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er Ventures 2025 Q1 融資報告:L1 和基建仍受偏愛,VC 想要“穩穩的幸福”

作者:Robert Osborne

編譯:深潮TechFlow

概覽

2025年第一季度,Web3領域的融資規模保持穩定,總計籌集資金達77億美元,幾乎與創紀錄的2024年第四季度(79億美元)持平。然而,交易數量卻下降了34%,創下自2023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Binance單筆融資20億美元,佔本季度總資本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果不計入這筆融資,市場實際活動約爲57億美元,與2024年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戰略融資輪主導市場,102筆交易吸引了25億美元資金,延續了主權基金和生態系統資金支持大型基礎設施和Layer 1項目的趨勢。

早期融資出現分化:種子輪融資額降至兩年來最低點(440萬美元),而Pre-seed輪融資保持強勁(290萬美元)。A輪融資依舊受擠壓,僅完成27筆交易,但單筆融資額有所回升,達到1560萬美元。

類別圖景展現出分散與聚焦並存的特點。網路(Networks)類別位居榜首(得益於Binance的推動),而數據(Data)、錢包(Wallets)和消費者基礎設施(Consumer Infra)則表現出較高的中位融資額。開發工具(Developer Tooling)吸引了最多的投資者參與,但融資輪次規模較小,顯示其依然是基礎設施領域的“長尾”部分。

Token融資強勢反彈:96筆公開和私募銷售共籌集16億美元,爲2022年以來最強勁的季度表現。其中,World Liberty(5.9億美元)和TON(4億美元)成爲標志性案例。

市場概覽:資本集中優先於交易數量

2025年第一季度Web3融資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對比:雖然總資本部署保持高位(77億美元),幾乎達到2024年第四季度創紀錄的79億美元——但交易數量急劇下降,僅爲603筆。這意味着什麼?投資者正在向更少的公司投入更大的資金,優先集中資本而非廣泛分散。

圖1:Web3每季度的交易數量和籌集的資金,2021年第1季度至2025年第1季度

來源:Outlier Ventures,Messari

這一分化現象凸顯了投資者策略的持續調整。隨着市場流動性逐步恢復,整體情緒趨於樂觀,風險投資機構似乎正加碼押注“類目贏家”(category winners)以及日漸成熟的基礎設施項目,而非將資本分散投向早期階段的高風險長尾項目。與2024年第四季度類似,大部分資金流向了中後期融資輪次以及那些定義生態系統的項目,這些項目通常具有強勁的市場牽引力、知名投資者支持,或是已爲市場推出做好準備的Token策略。(如果想更深入了解從消費者項目到基礎設施項目的這一轉變,請參閱我們之前的分析文章:《你對Web3融資的一切認知都是錯的》。)

不過,7.7億美元的融資總額掩蓋了背後的真實情況。Binance的20億美元融資——由總部位於阿聯酋的MGX Capital領投,並被稱爲迄今爲止最大單筆加密私募融資——佔本季度所有資本部署的25%以上。如果剔除這一特殊案例,2025年第一季度的融資總額將降至約57億美元,與2024年整體水平(在2024年第四季度前低於40億美元)更加接近。這表明投資者的興趣相對延續,而不是融資活動突然激增。

即使排除這一異常值,資本部署仍顯示出韌性。基礎設施和與AI相關的領域的後期增長輪融資繼續吸引關注。Phantom的1.5億美元C輪融資、Flowdesk的9180萬美元融資,以及LayerZero的5000萬美元擴展輪融資,均表明一批日益成熟的基礎設施公司正在鞏固市場份額,並邁向收入規模化的道路。

融資階段:戰略資本佔據主導地位

2025年第一季度按輪次階段劃分的融資數據再次強調了一個核心主題:戰略資本佔據主導。

戰略輪次僅佔總交易量的18%,但卻吸引了超過32%的資本部署,總計達25億美元,分布在102筆交易中。這延續了我們在2024年底觀察到的趨勢:加密行業巨頭、生態基金以及主權支持的實體正積極介入,進行有針對性且高信念的投資,這些投資通常與國家、機構或協議層級的利益高度一致。這類融資輪次通常集中在Layer 1(第一層區塊鏈)、中間件協議以及Token基礎設施領域——資本部署的驅動力不僅僅是投資回報率(ROI),更是利益和目標的深度契合。

相比之下,早期階段的融資仍然呈現出分散化的趨勢。Pre-seed(種子前)和Seed(種子)輪次佔總交易量的近四分之一(24%),但僅吸引了6%的資本部署。平均每筆種子前輪融資約爲26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平均爲400萬美元,遠低於2024年的中位融資額。這表明估值壓縮正在發生,或者投資者正在以更小的支票額度進行投資,同時對創始人的條款更加嚴格。這也意味着“真正的盡職調查”正在回歸:創始人需要證明市場牽引力,而不僅僅是靠願景來獲得資本支持。

圖表2:2025年第一季度從種子前(Pre-seed)到B輪及以上(Series B+)以及戰略輪次的交易數量和籌資金額。關於Token活動的進一步分析將在下文展開

來源:Outlier Ventures, Messari

A輪融資仍然面臨壓力。本季度僅記錄了27筆A輪融資交易,佔總交易量的比例不到5%,但吸引了3.92億美元的資金,平均每輪融資規模約爲1450萬美元。投資者似乎正在完全跳過A輪融資,轉而選擇在種子輪階段以類似期權的方式入場,或者等待進入風險更低、Token策略更清晰的B輪及以上階段。

後期階段的投資表現穩定。B輪及以上階段僅完成了9筆交易,但吸引了5.31億美元的資金,平均每輪融資規模接近5900萬美元。這些公司通常擁有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和Token機制,已爲交易所上市或資金庫管理做好準備。在許多情況下,這些交易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風險投資,而更像是成長期的準私募股權交易。

總體來看,按融資階段劃分的數據證實了一個更廣泛的觀點:融資市場正在呈現出分化趨勢,不僅是在消費者項目與基礎設施項目之間,還體現在早期試驗階段與後期高信念投資之間。而中間階段——A輪融資——正是風險偏好消失的地方,也是資本目前最不願涉足的領域。

如果交易數量反映市場情緒,資本部署揭示投資信念,那麼融資中位數則體現了創始人的議價能力。在2025年第一季度,這種議價能力正在逐漸遠離種子階段的團隊。

圖表3:2021年第一季度至2025年第一季度種子前(Pre-seed)、種子(Seed)和A輪(Series A)階段的融資中位數變化

來源:Outlier Ventures, Messari

種子前輪的融資中位數達到了290萬美元,幾乎追平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峯值,並且接近2021年平均值的三倍。這標志着在最早期階段信心的悄然回升。加速器、生態基金和天使投資聯盟似乎仍然偏愛帶有選擇權的早期投資,特別是那些基於高信念敘事的項目,如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DePIN)、原生AI基礎設施和鏈上代理工具(onchain agent tooling)。對於創始人而言,這仍然是資本最友好的階段。

然而,種子輪卻遭遇了衝擊。融資中位數下降至440萬美元,相比上一季度的580萬美元以上有所下降,並創下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這是一個強烈信號,表明中間階段正在萎縮。投資者正在縮減支票金額、收緊條款,或者直接繞過這一階段,除非項目已經具備明確的關鍵指標或分發能力。“撒網式擴張”(spray-and-scale)模式顯然已經不復存在。

A輪融資則略有回升,中位數達到1560萬美元,高於上一季度的週期性低點(1320萬美元)。盡管如此,這仍遠低於2021年和2022年初的高峯期,當時中位數常常超過3000萬美元。更重要的是,這一階段的交易數量極少(僅27筆),突顯了市場的選擇性。這些A輪融資並非徒有其名——它們的定價更像是迷你B輪,僅適用於那些已經擁有收入、市場牽引力以及可執行的代幣策略的公司。

簡而言之,“槓鈴效應”依舊存在:在創意階段和市場牽引力階段仍有資金流入,但中間階段卻被拋棄。這並不是融資寒冬,而是創始人預期的一次重塑和平衡。

資本流向:類目亮點

從類別層面看,2025年第一季度繼續凸顯了資本部署的分散化以及投資者熱情的分化。

正如預期,網路(Networks)領域佔據了榜單的首位,其融資中位數達到4510萬美元,這一數據受到Binance(幣安)20億美元戰略融資的顯著影響。但即使不考慮這一異常值,這一類別中的243筆投資交易也表明機構分配者、戰略基金和生態支持者對Layer 1公鏈和擴展性項目的高度興趣。網路基礎設施仍然是資本流向的“重鎮”,是投資者希望展現嚴肅態度的領域。

圖表4:2025年第一季度按類別劃分的平均融資階段和輪次規模

來源:Outlier Ventures, Messari

注:“投資者交易”指的是某一類別內投資者參與的總次數,而非獨立投資者數量。如果一位投資者參與了三次融資,這將計爲三次投資者交易。

開發者工具(Developer Tooling)吸引了最多的投資者參與,共計290次投資者交易,但其融資中位數僅爲310萬美元。這種對比突顯了開發者工具作爲基礎設施“長尾”的角色:高興趣、低風險以及模塊化潛力。這些通常是規模較小、速度較快的交易——由工程師主導,與協議對齊,有時還會獲得資助補貼。

在消費端,元宇宙(Metaverse)和遊戲(Gaming)領域記錄了193次投資者交易,中位融資額僅爲290萬美元,這反映了從內容密集型投資轉向“娛樂型基礎設施”(infra-for-fun)投資的趨勢。娛樂(Entertainment)領域也呈現出類似模式——中位融資額爲465萬美元,共計164次投資者交易——再次表明風險投資公司(VCs)對以受衆爲核心的Web3項目仍感興趣,但態度較爲謹慎。

市場(Marketplaces)和金融服務(Financial Services)領域也因高投資者參與度而引人注目,分別有279次和277次投資者交易,但資本密集程度有所不同。市場領域的中位融資額爲900萬美元,顯示出對交易型基礎設施和代幣化商業的新興趣。金融服務領域的中位融資額爲1198萬美元,使其成爲本季度融資金額最高的消費類領域之一。

在基礎設施類別中,消費基礎設施(Consumer Infrastructure,1930萬美元)、錢包(Wallets,2070萬美元)和數據(Data,2430萬美元)都顯示出較高的中位融資額和適中的投資者參與度,表明盡管這些領域不如網路(Networks)或計算(Compute)領域那麼備受關注,但正因回歸基本面而受益:用戶體驗(UX)、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和數據流動性(data liquidity)。

另一端,諮詢與顧問(Consultancy & Advisory)以及新聞與信息(News & Information)領域的中位融資額(約200萬美元)和投資者數量都較低——這些類別難以證明其具備風險投資規模的前景,可能正被公共物品資助或原生貨幣化模式所擠壓。

本季度的“中量級”亮點類別——跨鏈互操作性(Cross-Chain Interoperability,970萬美元)、安全(Security,640萬美元)和計算網路(Compute Networks,480萬美元)——反映出技術性強、低曝光度的基礎設施層仍在獲得重要支持。這些類別不再是前沿領域,而是成爲了預期技術棧的一部分。

代幣融資強勢反彈:戰略私募與公開發售齊頭並進

2025年第一季度,代幣融資呈現出對2024年趨勢的明確逆轉,高價值、高風險的私募銷售強勢回歸,同時大規模公開發售也再度掀起熱潮。

本季度共有69次公開代幣銷售,總籌資金額達7.98億美元,其中World Liberty Financial以5.9億美元的融資額領銜,佔據了本季度公開代幣融資總額的近74%。與此同時,私募代幣銷售通過僅27筆交易籌集了7.71億美元,其中以TON基金會(TON Foundation)的4億美元融資爲首。總體來看,第一季度代幣融資總額達到16億美元,遠超2024年任何一個季度的水平。

圖表5:2022至2024年按籌資額和交易數量對比私募與公開代幣銷售

來源:Outlier Ventures, Messari

對比去年:在2024年第一季度,公開銷售的交易數量遠超私募(163筆對24筆),但整體籌資額卻較少(2.96億美元對1.4億美元)。當時的市場更偏向於流動性發行、散戶參與和社區主導的代幣經濟學。而2025年第一季度則顯示出市場鍾擺的另一端:集中化、機構主導的代幣分配重新佔據上風——這既是市場信心上升的信號,也反映了對控制權、鎖倉機制及場外定價的偏好。

最引人注目的是,不僅是絕對增長,更是結構性變化:公開銷售如今僅佔代幣融資交易總量的不到60%,卻僅略微籌集了比私募更多的資金——盡管公開銷售的交易數量超過私募的兩倍。這種每筆交易的資本差異揭示着市場轉變。

私募代幣交易重新流行,規模更大、深度更高、戰略性更強。這些交易不再是普通的初始DEX發行(IDOs)或快速上線的炒作機器,而是塑造生態系統的重要布局——與一級鏈(L1)資金庫、基金會任務或跨境資本流動緊密結合。

與此同時,公開銷售則顯得頭重腳輕。除去World Liberty的融資,其餘68次公開輪次的平均融資額僅爲300萬美元——這表明,盡管市場準入在擴大,但大規模散戶需求仍集中在少數高信任、高品牌的項目中。

總結思考:穿行於分化的市場

2025年第一季度驗證了許多業內人士的感受:這並不是一個熊市,而是一個更加聚焦的市場。資本並未消失,而是變得更加挑剔、更具戰略性,並更傾向於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實際成果以及長期敘事。

這一季度還標志着健康的雙軌動態回歸:私募輪用於戰略控制,公開輪則爲市場形象和流動性搭建框架。這是過去一年多來,私募與公開輪首次雙雙繁榮發展。

對於創始人來說,未來的道路已經明朗:你不需要去“掐準市場時機”,你需要去打造那些“必然會實現”的事物。

L10.51%
VC-0.92%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