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专属 #WXTM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 MinoTari (WXTM),总奖池 70,000 枚 WXTM 等你赢!
🎯 关于 MinoTari (WXTM)
Tari 是一个以数字资产为核心的区块链协议,由 Rust 构建,致力于为创作者提供设计全新数字体验的平台。
通过 Tari,数字稀缺资产(如收藏品、游戏资产等)将成为创作者拓展商业价值的新方式。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7日 17:00 - 8月12日 24:00(UTC+8)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WXTM 或相关活动(充值 / 交易 / CandyDrop)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形式不限(观点分析、教程分享、图文创意等)
添加标签: #WXTM创作大赛# 和 #WXTM#
附本人活动截图(如充值记录、交易页面或 CandyDrop 报名图)
🏆 奖励设置(共计 70,000 枚 WXTM):
一等奖(1名):20,000 枚 WXTM
二等奖(3名):10,000 枚 WXTM
三等奖(10名):2,000 枚 WXTM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主题相关、逻辑清晰、有深度)
用户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附带参与截图者优先
📄 活动说明:
内容必须原创,禁止抄袭和小号刷量行为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
今年被众多VC一致看好的AI应用,为何是它们?
原文来源:AI新智能
2023,眼看着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
在今年兴起的这股AI浪潮中,哪种AI应用是最有前景,最值得下注?关于这点,投资界似乎已经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最近,一家专注于AI的新闻平台AIbeat统计出了全球 10 家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如果人们对表格中的企业进行筛选,就会发现,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产品,都属于同一类AI应用。
可问题是,在当下的生成式AI赛道上,这类以自然对话为主要功能的应用,已经呈现出了一种愈发明显的同质化倾向。
同样的问题,用户既可以用ChatGPT来回答,也能用Cluade进行协助。
并且,除了少数头部企业外,大部分团队都难以建立较高技术壁垒。
既然如此,这类应用为何仍会被被投资界看好呢?
1 个性化的意义
关于VC看好AI助手的原因,我们或许可以从初创公司Writer的融资过程得到解释。
进入初秋的9月,为企业提供全栈式内容创作解决方案的AI初创公司Writer,宣布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总估值超过5亿美元。
其主要的产品,就是一款面向B端的AI助手Writer.AI。
其中,ICONIQ Growth在投资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被人称为,成功地投资了许多知名公司,如腾讯、Zoom、Send Bird、Flip Kar等,其意见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谈及自身投资理念时,ICONIQ Growth提到:公司在最开始时应该注重新客户增长,然而,等到公司 ARR ,即 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增长到一定份额,过度关注新客户会让不确定性增加,反而导致流失。所以,当ARR 增长到一定数量后,公司需要注重老客户维护。
在过去两年中,Writer不仅获得了10倍收入增长,并实现了150%以上的净收入留存率,也积累了Spotify、欧莱雅、Uber、Handshake、Hubspot、德勤等数百家大企业客户。
而让Writer保持用户留存率的关键,正是其核心产品所具有的定制化、个性化的功能体验。
这种连接和整合能力,有助于确保生成的内容更符合企业的业务需求和规定。
同样地,在其他的AI助手类应用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个性化”的影子。
例如,专注于语音转录的AI应用Otte.AI,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语音对话内容,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分析、建议。
除了Otte.AI之外,RewindAI也是一个靠个性化取胜的例子。RewindAI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提供了一种“记忆助手”的能力。
Rewind能够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自动记录手机或电脑上的所有信息,并支持回顾、检索和总结。
凡此种种,都表明了个性化在当前AI助手类应用中的普遍性。这种为用户“量体裁衣”的行为,无疑潜移默化地加大了用户的粘性和使用时长。此外,个性化也意味着“千人千面”,会极大扩展应用的覆盖范围,用户规模的天花板更高。
2 壁垒在哪里?
除了个性化之外,AI助手最大的战略制高点,是其在不断交互中铸就的专有数据壁垒。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百度、腾讯,还是谷歌、亚马逊,都未能像今天这般重视和利用数据。
当时,在各个巨头们看来,只有用户和流量才是最关键的,谁能烧更多的钱,圈住更多的用户,谁就能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
在流量为王,规模为王的残酷逻辑下,整个市场就是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A平台用户的增多,往往意味着B平台用户的减少。
当大家在应用、功能和内容全都卷到头后,整个互联网的逻辑就很难再走下去了。
AI助手的出现,让情况发生了转机。
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实时的调整和优化,AI助手可以不断为每个用户积累独特的专有数据。
而人类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决定了一个个建立在专有数据上的赛道,终将不会是拥挤的,内卷的,零和博弈的状态。
因为AI助手针对的用户,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或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企业,而非被算法抽象化了的几个粗放的标签、群体。
相较于AI助手而言,上一代算法系统依赖于有限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在进行算法推荐时,通常依赖于人工设计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可能无法充分捕捉用户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举例来说,如果某人是一个男性用户,那他在浏览某个视频APP时,就更有可能被推荐一些军事、政治相关的内容,哪怕该用户几乎没点过这样的视频。或者一直推荐相同标签的视频。
如此一来,用户便从粗放的,笼统的标签中解放了出来,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即使某些AI助手在功能上出现了重合,但由于专有数据的存在,用户也将在一次次优化和反馈中,逐渐习惯并适应与自己磨合已久的AI助手,而不会轻易转投别的应用。
因此,建立在这些专有数据之上的AI初创企业,也将有着更强的生命力。
3 可能的挑战
既然AI助手如此风头无两,前景无量,那它可能遇到的挑战或问题又是什么?
关于这点,此前的AI独角兽Jasper,可谓用自己的惨痛经历当了一次“反面教材”。
早在2022年,Jasper就积累了100万用户,当年10月,Jasper获得了由Insight Partners领投的1.25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也涨到15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然而,好景不长,今年2月,Jasper预期全年收入为1亿4000万美元,结果到了夏天就把预期下调了30%,紧接着在7月开启了裁员。
而前不久,Jasper已经将面向员工的股票估值降低了20%。
此前,很多人在分析Jasper这类AI助手失利的原因时,总会将症结归咎于专有模型的缺乏。
毕竟,到目前为止,Jasper使用的仍然是ChatGPT的API接口,是妥妥的“套壳”应用。
因为缺乏专有模型,所以无法直接访问和分析用户数据,无法分析用户数据,也就难以形成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
既然如此,那么Jasper这类缺乏专有模型的AI助手,究竟能否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呢?
如前所述,尽管AI助手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是其个性化的定制功能,但这样的定制,也分为了被动定制和主动定制。
所谓被动定制,指的是无需用户进行设置,就能自动收集、分析数据,并进行自适应学习的一类AI助手。
这方面的例子,有Inflection AI研发的Pi,以及之前提到的Rewind.AI。
而主动定制,指的则是需要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自主进行设置、定制的那一类AI助手。
对于各路开源的,或使用第三方模型的AI助手来说,在缺乏专有数据的情况下,主动定制的路线显然是一种更好的替代方案。
例如,Polyglot是一个开源的AI口语训练平台客户端,它可以帮助用户练习多种语言的口语技能。Polyglot通过使用AI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口语训练建议和反馈。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训练难度。
另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就是被人广为熟知的Poe.AI。
在这个近乎于大模型APP Store的应用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各种需求,主动地定制性格、身份以及功能各不相同的AI聊天机器人,从而AI更有个性,更符合自身预期。
4 总结
如果要论AI助手在商业上的最大的价值,那就是它为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进行了预演。
自本轮的AI浪潮兴起以来,无数的企业、VC或投资人,都在思考和寻觅AI的“iPhone时刻”。而倘若我们回望往昔,就会发现这类“iPhone时刻”实现的条件,AI助手已经准备了八九不离十。
2007 年,苹果推出了革命性的 iPhone1,它集合了触摸屏、摄像头、音乐播放器、网络浏览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改变了人们的通讯、娱乐、生活和工作方式,并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
而比当年的iPhone更进一步的是,现在的AI助手,不仅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化,改善自己和用户的关系,并且某些AI助手所具备的人性化的陪伴和情感功能,更让其超越了一个工具的范畴,成为了一种与用户形影不离的“智能伴侣”。
倘若经过了市场的发酵和反馈,某个满怀雄心的企业踏出了关键一步,那么一个融合了之前所有AI助手所长的“集大成者”就会应运而生。
到了那时,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就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