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資產上鏈,全球首發盡在 Gate!
Gate 攜手 @xStocksFi 與 @BackedFi,正式上線全球首個股票衍生品市場,開啓鏈上股票交易新紀元!
支持$TSLA, $NVDA, $CRCL, $AAPL 等熱門股票:
💥 可加槓杆、做多做空
💰 全USDT計價,輕鬆管理風險收益
🔒 實物資產 100% 抵押
🔁 多鏈流轉自由無阻
🌐 RWA × Web3,全新交互方式
CeFi 與 TradFi 的邊界,已經徹底打破。
了解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xStocksOnGate#
朱嘯虎、傅盛激辨GPT背後,AI 大模型“泡沫”要破了?
來源:鈦媒體
作者:林志佳
ChatGPT熱潮下,基於大模型的創業是否有價值,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和知名投資人、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朱嘯虎進行了一番爭論。
6月26日,傅盛發了一條朋友圈,轉載朱嘯虎的觀點“ChatGPT對創業公司很不友好,未來兩三年內請大家放棄融資幻想”,並表示反對,稱矽谷一半的創業企業都圍繞ChatGPT開始了,投資人還能這麼無知者無畏。
隨後,朱嘯虎在其發文底部反駁稱,99%的價值都是GPT創造的,這樣的創業公司有什麼價值?
之後,傅盛和朱嘯虎在朋友圈展開了“激戰”。傅盛以三連問回复朱嘯虎,“互聯網99%的規範都是tcpip創造的,創業有價值嗎?汽車99%的價值都是熱力學定義創造的,創業有價值嗎?大多數中小網站的流量都是搜索引擎帶來的,那創業有價值嗎?”
6月26日晚被報導之後,這段對話截圖在行業內引發了巨大爭議。
有人評論稱,“傅盛說的沒錯,創投圈有很大比例對科技的底層邏輯是無知的,乃至分不清科研和產業應用的區別”。也有像嘉禦資本董事長兼創始合夥人衛哲給出與朱嘯虎的類似觀點:這輪“百模大戰”,國內AI 大模型最終勝出的不超過2個——這意味著,剩下98%的國內大模型都會“死掉”,消失在競爭中。
無論哪類看法,傅盛和朱嘯虎這場“閾值”不同的朋友圈激辯,讓更多人看到AI 熱潮表面下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尤其是當下ChatGPT用戶增速放緩、大模型應用不及預期、國產GPU芯片無法補位等因素疊加。
這輪國內AI 大模型“泡沫”真的似乎將要“破裂”了?
謹慎樂觀、矛盾叢生的大模型“下半場”
很明顯,目前,這輪AI 大模型熱潮已經進入了“下半場”,拼的不再是技術,也不再提及“和ChatGPT差距”這類話題,而是把重點放在大模型應用、產業生態等當中。
**但矛盾的問題在於,“面子上”大模型應用落地似乎很有“前景”,尤其是ChatGPT和微軟的強強結合;“裡子上”大模型卻可能正在“跨越鴻溝”——ChatGPT用戶增速放緩、二級市場陷入了疲態、國內一級投資人普遍謹慎樂觀“入局”大模型。 **
**面子上,**鈦媒體App日前獲得的一份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最新公佈的報告顯示,在調研全球18個國家地區的12800多名企業各行業員工中發現,有86%的人表示他們需要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多數領導者(80%) 表示他們經常使用生成式AI 工具;而36%的受訪者認為AI 將消除他們的工作;71% 的受訪者認為生成式AI 的回報大於風險。
另一份麥肯錫報告則認為,現在60%到70%的工作可以被自動化,這比數月前埃森哲說目前40%的工作時間受影響還驚人。麥肯錫還預測,生成式AI 技術能讓人類下崗的時間被大幅提前了10年。紅杉資本則認為,幾乎所有公司都可以在產品中用到大語言模型。
**相比越來越多的報告吹捧“大模型”,但更多數據卻顯示,ChatGPT也漲不動了,行業泡沫開始“破裂”。 **
**首先是平台訪問量增速已放緩。 **SimilarWeb數據,ChatGPT平台訪問量從1月的環比增長130%,到2月與3月的60%左右,再到4月接近跌破10%,最新數據則顯示,5月僅增長不到3%。同時,ChatGPT用戶平均訪問時間從8分32秒下降到7分48秒。如無意外,6月的ChatGPT訪問量環比增長可能為負數。
**其次是資本市場AI 熱潮褪去。 **6月26日,彭博引述的一項最新追踪數據顯示,AI 概念股開始下挫,中國上市的AI 概念股票一周內共下跌4.7%,超20只個股現跌超10%;美國AI 芯片股英特爾、AMD等巨頭處於六連跌,AI 概念股C3.ai等也開始逐步回調,一夜下跌3%以上。
**再次是一級市場中美投融資情況形成巨大差距。 **有投資人在近期一場論壇上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自去年12月至2023年5月上旬,美國AI 領域發生超過520筆種子輪、天使輪融資項目,大部分企業都集中於生成式AI 應用,極少數企業是與OpenAI 競爭開發類似ChatGPT式對話產品;但在國內處於“雷聲大雨點小”,五個月內中國AI 領域發生的投融資案例只有30件左右,總額估計不到100億元人民幣,更不用說整個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募資、投資數量和金額幾乎腰斬。
最後則是多個事件集中爆發,把這輪大模型創業推向“巨變”:崑崙萬維創始人周亞輝前妻李瓊借AIGC概念山頂套現20億元,崑崙萬維股價暴跌;另一面AI 大模型創業壓力大,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直接辭任董事、離開AI 大模型公司光年之外創始人兼CEO崗位,到進醫院治療。
**所以,這就是當下AI 大模型創業者們處於的矛盾叢生、投資人謹慎樂觀的真實環境。 **
**
**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在奇績創壇2023春季路演日上看AI 大模型項目(來源:奇績創壇)
更深層次來看,傅盛和朱嘯虎這場朋友圈激辯,是美元基金投資人的思維模式和產業角度,與AI 大模型創業者的思考方式的不同。
一位投資人向鈦媒體App分析,朱嘯虎代表的是持有美元基金的VC投資邏輯。美元基金的投資人更希望是在中國找尋Copy美國的一個公認賽道、可預期發展勢能的項目,足以支撐一個千億級的公司,更希望和國際接軌。 “只看不投,是因為目前在國內掙不到一個項目應該拿到的倍數,或者說掙不到一個中國項目全球化帶來的資本溢價和資本空間。”
從生成式AI(AIGC)方向來看,上述這位投資人告訴鈦媒體App,目前關於AIGC 的同類項目太多了。而傳統美元基金更看重AIGC 賽道未來在消費級(To C)市場的大應用,因為C端應用領域沒有比中國更大的市場,哪怕是撒更多項目,只最終尋求一個巨大的回報。同時,這也是包括真格、紅杉在AIGC 領域的投資邏輯,或者他們也在人民幣基金套用“美元基金投資邏輯”,希望復制像互聯網時代那樣成功的項目。
盛景嘉成董事總經理劉迪對鈦媒體App表示,目前AI 大模型底層主要是數據、算力、算法,核心技術難度較低——算力需要堆英偉達顯卡、算法也可以用開源的,數據則有法規限制,所以投資人的興趣降低了。 “這就意味著,大家的起跑線是一致的,那麼水平差距就不大。”
五源資本合夥人劉凱今年5月表示,對比移動互聯網時期,當時2006年iPhone發布之後,大家開始投一些研發工具類型App應用公司,覺得這是殺手級應用場景,但最終建立好的商業模式是2013年、2014年,尤其是今日頭條、快手、小米建立了一些生態,才摸索到這塊商業化。因此,在這一波AIGC浪潮中,很多美元基金在等,因為美國做了兩三年,但中國不到半年時間。 “我們以前吃過這個虧,所以現在美元看的多投的少。我目前覺得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會是一個美元基金出手的高頻期。”
“現在很多初創公司,後台接入ChatGPT,前端做了個UI設計,就上架蘋果商店鼓吹自己在做AIGC創業了。”未知資本常務董事william wong表示,這種“批皮”AIGC項目,“沒有技術壁壘和商業邏輯,只是蹭熱度”。
雲岫資本創始合夥人兼CEO高超則認為,相比於美元基金,包括國內互聯網大廠的產業投資人對AIGC 企業佈局是比較積極的。而人民幣基金在AIGC領域真正出手的機會很少,當然部分人民幣基金創投其實更投資早期一些實體項目,但真正大規模的人民幣基金目前並沒有進入到AIGC 市場。
作為持有人民幣基金的企業,東方富海合夥人王兵則認為,人民幣基金最近更多關注科創板能上市的企業,也就是劉迪此前提到的Pre-IPO類投資項目,比如半導體材料、設備、芯片研發等非常“硬科技”的企業。但中國在軟件和算法領域環境,跟美國差別很大。
“我們看到有幾個比較大的差距,首先就是公司。中國大公司其實沒有邊界的,誰做的好我就抄一個,也不管To B 還是To C,基本上沒有它不會幹的事兒。所以對小公司來說,做算法或軟件的創業者們需要'卡'到一個點,這個點要么大公司不能幹,要么是大公司不會幹,但不會幹可能性不是特別大。創業公司需要找到一些資源或者壁壘,就是真的大公司進不來的地方。”王兵在今年5月中科大的一場論壇上表示,這種獨特性項目他們才會投。
華泰證券認為,從投資角度,這輪大模型更多需要按照算力基礎設施、硬件載體、大模型平台、應用的順序尋找受益標的。
**而以傅盛為代表的創業者,是一種“ChatGPT、矽谷AI 公司都能跑通的模式,我們也能做”的思維模式。 **
比如,傅盛在一次演講中提到,ChatGPT將帶來生產力革命。今天矽谷創業公司都利用GPT 發生了很大的組織結構變化。也許ChatGPT以後會超越人類,統治一切,但目前來看,這些弱點還需要很長時間攻克,而大模型的弱點,才是中國AI 領域的創業機會。
另一位AI 公司CEO曾向鈦媒體App 提到,之前他和投資人講大模型,投資人根本不理解,現在一提大模型,投資人興趣頗高,而且要求只要美國有的這家中國公司可以立馬跟上。但一到產品發布,投資人又對AI 產品營利性、商業化產生質疑。
這似乎就是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溝通鴻溝”。
更多投資人在當下經濟下行之際處於“去風險”投資邏輯——多看少投,甚至完全不投AIGC賽道,而是希望等待下一時機。劉迪告訴鈦媒體App,目前投資人更希望可以看到壟斷賽道的初創項目標的。但創業者卻認為,投資人不懂產業,ChatGPT風口創業是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不過,另一面我們卻可以看到,AIGC賽道也出現了“好項目不求投”的情況。有投資人指出,王小川做大模型投資人拿著一大筆錢要投都被拒了。一位行業人士向鈦媒體App分析,王小川的大模型被投資人看好,是因為找到醫療和教育的大模型應用場景,但更多的大模型技術沒有一個垂直領域場景輸出,所以無法支撐投資機構的支持。
一位投資人對鈦媒體App表示,目前投資人的普遍認知是,如果只做AI 大模型技術服務,創業門檻實在不高,創業項目太多,資金過於分散,尤其在企業端最終都變成了消耗資金買英偉達A100卡、買雲服務,沒有一個量化的企業發展流程。投資人“吃過很多教訓”,就不敢再投入了。而在這其中,大科技公司優勢更大。 “國內市場規模如此之大,你拿個三五千家客戶,在這麼小的產業中跟玩一樣,投資人怎麼投都是虧損的。”
大模型是典型贏家通吃領域。需要更多的錢,需要更多的算力,以及更優秀人才。因為更好的算力意味著更多人用,更多人用意味著更多數據,更多數據意味著更好的算力結果。大模型必然是巨頭必爭之地,巨頭有錢,有技術,更重要是有數據。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認為,大科技公司可能會保持先發優勢,因為它們有時間和市場經驗來磨練基礎語言模型,並發展寶貴的內部專業知識。因此,較小的企業或初創公司可能難以成功進入這一領域,從而使得大語言模型的巨大處理能力集中在少數幾家大科技公司手中。
泡沫不一定是壞事,大模型仍需底層創新
最近一場演講上,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陸奇認為,當前AI 大模型時代還處於早期階段,經過高速增長之後,泡沫破裂將是必然現象。然而,在泡沫破裂之後,新的黎明將降臨。屆時,新一代更強大的企業將從破碎的泡沫中崛起,佔據產業製高點。
“有泡沫總不是壞事,會有更多優秀的人才,會有更多的資金湧入。”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認為,ChatGPT的產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長期積累過程。而企業和創業者入局仍需謹慎,若缺乏算力等相關能力的公司跟風入局,會消耗掉許多資源。
**很明顯,目前來看,ChatGPT只是個例,並不一定代表國內大模型行業發展的一個範式。而更重要的是,這股AI 大模型“泡沫”到底破裂了嗎? **
美國銀行策略師邁克爾·哈特內特(Michael Hartnett)在最新報告中表示,目前股市出現類似1999年互聯網泡沫時代的上漲後,現在已有初步跡象表明投資者正在逃離科技股。他將本輪AI 股上漲稱為“嬰兒泡沫”,哈特內特警告稱這一泡沫可能正在破裂。
瑞銀(UBS)場內交易負責人Art Cashin也表示,目前籠罩股市的人AI 熱潮,將會變成本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微縮版”。知名經濟學家大衛·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則稱,人工智能泡沫巨大,很快將以驚人方式破滅。
“它的插件目前沒有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Product/Marketing Fit)”,OpenAI的CEO奧特曼在上個月的訪談中,說得太透明了,紀要很快從網上被刪除,“許多人認為希望自己的應用程序在ChatGPT中,但它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他們的應用中可以使用ChatGPT。”
**另外,國內缺乏大模型底層技術創新,也是這股“泡沫”破滅的原因之一。 **
最近北京的一場關於大模型的圓桌會議上,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教授盧志武直言,國內很多企業創業者都沉不下心去把底座做好。
“什麼國產大模型的春天,都是假的,因為它都是在GPT、LLaMA上微調的。我看到了很多大模型,一測10分鐘就知道虛假,當然也有一些少量的大模型,願意在底座上投入很多精力,但大部分還是很浮躁。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我反而覺得語言模型上面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大......你看到好像很多一堆模型出來,只是因為這個語言模型的架構solution(解決方案)已經公佈了而已,但如果你沒有公佈,為什麼前面做不出來,都是3月、4月、5月才出來,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嗎?我覺得不符合邏輯的,大家都不願意去做底座。”盧志武表示。
而崑崙萬維CEO方漢則現場反駁,“我是堅決反對(這個說法的),我們自己是做大模型訓練的,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們,我們跟LLaMA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因為我們從20年就開始做(大模型)。所以我覺得你也不能一棒子把所有中國大模型的創業者們(人)都'打死'。”
劉迪告訴鈦媒體App,投資人對大模型行業看的很清楚。國內大模型創業項目過多,但很多初創企業自身沒有一個明確的、有優勢的大模型規模化產業應用落地案例。
鈦媒體App注意到,截至目前,在AI 算力芯片、國產GPU芯片當中,國內沒有一個可以取代英偉達A100/H100芯片在大模型算力訓練定位的商業交付產品。總結來看,主要原因包括製程工藝和產品規格限制、沒有雙精度浮點功能、沒有CUDA這種完整生態、與其他芯片之間的解耦性較差、通信網絡連接問題導致算力損耗高等。
“今年上半年,全GPU行業在漲價,持續漲價超過25%。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今天仍然沒有人能夠用商業化的國產芯片去做大模型的訓練。”一位大模型領域企業高管6月初表示。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認為,AI 基礎設施本質上還是算力、數據、基礎算法,包括算法相關的工具,本質上還是三位一體的東西。最後誰能把這三者的整合能力提供的好,提供更低成本、更低門檻的能力是決定整個競爭最重要的點。而大模型就是通過人工智能三要素的持續規模上升帶來的技術價值的提升,同時也是基礎研發能力和系統的工程化能力深度的完美結合。
清華大學惠妍講席教授、銜遠科技創始人周伯文對鈦媒體App表示,大模型的創業和之前互聯網時代“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產品邏輯完全不同。大模型是需要將底層AI 技術和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同時把核心能力和應用場景相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據The Information 6月27日報導,OpenAI計劃推出ChatGPT“工作個人助理”,與微軟展開競爭。報導指,OpenAI推出的個人和公司付費版本最近獲得超過200萬訂閱者,每年有望創造數億美元收入。對於OpenAI來說,構建新的ChatGPT功能將是其商業化的重點。 **
“看來奧特曼並不清楚如何將產品商業化,現在它正在考慮讓OpenAI 與他的主要合作夥伴發生衝突……事情將開始變得糟糕。”有一位創業者在該報導下面評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