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百模大戰愈演愈烈,智能手機廠商靜悄悄
原創:天語
**來源:**新摘商業評論
科技、互聯網公司紛紛入局大模型的背景下,大部分智能手機廠商反應冷淡,並不是因為目光短淺,而是現有資源,不足以支撐具備競爭力的大模型產品。
如果要選出近一年來最熱的技術,大模型說是第二,或許沒人敢稱第一。
比爾·蓋茨認為,“ChatGPT像互聯網發明一樣重要,將會改變世界”。正因為大模型的想像空間十分高遠,無論是以百度、阿里、京東為首的互聯網企業,還是以華為、商湯科技、理想汽車為代表的科技公司,都緊鑼密鼓地推出了自家的大模型產品。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中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已有79個,堪稱“百模大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大模型競賽中,智能手機行業卻顯得過於安靜。 IDC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別是vivo、榮耀、OPPO、蘋果、小米,時至今日,沒有一家推出自家的大模型產品。
2023 GTC上,英偉達CEO黃仁勳對外表示,“我們正處於AI的iPhone時刻”。考慮到當今智能手機廠商正是追隨iPhone才創造了一番偉業,在“AI的iPhone時刻”,頭部的智能手機廠商集體安靜,顯得頗為反常。
大模型爆火,智能手機廠商分化
儘管目前頭部的智能手機廠商都沒有推出自家的大模型產品,但這並不意味著智能手機廠商們都不看好大模型。
目前可以看到,對智能手機業務依賴越低的廠商,對大模型越感興趣。
因美國政府制裁,華為如今在智能手機行業的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財報顯示,2022年,華為終端業務銷售收入2145億元,佔總收入的33.4%,運營商和企業業務已經成為華為的營收支柱。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華為的盤古大模型與華為手機幾乎沒有聯繫,“不作詩,只做事”,致力於深耕政務、金融、製造等行業。
與華為類似,作為互聯網手機的代表,小米也在積極擁抱大模型。 2023年5月,小米官方透露,公司已於4月組建了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AI領域相關人員超1200人。
2023年一季度分析師業績會上,小米集團合夥人、集團總裁盧偉冰透露,“我們不會像OpenAI那樣去做通用大模型。小米會積極擁抱它(大模型),也會思考如何去做它。我們有幾個堅定的觀點——未來誰擁有用戶、誰擁有數據、誰擁有用戶的使用場景,誰就有可能在新一輪裡佔據比較好的優勢。”
可以發現,小米其實已經針對大模型展開佈局,之所以沒有第一時間推出產品,主要是因為不打算做通用大模型,而是希望讓大模型產品與自家的業務無縫結合。
與上述智能手機廠商形成截然反差,以智能手機業務為營收支柱的智能手機廠商對大模型反應冷淡。
2023年以來,OPPO不光沒有推出大模型相關產品,高管甚至都很少談論大模型技術。至於榮耀,雖然CEO趙明在諸多訪談中談了大模型,但自身也沒有推出相關產品。
華為、小米與OPPO、榮耀截然不同的選擇,其實恰恰揭露了以智能手機業務為營收支柱的智能手機廠商的尷尬,大模型固然是未來,但缺乏算力和數據,僅憑自己的力量,很難打造出具備競爭力的產品。
算力、數據都有短板,手機廠商望洋興嘆
與初代iPhone憑藉硬件創新引發內容變革不同的是,大模型可以運行在大部分終端之上,最大的特點是內容引發技術變革,需要充沛的資金、算力以及數據作為支撐,這恰恰是智能手機廠商的短板。
參照ChatGPT的經驗,其之所以能取得亮眼的成績,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不計成本的“燒錢”。官方資料顯示,2015年以來,OpenAI已拿到超140億美元融資。 《財富》雜誌爆料稱,2022年,OpenAI虧損5.45億美元。
誠然,頭部的智能手機廠商營收規模以百億計,可以應對大模型的巨額投入,但在算力和數據上,智能手機廠商卻存在難以補足的短板。
官方资料显示,2019年2月发布的GPT-2参数量仅为15亿,而到了2020年5月发布的GPT-3,参数量达到了1750亿。ChatGPT的参数量暴增,但训练时长却没有显著增长,主要是因为其拥有微软提供的NVIDIA V100 GPU高带宽集群。
反觀智能手機廠商,主營的智能手機產品核心配置均需離線化,並沒有佈局雲計算的動力。
事實上,這也正是華為和諸多智能手機廠商的差別所在。由於需要滿足政企客戶的雲計算需求,目前華為雲在細分市場有較大優勢。
2023年5月15日,沙利文披露的報告顯示,華為雲在金融雲平台、金融專屬雲平台、金融雲大數據、金融雲原生數據庫、銀行雲五大市場份額位居第一。可以說,正是憑藉較高的雲計算能力,華為才得以推出極具競爭力的大模型產品。
反觀目前以智能手機業務為營收支柱的智能手機廠商,由於缺乏底層技術,大多選擇和第三方廠商合作的方式佈局大模型。
2023年4月,阿里雲宣布,將與OPPO安第斯智能雲聯合打造OPPO大模型基礎設施。 6月29日,接受采訪時,趙明也對外表示,“未來將率先把AI大模型引入端側,並在網絡大模型方面跟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目前已有接觸。”
上游產業鏈已開始行動,手機廠商想撿現成的
雖然從市場維度來看,受限於先天資源,部分智能手機廠商在大模型領域止步不前,但為了掌握主動權,智能手機上游產業鏈的玩家已經有所行動。
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高通展示了全球首個在終端側運行生成式AI模型Stable Diffusion以及全球最快終端側語言-視覺模型ControlNet的運行演示。這兩款模型的參數量達10億-15億,十幾秒時間即可完成一系列推理,根據輸入的文字或圖片生成全新的AI圖像。
無獨有偶,2023年5月舉辦的Google I/O上,谷歌也推出了PaLM2,模型體積的不同分為四種等級,其中等級最輕便的Gecko有望整合進Android系統。
由此來看,智能手機廠商沒有第一時間推出大模型產品,或許也是因為上游產業鏈的技術尚未成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隨著上游技術的逐步下放,未來智能手機廠商有現成的大模型技術可供使用,但大模型入口的特性,或許也將引發智能手機生態的變革。
與PC廠商僅僅推出終端產品不同,智能手機廠商往往還在軟件分發、安全管家、IoT控制中樞等入口領域發力。以小米為例,2022年,其互聯網業務營收為283億元,佔總營收的10.11%。
而隨著大模型逐步成熟,其可能會成為終端最重要的入口。對此,高通全球副總裁兼高通AI研究負責人侯紀磊認為,“長遠看,這(大模型)也將在交互層面,改變用戶與各種應用的互動方式,或許未來只有一個APP——數字助手。”
這也意味著,隨著大模型的大規模落地,智能手機廠商可能會丟失入口優勢,淪為純粹意義上的管道。這不論是對於智能手機廠商通過入口創收,還是基於智能手機的中樞地位,佈局IoT、智能汽車等業務,都有巨大的負面影響。
對此,2023年6月,接受采訪,談及大模型時,趙明謹慎地表示,“榮耀會堅定不移的在端側AI上發展和演進,如果和雲側的大模型進行交互,我們會非常慎重。”
總而言之,科技、互聯網公司紛紛入局大模型的背景下,大部分智能手機廠商反應冷淡,並不是因為目光短淺,而是現有資源,不足以支撐具備競爭力的大模型產品。
隨著高通、谷歌等企業發力,未來智能手機廠商或許會有現成的大模型產品。但由於大模型具備一級入口屬性,其也可能顛覆智能手機廠商的入口優勢。
因此,未來智能手機廠商如果想要拿到AI時代的船票,那麼或許還是要親力親為的打造大模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