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收緊Web3監管是“清退”還是“升級”?

過去幾年,新加坡一直是全球虛擬貨幣和Web3企業最青睞的“根據地”之一。寬松的政策、穩定的法律體系、開放的創新環境……一時間,各路加密玩家紛紛進駐,把新加坡當成“亞洲加密之都”。

但風水輪流轉。如今的新加坡,正從早年的“鼓勵創新”模式,慢慢切換到“風險防控”的穩健路線。從政策上看,一些人甚至覺得,新加坡是不是要對Web3“趕盡殺絕”?

在劉律師看來——它只是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現在開始精細治理了。

一、初期:歡迎所有人,先把蛋糕做大

新加坡一開始就不是“保守派”。2019年推出《支付服務法》(PSA)後,明確了數字支付代幣(DPT)服務的法律地位,這爲加密貨幣交易所和錢包服務等提供了清晰的牌照路徑。加上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一向鼓勵技術創新,一大波Web3項目開始在這裏落地,包括“Project Ubin”“Project Orchid”等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和代幣化資產的實驗項目。

我們可以把那個階段理解爲“搶先機”——只要合規底線不踩,就可以大膽嘗試。對於很多初創團隊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窗口期”。

PgAesr0pT5UzmniFrrjfIsry5U4u4GsKWAkFNOm8.jpeg

二、暴雷之後:不能光顧着賺錢了

不過,隨着行業擴張,一些隱藏的雷也炸了出來。

2022年,三箭資本(3AC)在新加坡“爆倉”,接着是淡馬錫重金押注的FTX倒閉,這讓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層深感壓力。畢竟,在全球合規最受關注的行業裏,如果金融中心都出事,那就不是企業的問題,而是國家信用的問題。

於是,新加坡監管部門迅速出手。一方面,從制度上強化了加密服務提供商的監管,比如推出了更嚴格的《金融服務與市場法》(FSM);另一方面,也對散戶投資做出明確限制,強調“不能炒幣炒得像買彩票”。

三、散戶:對不起,新加坡不再歡迎“賭徒”

最典型的就是2023年底MAS發布的監管細則,直接給散戶投資“踩剎車”。

政策明確要求:加密貨幣服務商不能給散戶任何形式的獎勵,比如返現、空投、交易補貼;也不能提供槓杆、信用卡入金等放大風險的功能;甚至還要評估用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根據資產淨值設定投資上限。

一句話,新加坡希望的是理性投資者,而不是“all in BTC”的幣圈賭徒。

四、服務商:不合規的,直接“請走”

到了2025年,這一趨勢愈發明顯。MAS在5月30日發布的最終政策指引中規定:所有未拿到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DTSP)執照的企業,如果還想向境外客戶提供服務,最遲到2025年6月30日就得“清場”。沒有過渡期,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誰能留下來?目前只有少數頭部企業已獲批,比如Coinbase、Circle、HashKey、OKX SG等。還有24家企業處於豁免狀態,比如Cobo、Matrixport、Antalpha等。這些企業要麼已經通過了嚴格的反洗錢和風險審查,要麼就是配合度極高、背景合規。

剩下的呢?要麼轉戰其他市場,要麼盡快“洗白上岸”。

hiUvM15H5nV5uRwFI9pIT4Mn9dr95QM3WXfQ4vpB.jpeg

五、基金圈也收緊:不僅要有錢,還得懂錢

除了散戶和服務商,新加坡也沒有放過基金管理人。

在傳統金融中,新加坡一直是亞太地區的基金中心。現在,把虛擬資產納入正規基金管理流程,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MAS規定,如果你想在新加坡設立加密貨幣基金,就算你只服務“合格投資者”,也必須具備相應資質。對沖風險、識別客戶資產、建立內部風控流程,甚至連反洗錢報告機制都得一條不少。

換句話說,以前“幾個幣圈大佬+一個PPT+國外團隊”就能搞起一個基金的時代,在新加坡是徹底過去了。

寫在最後:是“打壓”還是“進化”?

不少人看着這波監管升級,感慨說:“新加坡不再是Web3天堂了。”但如果換個角度,你會發現,這其實是監管的正常演化——從“允許試錯”到“規範秩序”,是任何新興市場成熟前都要走的路。今天的新加坡,不再歡迎抱着投機心態來“擼項目”的人,但對真正有技術、有實力、有長期規劃的團隊,仍然是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場之一。

MAS副總裁Ho Hern Shin說的:“我們歡迎負責任的創新,但絕不容忍濫用信任的行爲。”換句話說——如果你想在Web3幹一番大事業,新加坡的門還開着。但別想着來這“撈一票就走”。

不過也有觀點認爲,幣圈乃至整個web3行業的發展仍然處在較爲原始的階段,未來的雛形甚至都沒有完全形成,過早給一個沒有完全發育的行業穿上緊箍咒除了可以將帶着孩子的洗澡水一起倒掉外,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