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從奔馳到自行車都在集成的大模型,是汽車智能化的下個風口?
自最近半年多,大模型浪潮掀起,萬物皆可GPT以來,BAT等企業都在發布自己的大模型產品,百“模”大戰、群“模”亂舞都已見怪不怪。各種規模的發布會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家企業都在鉚足了勁向外界證明自己的想像空間究竟有多大。進入七月後,通用大模型略微降溫,行業專用大模型開始亮相,如專用於酒店與旅遊的攜程“問道”,專用於教育的網易有道“子曰”,專用於中醫診療的大經中醫“岐黃問道”,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之所以出現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由於不同企業各有業務側重點,因此打造的大模型產品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這是客觀事實;另一方面是隨著大模型的整體發展,其產業化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提及。畢竟如果不能落地部署成觸手可及的產品,再先進的科技都沒有意義。六月中旬時奔馳與微軟合作,成為全球首家將ChatGPT集成到自家車載語音控制系統中的車企,半個月後又有自行車企業宣布搭載ChatGPT,最近吉利也官宣將在九月發布全棧自研的車載大模型。作為旁觀者在感慨科幻之光照進現實的同時,也不免讓人遐想,大模型或許真的就是汽車智能化的下個風口?
一、大模型上車,係好安全帶
**6月16日,百年車企梅賽德斯·奔馳和微軟共同宣布,兩家公司正在擴大AI領域的合作,將ChatGPT整合到奔馳車載語音控制系統中。 **這項合作將通過微軟的Azure OpenAI服務,允許車主在駕車時體驗ChatGPT。測試計劃於16日當天正式開始,在美國共約90萬輛配備MBUX信息娛樂系統的奔馳都可以參加測試。
近幾年科技的發展,表明汽車正愈髮變成一個新型智能終端。大模型出現後,人車、車機關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具體說來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對自動駕駛的影響。 2.對智能座艙的影響。 **下面分開來說。
1.大模型對自動駕駛的影響。 **大模型可以處理海量數據,同時具備多維度分析能力,可以提供更精準、更全面的數據分析和預測能力。保持對大模型的優化升級,就可以提高自動駕駛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像ChatGPT那種通用大模型,也是當參數量到達一定程度,開始具備足夠的能力後,它才能火遍全世界。而具體到應用層面,大模型對自動駕駛的影響又可以細化為雲端和車端。 **在雲端,車企可以發揮大模型天生的大參數容量優勢,通過大模型完成絕大多數的數據標註與挖掘工作,節省成本,還能夠借助仿真場景構建賦能。在車端,大模型可以將細分為多個附屬子模型,分管不同子任務,節省車端的推理計算時間,增加行車安全性。 **此外,雲端到車端的感知決策一體化算法常被認為是自動駕駛算法最後瓶頸,或許在汽車接入大模型之後也可以得到有效解決,自動駕駛的算法升級或許也不再遙不可及。
二、大模型與汽車是否天作之合?
在奔馳宣布與微軟合作後,國內的理想汽車也發布了自研大模型MindGPT,百度的文心一言也被接入到了紅旗、長安、吉利、嵐圖、零跑等眾多車企之中。 **因此可以預料到的,大模型與車企和汽車的結合將會越來越普遍。 **而從目前參與的車企來看,他們對大模型的發展重點與方向也各有側重。從功能的角度來說可以分為兩種:**1.用於智能座艙的的交流對話領域。 2.用於自動駕駛等智能係統。 **前者如前面說到的奔馳與微軟的合作,以及接入通義千問的阿里巴巴AliOS智能汽車操作系統;後者如理想汽車自研的MindGPT,擺脫對高清地圖的依賴,讓汽車更接近人類司機的駕駛表現,以及毫末智行的自動駕駛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幫助解決認知決策問題,最終實現雲端到車端的自動駕駛。此外,長城、奇瑞、蔚來、小鵬四家車企,也已經註冊申請了多個與GPT相關的商標,相信很快就會有大模型相關成果問世。
**首先一点肉眼可见的是车载硬件条件的限制,导致车载大模型可能难以发挥全部性能。**目前全球各家大模型需要的硬件配置普遍很高,包括高性能计算能力、大容量内存和低延迟等特点,但车载设备的硬件天生相对有限,很难提供足够的算力资源支撑大模型运行。**举个例子,GPT-3.5的参数量高达1750亿,支撑它的计算能力高达数万亿TOPS,配套芯片的算力至少也要在万级TOPS以上才能负担得起大模型的计算任务。但是在车载环境下,芯片的算力往往只有数百TOPS,可以说是连大模型运算要求的门槛都够不到。**照此趋势发展,升级车载算力基础设施是大势所趋,智算中心甚至是未来智能汽车的标配。比如特斯拉建设的独立云端智算中心Dojo,总共使用了约1.4万张英伟达的GPU来训练大模型。
三、光而不耀,靜水流深
**汽車和大模型都有濃重的科技屬性,二者結合最大的意義,或許在於彼此間的取長補短,即強化大模型的製造和消費屬性,同時強化汽車的電子和科技屬性。 **這麼看來,真正決定大模型能否上車的還得看車企本身的科技實力,這甚至關係到他們能否佔領未來科技制高點。
平心而論,汽車與大模型的結合蠻值得期待的。 **大模型的一大意義在於重新定義了人機交互與相關的服務生態,上車後將加速車載應用服務生態消費的電子化進程,而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汽車,車載系統,大模型等底層產品的定義。 **對此,華為自動駕駛產品部前部長蘇箐的話堪稱一針見血:“在傳統車廠看來車是基座,車載App或其他系統都是試圖把電腦或AI嵌到這個基座上。我們的看法不一樣,基座是電腦,車是電腦控制的外設。這是本質看法不一樣。”
這麼看下來,車企在車載大模型領域要想走得長遠,要么加大對底層芯片的自研力度以節約成本,要么在算法或系統上尋求突破,以盡快找到大模型的最佳落地部署路徑。 **但不論哪種都注定不會一帆風順,這是條鮮花叢生的道路,同時也遍布著肉眼可見的荊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