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世界裡,風險並非抽象名詞,而是可量化的指標。MDD(Maximum Drawdown,最大回撤/最大跌幅)是最直觀、最能讓投資人感受到損失壓力的風險衡量方法之一。MDD 衡量的是資產價格或投資組合在特定時間內,從高點至低點的最大跌幅百分比,也就是顯示如果在高點買入、低點賣出,在最糟糕情況下會虧損多少。
無論是傳統還是 Web3 投資,MDD 都是評估策略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的核心指標,原因如下:
直接反映最嚴重損失:比起標準差或夏普比率,MDD 能讓投資人更直覺理解最大跌幅。
驗證回測策略的真實性:在量化或交易策略回測時,投資人可透過 MDD 判斷策略抗波動能力。
衡量資金承受能力:不同投資人承受損失的程度不一,MDD 提供量化的心理與資金壓力參考。
資金管理依據:若策略的 MDD 過高,就有調整槓桿、分散投資或變動部位規劃的必要。
高報酬往往伴隨高風險,這是投資基本定律。許多新手只注意獲利曲線的上升幅度,卻忽略背後隱藏的重大回跌。例如:
策略 A:年化報酬率 20%,MDD 15%
策略 B:年化報酬率 40%,MDD 50%
雖然策略 B 的收益更高,但 MDD 達 50%,表示資產可能在短時間內減半,投資人需承受巨大的心理和資金壓力。
降低 MDD 是風險控管的重點目標,以下提供幾種常見方法:
資產配置分散化
不要讓所有資金集中於單一資產,透過跨資產類型、產業、地區的配置,降低單一市場波動的影響。
降低槓桿比例
高槓桿雖可放大獲利,但同時也放大損失,加速 MDD 擴大。
設定停損機制
當價格跌破關鍵支撐或損失達預設幅度時,自動停損出場,避免回跌持續擴大。
動態調整部位
市場波動大時降低部位,波動減弱時逐步增加部位,確保風險可控。
運用衍生性商品避險
利用選擇權、期貨等工具避險部分風險,尤其當預期市場下跌時更為重要。
雖然 MDD 是重要的風險衡量工具,但也有以下限制:
只關注歷史最大跌幅:不會反映其他期間的波動。
無法預測未來:過去 MDD 很小,不代表未來也會維持低水平。
不描述回升速度:MDD 不會告訴你資產從谷底回升至高點需要多久(涉及回跌恢復期)。
分析投資風險時,應結合 MDD 與其他指標(如波動率、夏普比率、單日最大跌幅)共同使用。
若想進一步了解 Web3 相關內容,歡迎註冊:https://www.gate.com/
MDD 是投資風險管理的關鍵指標,用最直覺的方式告訴你最嚴重會損失多少。無論在傳統股市或加密市場,MDD 都是檢視策略穩定性的基礎。對於重視長期穩健獲利的投資人來說,唯有控制 MDD 與報酬率的平衡,才能有效管理風險。在 Web3 這個高波動舞台上,真正認識並善用 MDD,不僅能守住本金,也能協助投資人在市場變動中保持冷靜,掌握下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