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僅用5 小時,中國團隊推出「全球首顆」AI 全自動設計CPU,性能比肩Intel 486!
整理| 鄭麗媛
上市 | CSDN(ID:CSDNnews)
在這場由ChatGPT 掀起的AI 熱潮下,越來越多人開始看到如今AI 的強悍:AI 作圖、AI 寫論文、AI 編代碼、AI 預測完整人類蛋白質組結構、AI 發現速度提升70% 的新排序算法……
既然AI 看似“無所不能”,許多人便提出了疑問:“那AI 真的能像人類一樣進行設計工作嗎?”在預測蛋白質結構和生成編碼等方面,AI 確實表現卓越,但在設計這些物體時,總體而言AI 的搜索空間還相對較小。
為了探尋AI 設計能力的極限,近日中國中科院計算所等機構將目標放在了芯片設計上,因為“它是計算機的大腦,也是目前人類所設計的世界上最複雜的設備之一。”
結果,最終數據出人意料:中國中科院計算所等機構利用AI 技術,設計出了全球首個無人工干預、全自動生成的CPU 晶片“啟蒙1 號”——整個訓練過程不到5 小時,驗證測試準確性卻能達到>99.999999999%!
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讓AI 設計出工業級CPU
根據相關論文《突破機器設計的極限:利用AI 進行自動化CPU 設計(Pushing the Limits of Machine Design: Automated CPU Design with AI)》介紹,這場研究的目的是:賦予機器自主設計CPU 的能力,以此探索機器設計的邊界。
“如果机器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设计出工业级 CPU,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设计效率,还能将机器设计的极限推向接近人类性能的水平,从而推动半导体产业的革命。”论文中还补充道:“自行设计机器的能力,即自我设计,可以作为建立自我进化机器的基础步骤。”
有了基本方向後,即要在沒有人工編程的情況下自動化CPU 設計,團隊研究人員決定通過AI 技術,直接從“輸入-輸出(IO)”自動生成CPU 設計,無需人類工程師手動提供任何代碼或自然語言描述。
簡單來說,傳統CPU 設計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包括編寫代碼、設計電路邏輯、功能驗證和優化工作等等。但通過將CPU 自動設計問題轉化為“滿足輸入-輸出規範的電路邏輯生成問題”後,只需要測試用例,便可以直接生成滿足需求的電路邏輯——這使得傳統CPU 設計流程中極其耗時的“邏輯設計”和“驗證環節”,都被省去了。
想順利開啟這樣的自動化CPU 設計流程,需要提前對AI 進行訓練,包括觀察一系列CPU 輸入和輸出,因此論文中才強調該CPU 的設計是“僅從外部輸入-輸出觀察中形成的,並非正式的程序代碼”。
從這些輸入和輸出中,研究人員生成了一個BSD 二元猜測圖(Binary Speculation Diagram,簡稱BSD)算法,並利用基於蒙特卡羅的擴展和布爾函數的原理,大幅提高了基於AI 進行CPU 設計的準確性和效率。
可與Intel 486 系列媲美
通過以上逐步地推敲,一個CPU 的自動化AI 設計流程就成型了:僅用5 小時就生成400 萬邏輯門,全球首款無需人工干預、全自動生成的CPU 芯片也就此誕生——啟蒙1 號。
據論文介紹,啟蒙1 號基於RISC-V的32 位架構,採用65nm 工藝,頻率可達300MHz,且可運行Linux 操作系統。另據媒體報導,相較於現階段GPT-4 能設計的電路規模,啟蒙1 號要大4000 倍。
此外在Drystone 基準測試中,啟蒙1 號的性能不僅可比肩由人類設計的Intel 486 系列CPU,還比Acorn Archimedes A3010 更快一些。
不過,有些人可能對於這款由AI 設計的啟蒙1 號並不在意,畢竟與它性能相近的Intel 486 系列CPU(Intel 80486SX),早已是誕生於上世紀1991 年的“老芯片”了。但研究人員對於啟蒙1 號的開發依舊很自豪:在整個AI 自動化設計過程中,他們生成的BSD 算法,甚至還自主發現了馮·諾伊曼架構(一種將程序指令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合併在一起的電腦設計概念結構)。
**完全由AI 生成的CPU 有望超過人類? **
平心而論,作為全球首款AI 自動生成的芯片,啟蒙1 號的性能和規模根本無法與當前頂級的主流CPU 相比,但正如論文開篇所說,這場實驗本身就不是為了開發高性能芯片,而是“探索機器設計的邊界”。
讓AI 從頭開始構建一個新RISC-V CPU,其背後的真實意義在於:研究AI 未來能否用於減少現有半導體行業的設計和優化週期。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次中國中科院計算所等機構進行的這項實驗,就有了初步的結論:與傳統人類設計的CPU 相比,啟蒙1 號的研發週期縮短了近1000 倍,因為傳統CPU 設計流程中耗時極長的手動編程和驗證過程完全被省略了。
“我們的方法改變了傳統的CPU 設計流程,並有可能改革半導體行業。”在論文的最後,研究人員對於由AI 完全設計芯片的未來做出展望:“除了提供人性化的設計能力,這種方法還發現了人類知識的馮·諾伊曼架構,未來更有可能產生積極的(甚至未知的)架構優化,這為建立一個自我進化的機器、並最終擊敗人類設計的最新CPU 提供了一些啟示。”
即研究人員認為,未來通過不斷迭代AI 的芯片設計方式,完全由AI 生成的CPU,或許有望達到甚至超越由人類設計的CPU。那麼對於這個說法,你又是否有什麼看法嗎?
參考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