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在分裂世界中日益演變的對沖角色

編者按:《南華早報》網站 5 月 20 日刊登了 Cobo COO Lily Z. King 的文章,深度分析了當前全球經濟碎片化背景下,加密資產作爲「數字黃金」與新型金融基礎設施的崛起。

近幾個月來,全球金融體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凸顯了數字資產日益重要的地位。美國比特幣現貨 ETF(允許投資者間接投資比特幣的交易所交易基金)規模呈爆發式增長,資產管理規模已突破 1200 億美元,這一數據反映出投資者行爲的巨大轉變。

與此同時,穩定幣交易量去年飆升至 27 萬億美元以上,超過了 Visa 和 Mastercard的交易總量。在亞洲,一些法域例如香港已率先採取行動 ,發放交易所牌照、制定穩定幣監管框架並批準加密貨幣 ETF,努力將自身打造成數字資產經濟的區域性樞紐。

這些並非孤立事件,它們反映了在經濟碎片化與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市場對加密貨幣實用價值的更廣泛重新評估。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爲 「不確定性的悖論」:數字資產正從投機邊緣走向主流,意外地成爲對抗系統性風險的對沖工具。

在各國政府設置貿易與資本流動壁壘之際,區塊鏈正在悄然搭建起推動全球資金流動的「高速公路」。黃金仍是傳統意義上的避險資產,但它無法在幾分鍾內完成跨境交易,更無法在危機中繞開金融系統限制。

投資者對比特幣現貨 ETF 的熱烈反響,表明「數字黃金」這一概念的吸引力。當美國監管機構在去年 1 月批準此類產品時,許多懷疑者預測市場反應會很冷淡。但事實卻是 BlackRock 的 iShares 比特幣信托基金(IBIT)迅速發展,資產管理規模超過 650 億美元,成爲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現貨 ETF。

超越「數字黃金」敘事,加密貨幣真正的革命性意義在於其有能力構建一個獨立於傳統金融中介的新型金融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穩定幣:一種錨定美元等法定貨幣的區塊鏈代幣。

穩定幣市場已從 2019 年的 20 億美元迅速擴張至如今超過 2000 億美元的流通規模,成爲那些本地貨幣不穩定或跨境資金流動受限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

企業界已敏銳察覺這一趨勢。去年 10 月,Visa 推出了「Visa Tokenised Asset Platform」,幫助銀行發行和管理法幣錨定型數字代幣;而在上個月,金融科技公司 Stripe 開始在新興市場測試穩定幣支付解決方案,讓企業更容易通過數字代幣獲取美元。Mastercard 也推出了支持穩定幣交易的新功能。

加密貨幣作爲對沖工具和創新平台的雙重角色,在香港體現得最爲淋漓盡致。在極短的時間內,香港已從謹慎的觀望者蛻變爲全球加密貨幣監管與應用領域的引領者。

自 2020 年以來,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已向 10 家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放牌照,將個人投資者和機構的加密貨幣交易納入監管範疇。正如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近期一場 Web3 活動中所言,此舉既契合香港構建 「蓬勃發展的數字資產生態系統」 的戰略,同時也強化了投資者保護機制。

Hong Kong Financial Secretary Paul Chan Mo-po speaks at the opening of Consensus, Coindesk’s flagship cryptocurrency event, at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 in Hong Kong on February 19, the first time Consensus was held outside the US in five years. Photo: AFP

2025 年 2 月 19 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出席了由 Coindesk 舉辦的 Consensus 大會開幕式。這是該加密行業重量級會議五年來首次移師美國以外地區舉行。

香港採取的是一套多元而務實的策略。去年 4 月,香港成爲全球首批推出比特幣與以太坊現貨 ETF 的司法轄區之一。去年 12 月,香港政府出臺了一項穩定幣法案,要求法幣錨定型穩定幣的發行方必須維持充足的儲備並保障用戶贖回權,構建起全球最先進的穩定幣監管框架之一。

去年 11 月底,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布了一份諮詢文件,提議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和家族辦公室免徵加密貨幣和其他另類資產收益的稅,在中西方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明確釋放出將香港打造爲數字資產樞紐的戰略意圖。

這種發展勢頭在今年持續升溫。2025 年 2 月,香港證監會(SFC)發布了一份包含 12 項舉措的監管路線圖,旨在進一步推動虛擬資產行業的發展與安全。該路線圖包括場外交易(OTC)和加密資產托管的牌照制度,以及針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更完善的保險與賠償機制。

香港案例之所以尤爲重要,在於其雙重戰略價值。首先,發展強大的數字資產產業,可作爲應對全球金融碎片化與不確定性的金融對沖工具,同時降低香港對可能受大國政治影響的傳統銀行體系的依賴。如果未來國際金融體系出現陣營分裂,香港仍可以依托包括穩定幣在內的加密貨幣基礎設施,繼續爲資本流動提供通道。

其次,發展數字資產行業也成爲推動金融創新與長期競爭力的重要引擎。香港不僅發行了全球首個政府主導的代幣化綠色債券,還啓動了 e-HKD 的試點項目,以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路徑。與此同時,本地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正積極試點區塊鏈在信貸、貿易融資與清結算等場景的應用。

在一個全球聯盟格局劇烈變化的時代,香港對加密貨幣的布局不僅是一種風險對沖,更是對未來金融領導地位的戰略性投資。

隨着全球經濟日益碎片化,關稅壁壘上升、傳統聯盟動搖,市場對無國界、中立型金融工具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作爲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誕生的產物,加密資產正是爲了應對這樣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而設計的。

下一次金融震蕩——無論是貨幣危機、數據通道封鎖還是支付網絡武器化——都將檢驗這些替代性金融通道的成熟度。但種種跡象正在顯現:資本正加速流入,機構正在適應,香港等監管先行者也正有意識地推進布局。

我們或許正站在歷史性儲備資產重構的起點。並非爲了取代美元,而是爲了對沖其局限性——一個低調推進、逐漸走向主流的備用方案。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分享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