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邵律師接到一個當事人的諮詢。TA一名數字錢包公司的技術員工,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被異地公安跨省蹲點抓捕,理由是該錢包平台的部分合作商戶涉嫌開設網路賭場,而這名員工作爲技術後臺維護人員,被以涉嫌“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帶走調查。類似案例在幣圈/Web3領域屢見不鮮。面對突如其來的指控,當事人拋出了兩個問題:**“我是技術崗位,沒碰錢沒參與分潤,怎麼會構成犯罪?****幣安、OK這些大平台的員工都沒事,爲什麼我任職的小平台就要被抓?這是不是趨利性執法?”**這些質疑,其實也是Web3從業人員中普遍存在的法律認知盲區。本文將通過這個案例,系統解析當前Web3技術崗位面臨的三大法律風險,並提供實務建議。## 法律風險盲區之一:技術崗位也有風險?不少技術人員以爲,“我只是按需交付代碼,怎麼用是甲方的事”——這一說法背後的邏輯,其實是對“技術中立”原則的誤解。在加密圈內,常有人拿混幣器Tornado Cash勝訴案舉例,試圖論證“技術無罪”。Tornado Cash 是一個基於以太坊的去中心化隱私協議,主要用於混淆交易路徑,提升用戶在區塊鏈上的匿名性。用戶可通過它將加密資產“打亂重組”,實現難以追蹤的轉帳效果,廣泛應用於個人隱私保護,但也被不法分子用於洗錢。盡管該工具在2022年被美國財政部制裁,但在2025年3月,美國最終撤銷了對 Tornado Cash 的經濟制裁。這也引發了“技術責任邊界”再討論。然而,不同國家的執法者對“技術中立”的理解和司法標準並不一致。在我國當前司法實踐中,是否構成犯罪,不在於你是不是親自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爲,而在於你提供的“技術服務”是否對上遊犯罪起到了“實質性幫助”的效果。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技術工作客觀上起到了爲犯罪活動“降低門檻”的效果——比如提供了匿名轉帳、混幣功能、規避KYC的手段,那將不再是“中立”,而是“協助”。## 法律風險盲區之二:“我只是小平台員工,不會被盯上”這家涉事的錢包公司,主體註冊在菲律賓,中高層人員均在境外,但業務重心卻主要面向中國大陸。它通過“遠程協作”模式僱傭境內的技術人員和客服,整體運營結構松散,屬於典型的Web3項目“去中心化用工”模式。這種“分布式辦公+境內外協作”的架構,在幣圈項目中極爲常見,也容易埋下合規風險隱患。據了解,執法人員之所以認定該平台涉嫌違法,是基於多項關鍵線索:* 錢包系統具備“多級歸集+匿名混幣”功能,資金流轉路徑與涉賭行爲高度吻合;* 技術文檔中出現了如“混幣優化”、“反追蹤”等高敏關鍵詞,涉嫌規避監管;* 整個平台缺乏對高風險商戶的盡職調查記錄,也未建立有效的風控機制。雖然技術員工並未直接經手資金,也不了解商戶背景,但只要其開發的系統工具,在客觀上具有“降低犯罪門檻”或“弱化監管效果”的作用,也可能被依法追責。這是當前“技術參與類”刑事案件中,被頻繁適用的邏輯路徑。相比幣安、OKX等頭部虛擬資產交易平台,那些缺乏合規機制的小型Web3項目,更容易被辦案機關“優先突破”,原因很現實:* 頭部平台用戶量龐大、境外架構復雜,跨國調查難度大、週期長、協作成本高;而小平台多在境內設有人員,抓捕行動更具“效率”;* 大平台普遍建立了KYC實名認證、AML反洗錢等合規防線,形成“技術+法律”雙重護城河;而小平台常缺乏此類機制;* 主流平台大多配有執法對接系統(如API聯動、執法數據通道),在調查中體現出高配合度;小平台在合規能力不足、響應機制缺失的前提下,更容易成爲打擊對象。至於諮詢者提到的“趨利性執法”質疑,確實存在政策背景。例如,2025年5月20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中,多條提及要專門保護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堅決禁止爲經濟利益等目的濫用職權實施異地執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政策保護的核心對象是合規經營的實體企業。而對於原本就處於法律灰色地帶的幣圈項目,在“94公告”“924通知”等監管紅線的籠罩下,由於缺乏合規背書,其爭取政策豁免或維權空間相當有限。## 法律風險盲區之三:遠程高薪之下潛藏的法律危險本案中的技術人員之所以接下這份工作,是被對方開出的“遠程辦公+月薪4萬元”所吸引。不用打卡、不限工時、居家辦公,自由度極高;相比傳統Web2崗位而言,這種待遇對不少程序員,尤其是年輕人而言,幾乎是“夢中情工”。但他當時並未察覺幾個明顯的高風險信號:* 項目方註冊地模糊,工資結算方式爲USDT(虛擬幣)轉帳;* 無書面勞動合同,一切安排僅通過Telegram羣組溝通;* 沒有合規審計、KYC流程或反洗錢制度,也無任何項目公開材料;這些表象早已暴露出“高風險平台”的共性特徵。然而,許多技術人員由於沒有足夠的風險防控概念,面對誘人的“自由+高薪”外殼,很少有人會主動審查平台的合規性。一旦出事,才意識到——自己早已踩進了灰色地帶。Web3技術人員如何合規自保?律師建議➡️在Web3這片法律監管的灰色地帶上,技術人員若想保護好自己,首要一步就是:建立基本的法律風險意識與合規防控思維。在接觸或入職任何Web3項目之前,務必從以下幾個關鍵點進行判斷和自查:* 項目是否在明確、受監管的司法轄區內註冊;* 是否有經過專業機構的第三方代碼審計或安全審計;* 是否具備KYC、AML等反洗錢與用戶身分識別制度;* 是否對外公開項目負責人、團隊背景、資金來源路徑等基本信息。入職後,務必與高風險功能模塊保持距離,尤其是涉及:* 混幣(Mixer)、匿名轉帳、隱私幣;* 繞過或規避KYC、黑名單屏蔽等機制;* 協助用戶隱藏資金來源或繞過審查的工具開發。如遇到可疑指令或項目方施壓,務必保留相關溝通記錄(如Telegram聊天截圖、會議紀要等),爲未來可能的自證留下關鍵證據。在簽署技術合作協議或外包合同時,建議技術人員明確約定:* 自身不直接接觸用戶資金帳戶;* 不處理用戶個人身分數據或敏感信息;* 不參與涉及拉人推廣、分銷、代幣銷售等營銷活動。劃清這些“法律紅線”,不僅能避免踩雷,也能在事後釐清責任邊界。如果對項目的合法性、合規性仍有疑問,建議及早找專業律師團隊做一次“項目合規體檢”。這不僅能及時發現潛在法律風險,也能幫助技術人員評估自身角色可能承擔的刑責邊界,防患於未然。律師提醒:技術工具無罪,但實際用途可能有責Web3從業者應清醒認識到:我國執法者在處理技術與法律邊界問題時,往往傾向於從技術工具的實際用途、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來評判一行爲是否給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帶來危害。近年來,我們團隊辦理了多起Web3行業重大新型案件,也在多個項目中參與了前期的合規及風險審查,因此,能夠更具針對性的爲諮詢者提供定制化的法律體檢與合規建議。如果你也是Web3領域的技術從業者、項目運營者,或正對項目合規存有疑問,歡迎一起來聊聊。希望每一位在新技術浪潮中前行的從業者,都能更穩、更清醒地走下去。
Web3程序員被跨省抓捕案:從業者的三大法律認知盲區
前不久,邵律師接到一個當事人的諮詢。
TA一名數字錢包公司的技術員工,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被異地公安跨省蹲點抓捕,理由是該錢包平台的部分合作商戶涉嫌開設網路賭場,而這名員工作爲技術後臺維護人員,被以涉嫌“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帶走調查。
類似案例在幣圈/Web3領域屢見不鮮。面對突如其來的指控,當事人拋出了兩個問題:
“我是技術崗位,沒碰錢沒參與分潤,怎麼會構成犯罪?
幣安、OK這些大平台的員工都沒事,爲什麼我任職的小平台就要被抓?這是不是趨利性執法?”
這些質疑,其實也是Web3從業人員中普遍存在的法律認知盲區。本文將通過這個案例,系統解析當前Web3技術崗位面臨的三大法律風險,並提供實務建議。
法律風險盲區之一:技術崗位也有風險?
不少技術人員以爲,“我只是按需交付代碼,怎麼用是甲方的事”——這一說法背後的邏輯,其實是對“技術中立”原則的誤解。
在加密圈內,常有人拿混幣器Tornado Cash勝訴案舉例,試圖論證“技術無罪”。
Tornado Cash 是一個基於以太坊的去中心化隱私協議,主要用於混淆交易路徑,提升用戶在區塊鏈上的匿名性。用戶可通過它將加密資產“打亂重組”,實現難以追蹤的轉帳效果,廣泛應用於個人隱私保護,但也被不法分子用於洗錢。盡管該工具在2022年被美國財政部制裁,但在2025年3月,美國最終撤銷了對 Tornado Cash 的經濟制裁。這也引發了“技術責任邊界”再討論。
然而,不同國家的執法者對“技術中立”的理解和司法標準並不一致。
在我國當前司法實踐中,是否構成犯罪,不在於你是不是親自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爲,而在於你提供的“技術服務”是否對上遊犯罪起到了“實質性幫助”的效果。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技術工作客觀上起到了爲犯罪活動“降低門檻”的效果——比如提供了匿名轉帳、混幣功能、規避KYC的手段,那將不再是“中立”,而是“協助”。
法律風險盲區之二:“我只是小平台員工,不會被盯上”
這家涉事的錢包公司,主體註冊在菲律賓,中高層人員均在境外,但業務重心卻主要面向中國大陸。它通過“遠程協作”模式僱傭境內的技術人員和客服,整體運營結構松散,屬於典型的Web3項目“去中心化用工”模式。
這種“分布式辦公+境內外協作”的架構,在幣圈項目中極爲常見,也容易埋下合規風險隱患。
據了解,執法人員之所以認定該平台涉嫌違法,是基於多項關鍵線索:
雖然技術員工並未直接經手資金,也不了解商戶背景,但只要其開發的系統工具,在客觀上具有“降低犯罪門檻”或“弱化監管效果”的作用,也可能被依法追責。這是當前“技術參與類”刑事案件中,被頻繁適用的邏輯路徑。
相比幣安、OKX等頭部虛擬資產交易平台,那些缺乏合規機制的小型Web3項目,更容易被辦案機關“優先突破”,原因很現實:
至於諮詢者提到的“趨利性執法”質疑,確實存在政策背景。例如,2025年5月20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中,多條提及要專門保護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堅決禁止爲經濟利益等目的濫用職權實施異地執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政策保護的核心對象是合規經營的實體企業。而對於原本就處於法律灰色地帶的幣圈項目,在“94公告”“924通知”等監管紅線的籠罩下,由於缺乏合規背書,其爭取政策豁免或維權空間相當有限。
法律風險盲區之三:遠程高薪之下潛藏的法律危險
本案中的技術人員之所以接下這份工作,是被對方開出的“遠程辦公+月薪4萬元”所吸引。不用打卡、不限工時、居家辦公,自由度極高;相比傳統Web2崗位而言,這種待遇對不少程序員,尤其是年輕人而言,幾乎是“夢中情工”。
但他當時並未察覺幾個明顯的高風險信號:
這些表象早已暴露出“高風險平台”的共性特徵。
然而,許多技術人員由於沒有足夠的風險防控概念,面對誘人的“自由+高薪”外殼,很少有人會主動審查平台的合規性。一旦出事,才意識到——自己早已踩進了灰色地帶。
Web3技術人員如何合規自保?律師建議➡️
在Web3這片法律監管的灰色地帶上,技術人員若想保護好自己,首要一步就是:建立基本的法律風險意識與合規防控思維。
在接觸或入職任何Web3項目之前,務必從以下幾個關鍵點進行判斷和自查:
入職後,務必與高風險功能模塊保持距離,尤其是涉及:
如遇到可疑指令或項目方施壓,務必保留相關溝通記錄(如Telegram聊天截圖、會議紀要等),爲未來可能的自證留下關鍵證據。
在簽署技術合作協議或外包合同時,建議技術人員明確約定:
劃清這些“法律紅線”,不僅能避免踩雷,也能在事後釐清責任邊界。
如果對項目的合法性、合規性仍有疑問,建議及早找專業律師團隊做一次“項目合規體檢”。這不僅能及時發現潛在法律風險,也能幫助技術人員評估自身角色可能承擔的刑責邊界,防患於未然。
律師提醒:技術工具無罪,但實際用途可能有責
Web3從業者應清醒認識到:
我國執法者在處理技術與法律邊界問題時,往往傾向於從技術工具的實際用途、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來評判一行爲是否給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帶來危害。
近年來,我們團隊辦理了多起Web3行業重大新型案件,也在多個項目中參與了前期的合規及風險審查,因此,能夠更具針對性的爲諮詢者提供定制化的法律體檢與合規建議。如果你也是Web3領域的技術從業者、項目運營者,或正對項目合規存有疑問,歡迎一起來聊聊。
希望每一位在新技術浪潮中前行的從業者,都能更穩、更清醒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