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中天的英偉達,下一個目標是搶走雲廠商的生意?

圖片來源:由無界AI 生成

誰有英偉達GPU,誰就是雲公司

關於英偉達總有新的消息讓你驚訝。

最近的一則來自美國的一家云初創公司CoreWeave 。

這家公司宣布融資23億美金,而更讓人震驚的是這筆錢的抵押物是其擁有的GPU。在大模型熱潮下,GPU儼然成為一種硬通貨,而CoreWeave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英偉達稀缺物品,是因為它過去的身份——北美最大的以太坊礦工。

那時它有超過五萬台GPU用來挖礦,在面對挖礦的不可持續性後,CoreWeave把目光轉向AI等需要並行計算的領域,並在ChatGPT 爆紅之前就採購了大量英偉達芯片— —那時芯片的產能還足夠充分。

由此,CoreWeave自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大規模提供H100算力的公司,也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家“雲廠商”。

是的,它的GPU供給超越了所有云服務巨頭,包括谷歌云、亞馬遜雲和微軟的Azure。

這聽上去有些奇特,即使是不談GPU數量瓶頸,構建數據中心還需要巨量的成本,精巧的空間、能源和散熱設計以及十分複雜的軟硬件協同,一般來說,能滿足這些條件的只能是巨頭,而不是剛進行了B輪融資(4.21億美元)的初創公司。

CoreWeave 能做到這一點,源於一種對數據中心截然不同的理解。

傳統的數據中心由CPU構成,它們側重於通用計算的能力,主要由最開始是英特爾,後來是AMD的芯片所壟斷。

但全新的用於加速計算的數據中心則更強調並行計算,這就意味著它需要有更大的內存、帶寬以及把所有的加速計算單元密切連接起來的能力,英偉達創始人和CEO黃仁勳稱這個過程為“數據中心現代化”,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將持續10年的周期。

這個新周期的開始預示著整個數據中心的建構方式,軟硬件協同乃至電源和散熱結構都需要重新設計。這讓所有的雲服務提供商幾乎重回起跑線——針對CPU 設計的上一代的數據中心方案幾乎完全無法照搬。比如英偉達連接龐大GPU集群所用到的Infinite Band 技術需要超過500英里的電纜,這在傳統的數據中心設計中根本不存在。

CoreWeave舉了另一個例子,相同場地大小,GPU 集群所需要的電力是傳統數據中心的4 倍,因此新數據中心的電力系統和散熱系統都需要完全重新設計,這甚至還不算軟硬件協同的成本。

搶占先機的CoreWeave由此不僅能提供龐大的H100算力,並且在比其它的雲服務快幾十倍的同時費用還低80%,能做到這些,我們可以將其歸功於它很早就精準踐行了黃仁勳有關數據中心的願景——數據中心正在向加速計算方向轉化,而緊缺的算力則通過雲供應。

就這樣,一家虛擬幣挖礦公司就變成了一家當紅的雲計算公司,只因為它是最忠誠的英偉達門徒。

英偉達雲是個什麼雲

誰有英偉達的GPU誰就是最紅的雲廠商,那麼誰有最多的英偉達GPU?顯然是它自己。

於是在扶持類似的云初創企業的同時,英偉達也在建設自己的雲。

英偉達親自下場做雲的優勢有很多,最明顯的是它不受到GPU供需關係的困擾。馬斯克曾在公開場合說,獲得GPU比獲得毒品要難多了,而CoreWeave之所以能提供超大規模的H100 算力,據悉也和英偉達的充分供應有關——英偉達在幾個月前參與了CoreWeave的B 輪融資。

但顯然,僅僅投一些初創公司還不夠,生成式AI 對算力的巨大需求最終讓英偉達自己下場。在今年3月的GTC大會上,英偉達推出了自己的雲服務DGX Cloud ,它已在年中正式上線。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DGX Cloud 直接利用了英偉達DGX超級計算機的能力,雲的每個實例均配備8個H100或A100 GPU以及640GB內存。

DGX Cloud 採用了一種低延遲結構,讓龐大的工作流可以在集群之間擴展,於多個計算節點上並行分配。舉個例子來說,最先宣布與DGX Cloud合作的甲骨文,它在OCI Supercluster上每個集群可以部署超過3萬個A100 GPU,由此大模型可以在雲上進行訓練。用戶在任何地方都能自由訪問屬於自己的AI 超級計算機(英偉達表示算力的分配是獨享排他的),打交道的只有前台界面,除了開發過程本身不用再去擔心任何和硬件基礎設施有關的問題。

這項服務採用月租形式,金額高達近4 萬美元。當然,相比直接買一台DGX 服務器20 萬美元的價格來說還是便宜了許多,但不少人都指出,微軟的Azure 同樣8 個A100GPU 的收費只有不到2 萬美元,幾乎是前者的一半。

為什麼這麼貴?因為英偉達的雲服務和別家不同,它不僅包括算力,還包括一整套AI 解決方案。

名為Base Command Platform(基礎命令平台)和AI Enterprise 的兩項服務被集成到了DGX Cloud裡。前者是一個管理與監控軟件,不僅可以用來記錄雲端算力的訓練負載,提供跨雲端和本地算力的整合,還能讓用戶直接從瀏覽器訪問DGX Cloud。後者則是英偉達AI 平台中的軟件層,高達數千個軟件包提供了各種預訓練模型、AI 框架和加速庫,從而簡化端到端的AI 開發和部署成本。除此之外,DGX Cloud 上還提供名為AI Foundations 的模型鑄造服務,讓企業用戶可以使用自己的專有數據定制屬於自己的垂直大模型。

這套軟硬件組合起來的完整解決方案讓DGX Cloud 訓練速度相比傳統的雲計算提高了兩到三倍,這成為了DGX Cloud與傳統雲服務最大的不同,它很好的綜合了英偉達兩方面的強項:AI 生態和算力。對於英偉達來說,“軟件即服務”這句話似乎應該改成“軟硬件一體即服務”,DGX Cloud 集中代表了一個硬件廠商向上垂直整合的能力天花板。

黃仁勳的野心和現實

但這並不意味著英偉達就徹底掀了傳統雲廠商的桌子。它的這項服務是通過傳統雲廠商來提供的。 DGX Cloud 最開始被宣布推出在甲骨文云上,隨後微軟和谷歌跟進,而英偉達與這些雲廠商合作的方式顯得頗為有趣:英偉達先把GPU硬件賣給這些雲合作夥伴,然後再租用這些硬件以便運行DGX Cloud。

有人戲稱這叫兩邊錢一起賺,都不耽誤。

實際上,黃仁勳解釋過這種模式:“我們從讓客戶使用我們的計算平台中受益,而客戶通過將我們(的計算平台)置於他們(雲廠商)的雲中而受益。”

如果只聽黃仁勳說,這就是個皆大歡喜的雙贏結局,然而這只是他一貫的敘事而已。英偉達已經陷入與自己客戶的競爭中,並且心知肚明。

DGX Cloud 進展告訴我們,黃仁勳並不打算僅僅把它佈置於傳統雲廠商上。在八月的SIGGRAPH 2023上,英偉達先是宣布了與Hugging Face 的合作,接著發布了名為AI Workbench的服務。它們都可以讓用戶便捷創建、測試和定制預訓大模型,其背後的算力支持自然都包括了DGX Cloud。

這顯然會衝擊英偉達和雲廠商的關係:最主要的雲服務商,包括谷歌、亞馬遜和微軟,它們同樣也是英偉達的大客戶,英偉達推廣自有云服務勢必會搶奪它們的市場份額。特別是我們在第一部分已經談到,作為數據中心和雲服務巨頭的它們在構建下一代數據中心的問題上本來就不具備多少優勢,如果再考慮到英偉達芯片產能“卡脖子”的問題,英偉達的自有云服務威脅不可謂不小。

黃仁勳不會不知道這一點,因此他對DGX Cloud 的態度就顯得頗值得玩味了,比如他公開表示,一個恰當的雲服務組合比例應該是10%英偉達DGX加上90%的公有云。換而言之,DGX Cloud 在黃仁勳的定位裡並不是傳統雲廠商的對手與威脅,而是合作夥伴。

在Q1 季度財報公佈後的分析師電話會上黃仁勳談的更多的都是這種合作的好處,“一個巨大的雙贏”,黃仁勳如此形容。在他的理解裡,DGX Cloud 是一個純粹的英偉達堆棧(pure Nvidia stack),把人工智能開發、大型數據庫和高速低延遲網絡組合在一起,成為一種便捷的AI 基礎設施從而打開全新的、巨大的市場——這個市場的參與者包括了英偉達和傳統雲廠商,大家將共同受益於生成式AI 的爆發。

極力避談衝突,其實是因為,DGX Cloud 恐怕很長時間內都只能維持一個較小的體量。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算力的瓶頸。 “訂單多到不可思議”是黃仁勳形容數據中心業務量時的描述,英偉達的核心要務當然是開發並保證生產盡可能多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先進芯片,否則云服務的規模是無法擴大的。

儘管台積電在馬不停蹄的生產,但值得注意的是算力缺口不是變小而是更大了,因為一旦大模型落地和商業化(比如像ChatGPT那樣),其推理成本將隨著用戶規模的提升指數級升高,長遠來看會比訓練模型的算力需求大得多(有人給出的倍率是100)。

此外也是考慮到英偉達和傳統雲廠商合作關係的複雜性。 DGX Cloud如果作為一種純粹的競品出現,或許會佔領可觀的市場份額,但勢必進一步加速雲廠商擺脫對英偉達的依賴——它們本來就已經為了少交點“英偉達稅”而不約而同地自研芯片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全力擴大DGX Cloud 規模可能也不符合英偉達的最佳利益。從芯片到遊戲顯卡再到服務器和數據中心,英偉達絕少自己製造硬件產品,它更喜歡和OEM 廠商合作——以至於許多時候你要採購英偉達芯片都還是得經過OEM 廠商。這讓英偉達很好的控製成本,維持利潤率。

今天英偉達和雲廠商之間似乎維持了一種平衡,但平衡就是用來打破的,尤其當一方是英偉達的時候,畢竟眼下才是黃仁勳所謂“下一代數據中心十年”更新周期的第一年。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