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Polygon聯創:從Matic到POL,Polygon2.0的終局遊戲

整理& 編譯:深潮TechFlow

Polygon 是Crypto 中最常用的鏈之一,其向圈外發展的各類舉措,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成就。然而,過去也有人批評Polygon,認為它“只是一條側鏈”而無法與“以太坊對齊”。

但隨著Polygon 2.0 的發布,這些批評的聲音可能會消散。關於Polgon 的終局、Matic 幣的改名,ZKSupernets 以及後續Polygon 的發展策略等話題,兩位聯合創始人Nailwal & Mihailo Bjelic 發表了他們的觀點和看法。

他們的目標是“結束Web3的基礎設施時代,使得應用程序而不是基礎設施成為生態系統的主角”。

以下是本次對話的主要內容,由深潮進行編譯:

對話Polygon聯創:從Matic到POL,Polygon2.0的終局遊戲

主持人:David, bankless

主講人:Sandeep Nailwal (@sandeepnailwal) & Mihailo Bjelic(@MihailoBjelic), 兩位Polygon 聯合創始人

視頻歸屬:Bankless 播客

節目:鏈接

發佈時間: 7 月26 日

關於Polygon 2.0 的設計

  • **Polygon 2.0 的設計理念:Sandeep Nailwal 強調了Polygon 2.0 的設計理念是源於Web 2.0 的互聯網,特別是其兩個關鍵特性:無限可擴展性和統一的流動性。 **
  • 他解釋說,如果Web 3.0 想要達到Web 2.0 (當前互聯網)的規模,那麼它需要具備這兩個特性。無限可擴展性意味著隨著更多的應用和軟件的創建,網絡可以持續增長。統一的流動性則意味著信息和價值可以在網絡中無縫流動。
  • **Polygon 2.0 的技術架構:**Sandeep 和Mihailo 詳細討論了Polygon 2.0 的技術架構。他們提到了一個名為“聚合層”的概念,這個層可以將ZK(零知識證明)遞歸地組合在一起,並在以太坊上提交單一的證明。這樣,一個鏈上的交易可以在另一個鏈上驗證,實現跨鏈交易。
  • **Polygon 的發展歷程:**Mihailo Bjelic 回顧了Polygon 的發展歷程,他們鼓勵實驗,開發了多個客戶端,進行了多個ZK 項目,甚至進行了數據可用性的實驗。他們從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開始逐漸向一個更具體的架構靠攏。他強調,這個過程持續了近兩年,現在他們對這個架構非常有信心。
  • **Polygon 的未來計劃:**他們還提到了Polygon 的未來計劃,包括Polygon POS(權益證明)轉變為ZK,以及他們對於這個新架構的信心。他們表示,這個新架構是他們過去兩年與多個ZK 團隊合作的結果,他們對這個架構非常滿意和自信。

ZK 的作用和PoS 升級

  • **零知識證明(ZK)在Polygon 2.0 中的應用:**Sandeep 解釋了零知識證明(ZK)如何被用於擴展區塊鍊網絡。在區塊鍊網絡中,如果你需要證明一筆交易的有效性,你不需要提供所有的交易數據,你只需要提供一個ZK 證明,證明這筆交易是有效的,它可以大大提高區塊鏈網絡的可擴展性。
  • **ZK 的優勢:**Sandeep 強調了ZK 的優勢,包括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於ZK 證明是有效性證明,所以一旦你在以太坊上提交了一個ZK 證明,以太坊就可以確認這筆交易是有效的,你不需要等待7 天的撤回期。
  • 此外,由於ZK 證明的計算成本較低,所以你可以在以太坊上提交大量的ZK 證明,從而實現大規模的可擴展性。
  • **Polygon POS 鏈的升級:**Sandeep 和Mihailo 討論了POS 升級。他們強調,不希望Polygon POS 鏈在Polygon 2.0 的願景中被遺忘。因此,他們計劃將Polygon POS 鏈升級為ZK EVM 技術。
  • 這個升級有兩個主要的結果:一是Polygon POS 鏈將成為最廣泛使用的鏈之一,二是這個升級將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 **關於ZK 的未來計劃:**Sandeep 和Mihailo 還提到了Polygon 的未來計劃,包括繼續優化ZK 證明的性能,降低ZK 證明的成本,以及推動Polygon 2.0 的發展。他們表示,他們對Polygon 2.0 的願景充滿信心,並期待看到更多的應用和軟件在Polygon 2.0 上創建。

用戶需要做什麼、何時升級?

  • 在Polygon POS 鏈的升級過程中,對於終端用戶來說,這將是無縫的。
  • 他們不需要進行任何特殊的操作,因為這個升級過程主要涉及到的是驗證者和開發者。驗證者需要進行客戶端升級,這與他們經常進行的其他升級或硬分叉類似。此外,由於Polygon POS 鏈上的資產將需要與新的互操作性橋接,因此Polygon 社區需要通過投票和治理過程參與其中。
  • Polygon POS 鏈將升級為一種被稱為"validium"的解決方案。在validium 中,共識層在以太坊上達成,而數據層在以太坊之外的地方達成。
  • 這種解決方案可以提供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交易費用。至於升級的時間,這將取決於社區的反饋和治理過程。
  • 他們計劃在幾週內發布一個正式的Polygon Improvement Proposal(PIP,Polygon 改進提案)供社區討論。
  • 在發布實際的PIP 後,可能需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來收集社區的共識。然後,實施過程將分幾個階段進行。
  • Sandeep 和Mihailo 對這個升級過程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將使Polygon POS 鏈成為第一個在以太坊生態系統中實現去中心化的二層網絡。

$MATIC 和$POL,超生產代幣的概念

  • Matic 代幣將升級為POL 代幣,一對一的升級。這個升級是必要的,因為代幣本身需要演變並獲得新的功能。
  • 對於所有實際的目的和用途,只是由於Matic ERC 20 合約的性質不可升級,技術上需要部署一個新的ERC 20 合約,即POL 代幣。
  • **超生產代幣:**Sandeep Nailwal 解釋了他們將Matic 代幣稱為第三代代幣的原因。第一代是比特幣,它作為網絡的代幣,對於持有者在網絡中沒有任何實用性。然後是以太坊,每個以太坊持有者都可以參與以太坊主鏈,並通過質押參與保護網絡。但這只能在以太坊網絡本身上發生。
  • 而在Polygon 的情況下,你可以使用一個單一的代幣在數百個鏈上進行驗證,你並在鏈上扮演多個角色,如驗證者、序列器、數據可用性提供者等。這就是"Work Token"的概念,即你可以使用這個代幣在更廣的網絡中做工作,為網絡提供價值。
  • **為何叫POL:**主持人David 詢問為什麼被命名為"POL",而不是"POLY,因為這似乎更符合Polygon 網絡的主題。
  • Sandeep Nailwal 解釋說,他們確實考慮過將新代幣命名為"Poly",但是他們發現已經存在一個名為"Polymath"的代幣,這是一個2017 年的ICO 項目。
  • 他們不想與這個項目混淆,所以他們選擇了"POL"這個名字。他們想要保持一個高質量的、只有三個字符的代幣名稱,就像Bitcoin 一樣。所以,"POL"代幣的命名主要是為了避免與現有的代幣混淆,並保持一個簡潔、高質量的代幣名稱。
  • 此外,他們基於新的代幣,提出了一個新的治理框架,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協議治理、系統智能合約治理和社區財政治理。這個治理框架是與社區一起工作出來的,他們很高興看到社區對此的積極反饋。

Polygon 的終局,ZKSupernets

  • Sandeep Nailwal 表示,他們一直以來的終極目標就是創建一個無限擴展的網絡,所有的鏈都可以作為以太坊的二層網絡,並且所有的鏈都可以通過ZK 證明進行互操作。
  • 他認為,這種架構可以實現無限的可擴展性和無縫的互操作性,這是實現主流採用(mass adoption)的關鍵。
  • Sandeep Nailwal 和Mihailo Bjelic 提到了"zkSupernets"的概念。在這種架構中,多個鏈可以作為以太坊的二層網絡,並且所有的鏈都可以通過零知識證明(ZK)進行互操作。這意味著,每個鏈都可以獨立運行,同時又能與其他鏈進行無縫的交互。
  • Sandeep Nailwal 解釋了他們的zkSupernets 計劃。他們計劃將現有的Polygon 網絡升級為zkSupernets,這將使Polygon 網絡能夠實現無限的擴展性和無縫的互操作性。已經有很多項目正在開發或已經部署了zkSupernets,他們期待看到更多的項目加入。
  • Mihailo Bjelic 也強調了zkSupernets 的重要性。他認為,隨著Web3的發展將看到越來越多的專用鏈,這就像Web2中的專用服務器。所有這些專用鏈都將通過ZK 證明進行安全保護,並且都將連接到同一個流動性源,實現無縫的互操作性。
  • Sandeep Nailwal 進一步解釋說,**他們的目標是結束Web3的基礎設施時代,使得應用程序而不是基礎設施成為生態系統的主角。 **他認為,只有當基礎設施足夠強大,能夠支持Web3擴展到數億用戶時,這個目標才能實現。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