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鈦媒體作者:郭虹妘 *圖片來源:由無界AI生成*激進與保守之間是一場認知的挑戰賽。“在矽谷,關於大模型、生成式AI的話題,沒有投或不投的討論,只有投哪個賽道,投哪個項目的討論。”一位矽谷投資人向「鈦媒體創投家」表示。矽谷的瘋狂印證在數字上。據PitchBook 數據顯示,GPT-3發布兩年多以來,**風投資本對AIGC的投資增長了400% 以上**,2022年投資圈向生成式AI公司共投入13.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93.69億元),幾乎達到了過去5年的總和,今年甚至達到了驚人的21 億美元。目光轉回國內,大模型狂奔的200多天,矛盾認知討論的聲音大過於實際落地進展。手握真金白銀的風險投資者們,一派躍躍欲試,押注大模型、AIGC;一派則是表示“讓子彈再飛一會兒”。「鈦媒體創投家」了解到,躍躍欲試派,要么是真有錢,手握充足子彈的,實力派系投資機構;要么是長期鑽研技術、深刻了解技術變量、技術突破的實幹派系投資機構,終於等來這一次“逆風翻盤”的機會。“**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的,一是沒錢,二是此前並沒有技術領域的積累,現在還在努力學習和研究大模型的底層架構和趨勢。**”一位基金合夥人對「鈦媒體創投家」表示,“說白了,投資機構也怕被創業者割韭菜。”**“這是一場認知的競賽,對大模型有怎樣的認知,就會投出什麼樣子的項目。”**在阿爾法公社創始合夥人&CEO許四清看來。大模型的認知矛盾並不只集中在個體身上。當投資人、創業者、需求方都存在認知偏差的時候,對於大模型的“激進與保守”,就成了大多數玩家的普遍狀態。連續創業者獵豹移動CEO傅盛,在朋友圈懟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主管合夥人朱嘯虎“矽谷一半的創業企業都圍繞ChatGPT開始了,我們的投資人還能這麼無知者無畏。”叱吒一級市場多年的朱嘯虎回應,“99%的價值都是GPT創造的,這樣的創業公司有什麼價值。”乍一看沒有對錯,只是立場不同。大佬級的創業者們紛紛下場,擼袖子開幹,從王慧文的光年之外,到帶著5000萬美金啟動資金入場大模型的王小川,再到阿里框架大神賈揚清,離職投身AI。心懷夢想的創業者,像抓到第二波互聯網創業浪潮般興奮不已。二級市場的人工智能概念股亦是一路狂飆。從元旦到今年6月底,人工智能指數(884201)漲幅就接近了70%。但是,美國銀行策略師邁克爾·哈特內特(Michael Hartnett)卻將本輪人工智能上漲稱為“嬰兒泡沫”,並警告稱這一泡沫可能正在破裂。真正用過AI產品的人其實並不多,最近摩根士丹利做了一個2000多人的調研,結果竟然是有80%的人沒有用過ChatGPT或是谷歌的Bard。激進、共識、保守、泡沫、陌生感多重矛盾,裹挾著這場“科技革命”。其中的機會是在AGI、垂直模型、基礎設施層,還是應用層?一群極客的創業並沒有過多地思考,而是直接接入ChatGPT開始探索商業化。## 誰在“腳投票”AI**用戶是檢驗產品的最好方式,價值與否,用戶會選擇“用腳”投票。 **跨境電商、視頻創作、會議記錄等場景,成為ChatGPT的首批提效陣地。「鈦媒體創投家」了解到,跨境無界生態鏈從去年12月,就開始用ChatGPT提升產品頁面的上架效率,研究後發現,ChatGPT可以實現批量化的產品頁製作,生成後可達到直接上店舖的標準。創始人錢大柱表示:“ 原先一組四五個人花一天干完的工作,**現在只要一個ChatGPT的輸出者,一個小時就能把這些工作全都做好**,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在GPT-4上線識圖功能後,通過網址端引入一張產品圖片讓GPT-4分析圖片、對產品的賣點進行描述和提煉,輸入提示詞,要求模仿成符合亞馬遜買家喜好的表達方式,一次生成8個不同版本,這就意味著,8個店鋪同時上線一款產品,且不會被亞馬遜後台識別出關聯性,每個店鋪能夠獲得同等流量計算,對業績提升起到巨大幫助。“電商的門檻其實並不高,所以想要拉開與同類跨境商家之間的距離,要么靠跑的速度,要么靠新的技術。”錢大柱表示。技術流出來的ShulexVOC創始人郭辰璐,亦是ChatGPT的踐行者。 ShulexVOC是幫助賣家快速分析產品的優缺點,購買動因,用戶期望及使用場景的一款插件,在Amazon和Shpfiy平台都可以使用。底層邏輯是ChatGPT 的算法加自研小模型,把用戶的評論、照片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再把標籤提取出來變成文本,最後對應到商品進行分析,目前已有3萬多用戶。“很多跨境商家的優勢是供應鏈能力,他們對於數字化提效產品應用的能力是欠缺的,而且除了平台自主提供的,他們也很少主動去尋找此類型的產品,但是這些產品著實可以幫助賣家提升選品、優化品類的能力,從而提升銷售業績。”亞馬遜的產品經理表示。前不久,Adobe首席技術官Abhay Parasnis創立的人工智能營銷工具Typeface,幫助企業完成博客文章、Instagram帖子、LinkedIn主頁和公司官網等平台營銷內容的生成,Parasnis將它稱之為“10倍內容工廠”。深扒底層邏輯是應用Stable Diffusion和OpenAI的數據,加上自研多模態生成式流程創新營銷產品。成立一年多獲得2輪融資,總融資額達到1.65 億美元,投資方包括Salesforce Ventures、GV(谷歌風投)、Menlo Ventures 和M12(微軟風投基金),投後估值達到10億美元,並獲得了谷歌、微軟簽訂了商業合同。**“借助大模型做淺表層應用或者產品驅動型的應用**,不管To B還是TO C都有非常多的機會,”阿爾法公社創始合夥人&CEO許四清向「鈦媒體創投家」表示。自媒體創作人也受益人之一,一位自媒體創作人在與「鈦媒體創投家」聊天時表示,長篇的文字內容轉成短視頻內容一直是他的困擾,直到使用了ChatGPT內容總結概括功能,1分鐘生成短視頻腳本,再配合剪映的智能生成視頻工具,讓團隊製作視頻速度提升了5倍以上。“把全文粘貼進去,要求ChatGPT生成一篇600字的視頻腳本文案,1分鐘就能拿到結果,再修訂一個開頭就可以使用了,視頻也是同樣的方式,以前做一個視頻要3天,現在1天最起碼能完成5-8個視頻。”這位自媒體人向「鈦媒體創投家」炫耀著他的提效神器。正如經緯張穎,在混沌學園的發言,他認為,AI早期決勝的關鍵是敢於從ToC場景裡尋求突破,因為C端能帶來的數據飛輪效應。場景優先、數據為王,模型本身不是用戶需要的,用戶需要的是符合客戶預期和提升商業化收益的產品。光有大模型沒有應用場景,就好比拿著錘子找釘子,工具好沒地方使。如何將AI模型的能力滲透進入場景是一件值得深度投入的事情,正如APP時代,美團、滴滴、攜程幫助我們便利生活一樣。在狂熱的平台級或顛覆性的大機會之間,逐漸湧現出、現實的零零散散的小機會。## “吞金獸”,沒有商業模式大模型的出現,讓大家集體進入一場“無導航”模式的探索之中。“OpenAI在訓練ChatGPT的時候,可能也沒有想到它會震撼所有人,可能也沒有想清楚它如何商業化,就是覺得應該有更新的技術探索。”矽谷徐老師在一次公開活動上表示。“**大模型目前沒有商業模式,燒得起錢、等得起生態搭建,就投大模型。**”一位業內資深投資人向「鈦媒體創投家」表示。大模型到底有多燒錢, 據The Information媒體報導,三位了解OpenAI財務狀況的人士透露,由於去年開發ChatGPT並從谷歌招聘關鍵員工,OpenAI的虧損大約翻了一番,達到5.4億美元左右。上述知情人士還透露,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曾私下暗示,公司可能會在未來幾年籌集至多1000億美元資金,以進一步開發人工智能的能力。盈利卻一般般,上述OpenAI財務知情人士中的2名透露,**2022年OpenAI的收入僅有2800萬美元**,主要來自向應用程序開發商出售其人工智能軟件的訪問權限,這一收入水平,僅為微軟去年全年營收的0.14‰。在盈利微薄的情況之下,7月7日OpenAI在搶占生態位上又出一個殺手鐧策略,其官方發布GPT-4 API全面開放使用,現所有付費API用戶都可直接訪問8K上下文的GPT-4,無需任何等待。**“吞金”的大模型如何商業化,橫亙在發展與現實之間,沒有成熟的參照模式,中國大模型的盈利模式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許四清表示,**這次和上一代中國互聯網企業形成的時候,生態格局會有很大的變化**,當時各個大廠把持一個戰略方向,佔領某個領域,比如百度做搜索,騰訊做遊戲、社區和即時通信,阿里做電商,字節做互聯網新媒體的社群和廣告,分別在各自的領域裡獨樹一幟。在他看來,這一輪的情況變了,各大廠直接做垂直領域的可能性不大,基本是基於大語言模型快速佔領,自己想佔領的領域,建立生態環境,由此打造一個大的新一代平台,因為AIGC技術突破決定了很多產業格局會重構,所以我認為大廠會在積極的建立自己的生態環境上面下工夫,這是競爭的焦點。“**只有搶占了生態環境,才能夠搶占最多的受眾群體,和建立更廣闊的邊界,這個是中國企業以前比較少面對的機會。**”許四清說道。“AI浪潮在這個階段,一定是技術驅動為先和定義產品為重的。未來的應用與模型能力結合更緊密,所以對模型的理解與差距,會決定產品與用戶體驗,有技術創新基因和能力的小團隊,必須拼命奔跑。“在經緯張穎看來。“**AI基礎設施本質上還是算力、算法、數據三位一體的東西,最後誰能將三者能力整合得好,提供更低成本、更低門檻的能力才是決定整個競爭最重要的點,但目前依舊屬於混沌階段。**”在常壘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石矛看來。“**在直接生成結果上,如果要商業化、產品化,我們認為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的。**”國家語音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張熠天在2023年華映資本的年會上表示。從長遠看,新興技術的產業發展,本質是靠業務需求的驅動,企業究竟是否需要大模型,這其中必然包含多重因素。## 最後成也數據,敗也數據。“以Chat GPT發展的速度來看,做場景早晚會被替代,所以回歸到ChatGPT的底層邏輯是數據,獨一無二的、深度價值的數據誰都替代不了。”在Shulex郭辰璐看來。可是數據一旦接受了訓練,就不可能“取消訓練”或刪除或移除數據。對於很多公司來說,競爭的護城河是數據,他們不希望任何人免費抓取數據,比如嚴肅的醫療、法律行業。在創新與數據安全之間如何尋求一個平衡,還是堅守小樣本訓練加大模型,還是依附於大模型,沒有標準答案。
大模型混沌期:大佬熱衷論道,創業者加速狂奔
來源:鈦媒體
作者:郭虹妘
激進與保守之間是一場認知的挑戰賽。
“在矽谷,關於大模型、生成式AI的話題,沒有投或不投的討論,只有投哪個賽道,投哪個項目的討論。”一位矽谷投資人向「鈦媒體創投家」表示。
矽谷的瘋狂印證在數字上。據PitchBook 數據顯示,GPT-3發布兩年多以來,風投資本對AIGC的投資增長了400% 以上,2022年投資圈向生成式AI公司共投入13.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93.69億元),幾乎達到了過去5年的總和,今年甚至達到了驚人的21 億美元。
目光轉回國內,大模型狂奔的200多天,矛盾認知討論的聲音大過於實際落地進展。
手握真金白銀的風險投資者們,一派躍躍欲試,押注大模型、AIGC;一派則是表示“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鈦媒體創投家」了解到,躍躍欲試派,要么是真有錢,手握充足子彈的,實力派系投資機構;要么是長期鑽研技術、深刻了解技術變量、技術突破的實幹派系投資機構,終於等來這一次“逆風翻盤”的機會。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的,一是沒錢,二是此前並沒有技術領域的積累,現在還在努力學習和研究大模型的底層架構和趨勢。”一位基金合夥人對「鈦媒體創投家」表示,“說白了,投資機構也怕被創業者割韭菜。”
**“這是一場認知的競賽,對大模型有怎樣的認知,就會投出什麼樣子的項目。”**在阿爾法公社創始合夥人&CEO許四清看來。
大模型的認知矛盾並不只集中在個體身上。當投資人、創業者、需求方都存在認知偏差的時候,對於大模型的“激進與保守”,就成了大多數玩家的普遍狀態。
連續創業者獵豹移動CEO傅盛,在朋友圈懟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主管合夥人朱嘯虎“矽谷一半的創業企業都圍繞ChatGPT開始了,我們的投資人還能這麼無知者無畏。”
叱吒一級市場多年的朱嘯虎回應,“99%的價值都是GPT創造的,這樣的創業公司有什麼價值。”
乍一看沒有對錯,只是立場不同。大佬級的創業者們紛紛下場,擼袖子開幹,從王慧文的光年之外,到帶著5000萬美金啟動資金入場大模型的王小川,再到阿里框架大神賈揚清,離職投身AI。心懷夢想的創業者,像抓到第二波互聯網創業浪潮般興奮不已。
二級市場的人工智能概念股亦是一路狂飆。從元旦到今年6月底,人工智能指數(884201)漲幅就接近了70%。但是,美國銀行策略師邁克爾·哈特內特(Michael Hartnett)卻將本輪人工智能上漲稱為“嬰兒泡沫”,並警告稱這一泡沫可能正在破裂。
真正用過AI產品的人其實並不多,最近摩根士丹利做了一個2000多人的調研,結果竟然是有80%的人沒有用過ChatGPT或是谷歌的Bard。
激進、共識、保守、泡沫、陌生感多重矛盾,裹挾著這場“科技革命”。其中的機會是在AGI、垂直模型、基礎設施層,還是應用層?
一群極客的創業並沒有過多地思考,而是直接接入ChatGPT開始探索商業化。
誰在“腳投票”AI
**用戶是檢驗產品的最好方式,價值與否,用戶會選擇“用腳”投票。 **
跨境電商、視頻創作、會議記錄等場景,成為ChatGPT的首批提效陣地。
「鈦媒體創投家」了解到,跨境無界生態鏈從去年12月,就開始用ChatGPT提升產品頁面的上架效率,研究後發現,ChatGPT可以實現批量化的產品頁製作,生成後可達到直接上店舖的標準。
創始人錢大柱表示:“ 原先一組四五個人花一天干完的工作,現在只要一個ChatGPT的輸出者,一個小時就能把這些工作全都做好,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在GPT-4上線識圖功能後,通過網址端引入一張產品圖片讓GPT-4分析圖片、對產品的賣點進行描述和提煉,輸入提示詞,要求模仿成符合亞馬遜買家喜好的表達方式,一次生成8個不同版本,這就意味著,8個店鋪同時上線一款產品,且不會被亞馬遜後台識別出關聯性,每個店鋪能夠獲得同等流量計算,對業績提升起到巨大幫助。
“電商的門檻其實並不高,所以想要拉開與同類跨境商家之間的距離,要么靠跑的速度,要么靠新的技術。”錢大柱表示。
技術流出來的ShulexVOC創始人郭辰璐,亦是ChatGPT的踐行者。 ShulexVOC是幫助賣家快速分析產品的優缺點,購買動因,用戶期望及使用場景的一款插件,在Amazon和Shpfiy平台都可以使用。底層邏輯是ChatGPT 的算法加自研小模型,把用戶的評論、照片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再把標籤提取出來變成文本,最後對應到商品進行分析,目前已有3萬多用戶。
“很多跨境商家的優勢是供應鏈能力,他們對於數字化提效產品應用的能力是欠缺的,而且除了平台自主提供的,他們也很少主動去尋找此類型的產品,但是這些產品著實可以幫助賣家提升選品、優化品類的能力,從而提升銷售業績。”亞馬遜的產品經理表示。
前不久,Adobe首席技術官Abhay Parasnis創立的人工智能營銷工具Typeface,幫助企業完成博客文章、Instagram帖子、LinkedIn主頁和公司官網等平台營銷內容的生成,Parasnis將它稱之為“10倍內容工廠”。
深扒底層邏輯是應用Stable Diffusion和OpenAI的數據,加上自研多模態生成式流程創新營銷產品。成立一年多獲得2輪融資,總融資額達到1.65 億美元,投資方包括Salesforce Ventures、GV(谷歌風投)、Menlo Ventures 和M12(微軟風投基金),投後估值達到10億美元,並獲得了谷歌、微軟簽訂了商業合同。
“借助大模型做淺表層應用或者產品驅動型的應用,不管To B還是TO C都有非常多的機會,”阿爾法公社創始合夥人&CEO許四清向「鈦媒體創投家」表示。
自媒體創作人也受益人之一,一位自媒體創作人在與「鈦媒體創投家」聊天時表示,長篇的文字內容轉成短視頻內容一直是他的困擾,直到使用了ChatGPT內容總結概括功能,1分鐘生成短視頻腳本,再配合剪映的智能生成視頻工具,讓團隊製作視頻速度提升了5倍以上。
“把全文粘貼進去,要求ChatGPT生成一篇600字的視頻腳本文案,1分鐘就能拿到結果,再修訂一個開頭就可以使用了,視頻也是同樣的方式,以前做一個視頻要3天,現在1天最起碼能完成5-8個視頻。”這位自媒體人向「鈦媒體創投家」炫耀著他的提效神器。
正如經緯張穎,在混沌學園的發言,他認為,AI早期決勝的關鍵是敢於從ToC場景裡尋求突破,因為C端能帶來的數據飛輪效應。
場景優先、數據為王,模型本身不是用戶需要的,用戶需要的是符合客戶預期和提升商業化收益的產品。光有大模型沒有應用場景,就好比拿著錘子找釘子,工具好沒地方使。如何將AI模型的能力滲透進入場景是一件值得深度投入的事情,正如APP時代,美團、滴滴、攜程幫助我們便利生活一樣。
在狂熱的平台級或顛覆性的大機會之間,逐漸湧現出、現實的零零散散的小機會。
“吞金獸”,沒有商業模式
大模型的出現,讓大家集體進入一場“無導航”模式的探索之中。
“OpenAI在訓練ChatGPT的時候,可能也沒有想到它會震撼所有人,可能也沒有想清楚它如何商業化,就是覺得應該有更新的技術探索。”矽谷徐老師在一次公開活動上表示。
“大模型目前沒有商業模式,燒得起錢、等得起生態搭建,就投大模型。”一位業內資深投資人向「鈦媒體創投家」表示。
大模型到底有多燒錢, 據The Information媒體報導,三位了解OpenAI財務狀況的人士透露,由於去年開發ChatGPT並從谷歌招聘關鍵員工,OpenAI的虧損大約翻了一番,達到5.4億美元左右。
上述知情人士還透露,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曾私下暗示,公司可能會在未來幾年籌集至多1000億美元資金,以進一步開發人工智能的能力。
盈利卻一般般,上述OpenAI財務知情人士中的2名透露,2022年OpenAI的收入僅有2800萬美元,主要來自向應用程序開發商出售其人工智能軟件的訪問權限,這一收入水平,僅為微軟去年全年營收的0.14‰。
在盈利微薄的情況之下,7月7日OpenAI在搶占生態位上又出一個殺手鐧策略,其官方發布GPT-4 API全面開放使用,現所有付費API用戶都可直接訪問8K上下文的GPT-4,無需任何等待。
**“吞金”的大模型如何商業化,橫亙在發展與現實之間,沒有成熟的參照模式,中國大模型的盈利模式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
許四清表示,這次和上一代中國互聯網企業形成的時候,生態格局會有很大的變化,當時各個大廠把持一個戰略方向,佔領某個領域,比如百度做搜索,騰訊做遊戲、社區和即時通信,阿里做電商,字節做互聯網新媒體的社群和廣告,分別在各自的領域裡獨樹一幟。
在他看來,這一輪的情況變了,各大廠直接做垂直領域的可能性不大,基本是基於大語言模型快速佔領,自己想佔領的領域,建立生態環境,由此打造一個大的新一代平台,因為AIGC技術突破決定了很多產業格局會重構,所以我認為大廠會在積極的建立自己的生態環境上面下工夫,這是競爭的焦點。
“只有搶占了生態環境,才能夠搶占最多的受眾群體,和建立更廣闊的邊界,這個是中國企業以前比較少面對的機會。”許四清說道。
“AI浪潮在這個階段,一定是技術驅動為先和定義產品為重的。未來的應用與模型能力結合更緊密,所以對模型的理解與差距,會決定產品與用戶體驗,有技術創新基因和能力的小團隊,必須拼命奔跑。“在經緯張穎看來。
“AI基礎設施本質上還是算力、算法、數據三位一體的東西,最後誰能將三者能力整合得好,提供更低成本、更低門檻的能力才是決定整個競爭最重要的點,但目前依舊屬於混沌階段。”在常壘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石矛看來。
“在直接生成結果上,如果要商業化、產品化,我們認為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的。”國家語音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張熠天在2023年華映資本的年會上表示。
從長遠看,新興技術的產業發展,本質是靠業務需求的驅動,企業究竟是否需要大模型,這其中必然包含多重因素。
最後
成也數據,敗也數據。
“以Chat GPT發展的速度來看,做場景早晚會被替代,所以回歸到ChatGPT的底層邏輯是數據,獨一無二的、深度價值的數據誰都替代不了。”在Shulex郭辰璐看來。
可是數據一旦接受了訓練,就不可能“取消訓練”或刪除或移除數據。對於很多公司來說,競爭的護城河是數據,他們不希望任何人免費抓取數據,比如嚴肅的醫療、法律行業。
在創新與數據安全之間如何尋求一個平衡,還是堅守小樣本訓練加大模型,還是依附於大模型,沒有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