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xStocks 交易開啓啦,現貨、合約、Alpha齊上線!
📝 在Gate廣場發帖,曬出你的交易體驗或精彩截圖,瓜分$1,000大獎池!
🎁 廣場優質創作者5名,每人獨享$100合約體驗券!
🎉 帖文同步分享到X(推特),瀏覽量前十再得$50獎勵!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 #Gate xStocks 交易体验# ,原創發帖(不少於20字,僅用活動標籤)
3️⃣ 若分享到推特,請將連結提交表單: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54
注:表單可多次提交,發布更多帖文可提升獲獎機會!
📅 7月3日16:00—7月9日24:00(UTC+8)
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每一條體驗,都有機會贏取大獎!快在Gate廣場show出你的操作吧!
這位「AI教父」怎麼總炮轟ChatGPT?
文|林煒鑫
編輯|蘇建勳
來源丨智能湧現
多倫多當地時間6月22日,“AI教父”、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現身芒克辯論會,再次炮轟ChatGPT:“五年內,就沒人用ChatGPT 了。”他認為,ChatGPT並沒有真正理解現實世界,只是純粹的文本訓練,“而人類的大部分知識與文本或語言無關。”
這個大膽的預言立刻引起大量關注。
楊立昆參加的這場芒克辯論會,同樣以“人工智能構成了生存威脅”為主題。在辯論過程中,楊立昆堅稱,“人工智能帶來厄運的預言,只不過是一種新的蒙昧主義”。
楊立昆認為人們擔心的是未來的AI一旦打開,就會在幾分鐘內接管世界,“這太荒謬了”。對AI的這種恐懼根植於人類心理學,暫時沒有科學證據。
針對“A威脅論”,矽谷的討論已近白熱化,尚未達成共識,這場辯論會是該議題的一個延續,在外網並未激起太大聲浪。有趣的是,楊立昆在辯論時順帶抨擊ChatGPT的短視頻,成了國內社媒上的熱點。
這並非楊立昆第一次吐槽ChatGPT。 6月中旬在巴黎的Viva Tech會議上,楊立昆認為,ChatGPT這樣的AI,還不如狗聰明。 4月,他在一檔直播說,ChatGPT不是AI領域的實際研發,“是一種產品”。
他對ChatGPT的質疑,首先來源於技術層面並無特別創新,理由是其他公司擁有類似的技術,OpenAI並不先進,只是“(把技術)組合得很好”。
也許是引起爭議過大,楊立昆後來在推特解釋,他並非批評OpenAI這家公司,只是希望“糾正”公眾和媒體的看法——ChatGPT是難以置信的創新,超越了其他公司的產品。
過去這幾個月,楊立昆始終堅持批評那些誇大,甚至吹噓ChatGPT所使用的基礎技術能力的人。
在他看來,在大語言模型上訓練的AI系統,仍然非常受限,因為它們純粹是文本訓練,無法學會人類在現實世界裡的真正經驗。他曾說過,現在的AI能通過美國的律師資格考試,卻無法使用洗碗機,而一個10歲的孩子可以“在10分鐘內學會”。
ChatGPT泡沫可能要破
ChatGPT發布以來,全球有超過一億人使用過,其中還有不少人每月為ChatGPT Plus掏出20美元訂閱。然而,近期在網上已有不少用戶抱怨,GPT4比GPT3.5要更糟糕。
“兩週前,GPT4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寫作助理,前不久,它變得非常平庸,”一位用戶寫道,“我認為他們削減了處理能力或使其不那麼智能。”
即便OpenAI的研究人員出來闢謠,表示“大模型是靜態的”,不會削弱性能,也無法使人完全信服。
近期一個數據引起廣泛注意。根據SimilarWeb數據,ChatGPT的訪問量今年前三個月連續猛漲,在4月出現放緩,環比增長率從3月的55.8%掉到12.6%,5月繼續下滑,只剩下2.8%。據預測,6月可能出現負數。
多國的研究報告顯示,ChatGPT的使用率並沒有想像中的高,至少還有四成以上的人“沒聽說”或“未使用”。 ChatGPT也留不住那些喪失了新鮮感的普通用戶。
準確度是趕走用戶的一大原因。 ChatGPT一本正經地說胡話,不僅給用戶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也限制了ChatGPT的應用場景。直到今天,OpenAI也沒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楊立昆不止一次表示,ChatGPT背後的生成式AI已經走在死胡同。他的斷言未必客觀,但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大模型確實在降溫。
美國銀行分析師邁克爾·哈特內特撰文表示,人工智能目前正處於“嬰兒泡沫”中。目前人工智能的大熱,令他回想起21世紀初那場互聯網泡沫。他警告,人工智能這一泡沫可能正要破滅,理由是儘管美股表現亮眼,企業和股東們都在大幅減持股票。
楊立昆對ChatGPT直言不諱的批評,迎合了不少冷眼旁觀AI浪潮的人。一位Reddit網友認為,楊立昆可能是對的,“薩姆·奧特曼已經很清楚,GPT正面臨著回報遞減的處境,最終需要一個新的東西”。
罵到最後,只是屁股決定立場?
縱然ChatGPT暴露出很多問題,楊立昆屢屢公開砲轟,久了也會引起一些人的反感。
一位Reddit網友發帖稱,楊立昆是在糾正公眾的誤解,但必須要說,他對競品和初創公司的一夜成名顯得不夠大氣。歸根結底,AI研究“在到達隧道盡頭之前,是無用的,99%的研究論文只是對最先進的技術進行微小的更新”,“發明內燃機和把它放進車裡,一樣重要”。
芒克辯論會結束後,有人在推特問楊立昆:“你在辯論中說過,在ChatGPT發生之前,你就預言了它。你真的知道ChatGPT要來嗎?”
楊立昆回复,Meta在ChatGPT之前就推出過兩個對話機器人,一個叫BlenderBot 3,另一個叫Galactica。然而,Galactica上線後因為出現一些錯誤回答(現在叫“幻覺”),受到嚴厲批評。 Meta最後下線了Galactica。
他忿忿不平的是,ChatGPT與Galactica一樣會胡說八道,大眾卻選擇了寬容。
在AI領域,楊立昆和Meta起了大早,卻趕了晚集。早在2013年他便加入Meta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多年來,他的團隊已經將AI技術應用到公司旗下的社交產品中,尤其是2016年起,Facebook陷入假新聞風波,AI技術便用於輔助平台對虛假信息的管控。
楊立昆堅稱,Meta和Google沒有搶先發布像ChatGPT的產品,“不是因為他們不能,而是因為不會這麼做”。
說白了,大公司更加忌憚社會輿論。考慮到生成式AI相對輕鬆地繞過Meta的安全機制,可能被用於傳播虛假和有害信息,Meta擔心過早發布生成式AI會再次把公司推進輿論的深淵。
這些顧慮一度讓Meta內部的AI戰略蒙上陰影。 2022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AI研究員,對公司在AI領域的未來感到懷疑,因此選擇離開Meta。 OpenAI於11月發布ChatGPT後,更多員工離開了。
OpenAI的成功顯然刺激了楊立昆和Meta。今年2月,Meta推出一項名為LLaMA的大模型技術,並且向特定人員開源其代碼,允許開發者用LLaMA訓練屬於自己的聊天機器人。上個月,Meta發布了首個“類人”AI模型I-JEPA,號稱比生成式AI更準確和高效,一如既往,相關的論文和代碼都開源了。
OpenAI選擇了閉源。楊立昆再次針鋒相對:“開放會讓研究進展更快,有一個更有活力的生態系統,每個人都能做出貢獻。”
扎克伯格不久前公開讚揚了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進步。但別忘了,今年2月份,扎克伯格將2023年稱為“效率之年”,Meta裁掉了超過11000名員工,又陸續關閉了幾個項目。
楊立昆吐槽競品並為自家產品站台無可厚非,然而商業競爭終究看的是結果,人們也期待號稱“AI教父”的楊立昆最終能交出怎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