲計算技術的快速崛起。
雲計算,正在徹底改變計算產業的面貌。 如果說傳統的計算模式是以硬體為核心,那麼雲計算則是以服務為導向,它不僅為企業和使用者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計算方式,更重要的是,它為晶元產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具體來看:基於華為的海思、龍芯和飛騰等國產晶元,與高速的存儲硬體和數據中心級的網路設備相結合,構建基礎的國產計算、存儲資源池。 在軟體和系統架構方面,可以採用基於Linux的操作系統以保證相容性與穩定性。 與此同時,通過KVM、Docker和Kubernetes等虛擬化與容器化技術,提供計算資源池的快速部署、彈性伸縮和便捷的管理。
對中國的晶元產業來說,這意味著一個巨大的機遇。 我們不必過分追求每一塊晶元的絕對性能,而是可以將多塊國產晶元通過技術整合,形成一個強大的計算集群。 例如,兩三塊華為海思、龍芯或飛騰的晶元,完全有可能達到甚至超越一塊英特爾晶元的計算能力。
而更進一步,這種方式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構數據中心的機會。 傳統的數據中心,通常以英特爾、AMD、英偉達晶元為核心,但在雲計算模式下,這種局面有望被打破。 假設在一個數據中心中,**我們完全有可能通過200萬塊國產晶元,構建出一個與100萬塊英特爾晶元相當的計算集群。 **而這不僅意味著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我們成功構建了一個完全基於國產技術的計算平臺。
這樣的轉變,無疑為中國的計算產業開闢了一片全新的藍海。 我們不再與全球巨頭在同一競技場上硬碰硬,而是利用雲計算的優勢,打破傳統的計算邊界,構建一個完全不同的計算模式,開闢了第二戰場。
在這個方向上,我們有望避開與全球巨頭的正面衝突,而是通過技術的創新和整合,構建出一個更為高效、更具競爭力,也更加面向未來的計算生態。
換個角度,我們避開國際晶元巨頭的鋒芒,而是換個戰場,實現“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同樣的方式,來構建國產GPU計算集群
隨著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興起,GPU已逐漸成為高性能計算和深度學習的核心算力來源。 英偉達在此領域的壟斷地位,使得國產化更加迫切。 面對巨大的技術和性能差距,國產GPU的道路是否也可以如同CPU那樣,透過雲計算的方式,來提升其在國內外市場的佔有率呢?
人工智慧,尤其是大模型的訓練,對算力的需求是巨大的。 每一個創新突破,背後往往都需要大量的數據進行訓練和優化。 傳統的單一GPU已經難以滿足現在的計算需求,而英偉達等國際廠商的高性能GPU因價格昂貴和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使得國內產業界面臨巨大的挑戰。
在這種背景下,國產GPU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儘管目前的技術和性能與英偉達還有差距,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構建高性能GPU計算集群上無從下手。 正如我們在CPU領域所做的,雲計算的資源池化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
此外,構建基於國產GPU的計算集群,也為相關的軟硬體生態系統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可以從底層開始,優化操作系統、驅動、編譯器,甚至上層的深度學習框架,使其更好地適配國產GPU的特性。 與此同時,這種多GPU的並行計算方式也將為演算法研究者帶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推動演算法的進一步創新。
基於5G+雲桌面,有望重構PC、手機領域的算力格局
目前,雲計算主要改變的伺服器端的算力供應方式,在個人電腦、智慧手機等智慧終端,還是以單個晶元來提供算力,雲計算的作用並不明顯。
但是,基於5G網路構建的整個通信網路體系,有望打通「雲端」和終端的算力。 將雲端伺服器計算集群的算力,通過5G網路直接即時提供給PC、智慧手機等智慧終端。
在5G和雲桌面技術的疊加效應下,我們即將進入一個顛覆性的數字化時代。 這種聯合所帶來的最大革命,是對智慧終端定義的根本性重塑。 它們不再是一個獨立運算的中心,而是成為了雲端資源的門戶和擴展。
當智慧終端僅作為輸入輸出介面時,其設計和製造過程將發生巨變。 終端不再需要複雜的散熱系統、高容量電池或大容量存儲,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製造出更輕薄、更持久、更便攜的設備,進一步提高使用者的移動性和體驗。 不僅如此,由於去除了昂貴的高性能晶元,智慧終端的生產成本將大幅降低,使得更多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先進的數字化服務。
而且,當硬體不再被高性能計算所束縛,設計師可以更加專注於使用者交互、設備形態創新和功能拓展。 未來的智慧終端不僅僅局限於現有的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還可能湧現出全新的設備類型,如智慧眼鏡、可穿戴設備或其他增強現實設備。
這種變化為國產晶元製造商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使他們可以擺脫長期以來的技術劣勢,建立新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 在雲端的“三個國產臭皮匠”,就能抵得上在終端的一個“外國諸葛亮”。
當然,作為一個過渡方案,可以在電腦、手機等智慧終端和雲端伺服器之間,實現算力分攤,**把大部分算力放在雲端,在終端只保留小部分算力。 **這樣一來,在終端設備上放置一顆性能差一點的國產晶片,也足夠滿足使用需求了。
要實現這個思路,還需要多方面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以上給出的基於雲計算的國產計算產業方案,要真正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構建基於國產晶元的高性能計算集群並不僅僅是硬體的“拼接”,而是一場涉及硬體、軟體、網路和存儲的綜合大戰。
我們可以從手機、電視到汽車看到,任何產品的成功都需要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支援。 而對於計算集群,其生態更為複雜。 那麼,如何將這個構想轉化為現實呢? 整體上看,需要技術、生態與市場三重努力。
技術方面——並不是晶元的簡單堆疊
組合多個國產晶元雖然能夠提供相當的算力,但這並不意味著簡單地疊加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例如,**多晶元之間的通信開銷可能會極大,**這會影響到整體的並行處理效率。 同時,硬體之間的協同操作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確保每一個元件都能發揮其最大的效能,而不是成為其他元件的瓶頸,是必須面對的計算問題。
軟體生態——計算集群的靈魂
然而,僅僅解決了硬體上的問題還遠遠不夠。 軟體是一個系統的靈魂。 我們需要在國產計算集群基礎上構建一個完善的軟硬體生態。 這意味著要開發新的雲計算作業系統,這樣的操作系統不僅需要相容現有的軟體應用,還要能夠最大化地發揮國產晶元的特性。 同時,我們還需要研發適配的中間件、資料庫和應用軟體生態,確保這一切能夠在國產化的環境下無縫運作。
市場破冰——啟動迭代飛輪
最終,一個技術的成功與否,還需要看其在市場中的表現。 一個出色的技術如果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那它最終也難以生存。 因此,對於國產化計算集群來說,其真正的考驗在於如何將其推向市場,讓更多的用戶體驗到其帶來的價值。 這需要大規模的市場化應用,通過實際應用不斷反覆運算和完善,解決暴露出來的短板和問題,並在此過程中降低成本,不斷提升其服務水準。
以上,我們對中國計算產業的國產化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了以雲計算為基礎構建國產計算集群的新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方案不是為了國產化而國產化,而是順應全球計算產業變革方向的順勢而為之舉,代表了全球計算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
基於雲計算構建的國產計算集群,利用了全球計算產業向雲化、集群化發展的大勢,把握了雲計算資源池化、高效整合的核心思想,成功地避免了與國際巨頭正面硬碰硬的競爭。 這是一種順勢而為的策略,充分利用了我們已經擁有的國產技術和資源,釋放出了更大的潛能。
展望未來,這種策略無疑會為中國計算產業的國產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援。 隨著技術的不斷反覆運算和市場的逐漸擴張,我們有信心看到一個全新的、基於國產技術的計算產業生態逐步形成。 這不僅會加速中國計算產業的國產化進程,更有可能重新定義全球計算產業的格局,使中國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