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會了AI思考,現在它們學會了討價還價——而人類成了交易成本

robot
摘要生成中

原文標題:The machine economy has arrived and bots have wallets

原文作者: Paige Xu

原文來源:

編譯:Daisy, 火星財經

我們都熟悉這樣的場景:輕點手機,一份墨西哥卷餅便由Uber Eats騎手穿越車流送達。但若下次送貨的並非人類騎手,而是一個依靠傳感器與AI穿行在人行道的機器人,或是由人形機器人從自動駕駛車輛遞至你手中——這便解決了"最後一公裏"難題。而這場體驗的精妙之處,恰恰藏在你未能目睹的幕後。

當這臺機器人穿越城市時,它不僅在送貨,更在實時完成一系列經濟行爲:用鏈上美元支付私有智能道路的通行費;向去中心化導航預言機支付小費獲取最優繞行路線;在太陽能充電樁完成微支付快速補能;送達包裹的瞬間,服務費已自動存入它的鏈上金庫——這正是機器對機器(M2M)商業的雛形。

擁有錢包的機器主體

過去十年,我們將自主權賦予算法,讓它們推薦音樂、篩選新聞、交易股票。如今,我們更將經濟自主權交給了機器——通過去中心化金融(DeFi)、智能合約與機器可讀API,數字錢包使機器能實時與充電站、服務商及同類協商條款:通過送貨、數據採集等勞務賺取收入;爲燃料、維修等運營需求自主支出。本質上,機器人已從工具蛻變爲具備經濟主體地位的智能體。

合成勞動力的崛起

幾個世紀以來,"勞動"始終意味着人類爲薪酬付出勞動。而今我們正見證合成勞動力的誕生:機器人與AI代理通過鏈上服務賺取收入,甚至實現自我供養。送貨機器人可依據市場需求選擇高報酬訂單;無人機在天氣危機中動態調整服務定價;AI律師代理能爲初創企業的緊急合規審查競標微合同。這些永不請假的智能體正在重塑勞動本質與價值創造方式。

Coinbase開發者平台AgentKit負責人Kevin Leffew指出,我們正進入機器不再僅是工具,而成爲經濟參與者的新時代。當軟件能賺取收入、自主支出甚至獨立運營時,市場參與邏輯已發生結構性變革。

誰獲得收益?誰被取代?

若送貨機器人能賺取收入,這筆錢該歸屬何方?企業?機器人的DAO組織?用戶?抑或…無人所有?當機器能以遠超人類的速度完成交易、支付、收費與協作時,被替代的人類將何去何從?機器經濟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可能將人類擠出價值鏈。我們需要建立新型所有權模型:市民是否該持有城市運營機器人的股份?送貨機器人是否該繳納地方稅?用戶接收快遞是否該獲得通證獎勵?

便捷背後的隱形成本

"自主機器經濟"的願景充滿誘惑——沒有中間商,徹底消除低效。這些能賺錢、會消費、自主優化的機器,如同Uber Eats、DeFi與《機器人總動員》的融合體。但若某天送貨無人機在高峯時段加價,並非出於惡意,僅是理性逐利行爲時,我們該如何應對?當機器通過每筆微交易重寫市場規則時,代碼即勞動、錢包即自主權、數據即通貨。

若不及早劃定邊界,下次登門的機器人或許不止送貨——它可能想買下你的房子。

而你知道最驚人的是什麼嗎?

它早已備好支付的錢包。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