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啓動!
分享你對 $ERA 項目的獨特觀點,推廣ERA上線活動, 700 $ERA 等你來贏!
💰 獎勵:
一等獎(1名): 100枚 $ERA
二等獎(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獎(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參與方式:
1.在 Gate廣場發布你對 ERA 項目的獨到見解貼文
2.在貼文中添加標籤: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貼文字數不低於300字
3.將你的文章或觀點同步到X,加上標籤:Gate Square 和 ERA
4.徵文內容涵蓋但不限於以下創作方向:
ERA 項目亮點:作爲區塊鏈基礎設施公司,ERA 擁有哪些核心優勢?
ERA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保障代幣的長期價值及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與並推廣 Gate x Caldera (ERA) 生態周活動。點擊查看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歡迎圍繞上述主題,或從其他獨特視角提出您的見解與建議。
⚠️ 活動要求:
原創內容,至少 300 字, 重復或抄襲內容將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標籤。
每篇文章必須獲得 至少3個互動,否則無法獲得獎勵
鼓勵圖文並茂、深度分析,觀點獨到。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0日 17
Web3社區: 個人感與集體歸屬感的交融
DocTom|作者
Sissi|編譯
譯者導讀:
**在Web3 時代,區塊鏈技術和代幣機制打破了價值流通的邊界,實現了參與者之間更自由和廣泛的協作。這個時代不僅重塑了社區的形態,更深刻地重新定義了社區的內涵。在這裡,個體享有更大的自主權,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數字身份;而社區也不再是簡單的個體聚合,而是價值觀和認同的集中體現。 **
**在這個過程中,社區的角色已經超越了原有的產品和服務屬性,並拓展到文化塑造和身份認同的層面。真正將個體和社區連結在一起的,不僅僅是所有權,更是共同認同感的建立。基於此,Web3 孕育出一個嶄新的社區生態——在這裡,個體既保有自主權,也與更大的集體達成認同。通過平衡個體和集體,個人和共同的需求,這個生態將孕育出異乎尋常的社區凝聚力和生命力。 **
>>Web3所有權基元
在Li Jin 的最新文章中,她探討了心理所有權的概念,以及在Web3、代幣化產品和用戶擁有的網絡背景下,心理所有權的重要性。 **心理所有權指的是主觀上感到擁有或占有某物的感覺,這與法律上的所有權是不同的。 **然而,類似於法律和實際所有權,心理所有權通過賦予個體對產品、服務或倡議的個人依戀和投入感,創造了一種“屬於我的”感覺。這種依戀可以來自多種因素,如使用產品或投資服務所投入的時間、個人的控制和定製程度,以及情感上的聯繫。 **當個體擁有心理所有權感時,他們會感到產品、服務或項目是他們自己的一部分(即“自我對像一致性”),因此更有可能照顧它並感到對它負有責任。 **
>>互惠與主體性
儘管Li 的觀點通常能夠引發共鳴,尤其是在考慮到那些過分依賴投機性所有權而忽視情感依附的代幣和加密項目之後,我認為這只是Web3 所有權機會的一半。我認為,**在Web3 項目中創造一種“集體感”同樣,甚至可能更為重要和獨特,比專注於個體聯繫和依附性更為重要。 **顯然,這兩者並不是互斥的;**當個體和集體共同理解彼此的價值觀和信仰,並且個體能夠從中獲益時,創造一種共同歸屬感和集體所有權就更加容易。 **
換句話說,回歸到互惠和主體性的基本原則,正如一再強調的,它們是創造充滿活力的(Web3)社群的核心要素。互惠(在價值觀和利益上)創造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共生關係;而主體性則推動個體積極參與和貢獻,不僅是為了個人利益,也是為了社群的利益。
因此,所有權成為一種社會基元,它將個人所有權(“個人感”)與集體所有權(“集體感”)融為一體,源於我們渴望通過擁有物品來控制、歸屬,並表達自己的身份。集體所有權讓我們感到被傾聽和掌控(控制),同時也讓我們感到自己是某個更偉大整體的一部分(歸屬感),這有助於我們定義自己在內心和世界中的身份。
在我們還是幼兒的時候,渴望控制推動著我們渴望擁有東西的慾望。然而,隨著我們社交能力的發展,渴望歸屬和表達自我也逐漸顯現。我們開始認識到,所有權不僅僅是控制的問題,它具有更深層次的聯繫性。擁有某物變成了一種歸屬、自我認知和向他人傳達我們所屬和認同的方式。因此,我們的所有權感變得更具社交性。
來自《作為Web3 社交基元的共同所有權》
>>個人感vs. 集體感
**將心理所有權和歸屬感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將對構建繁榮社區至關重要。 **通過在社區中營造一種“個人感”和個人投入的感覺,成員更有可能產生依戀感,並對社區的成功感到強烈的責任感。與此同時,創造一種歸屬感和共同身份感將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合作、協同和相互支持的情感。
為實現這一目標,社區建設者可以採用多種策略。首先,他們可以設計社區體驗,使個人能夠個性化和定制他們的參與和整體社區體驗。例如,允許成員創建自己的個人資料、瀏覽和策展內容,或在特定頻道和項目中做出貢獻,可以創造一種自我投入和心理所有權的感覺。
其次,社區建設者需要創造共同的體驗和價值觀,以培養歸屬感。這可以通過創建讓成員相互連接和互動的機會來實現,比如促進成員之間的互動、組織討論、舉辦活動,或提供協作和共同創作的機會。
最後,社區建設者可以通過承認並獎勵個別成員的貢獻來強化心理所有權和歸屬感。對成員的個人付出和努力表示認可可以營造一種個人投入和所有權的感覺,同時也加強了個體在社區共同使命和價值體系下的身份和地位。
創建“個人感”策略
創建“集體感”策略
>>“自我投入”和“自我對像一致性”的社交層面
在社區中,個人的自我投入是創造“個人感”的關鍵因素。 **當個體將時間、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社區中時,他們會建立更強烈的依戀感,並對社區產生更強烈的所有權感。 **
“自我投入”也可能導致一種互惠和社交交流的感覺,個體會感到社區重視和賞識他們的貢獻。因此,這形成了一個積極的反饋循環,激勵個體在社區中投入更多,從而增強了“個人感”以及歸屬感,或者說“集體感”感覺。
“自我對像一致性”是一個心理概念,指的是個體的自我概念與產品、品牌或社區的屬性或特徵之間的相似程度或契合度。在品牌或粉絲社區的背景下,自我對像一致性指的是個體的自我概念與品牌或社群的價值觀、信仰、興趣或身份的契合程度。
自我對像一致性可以是品牌或社區參與和依戀的重要推動因素。 **當個體的自我概念與品牌或社區的價值觀或身份高度契合時,會產生一種共鳴和真實感,進而增強個體與品牌或社區的聯繫。 **另一方面,當個體的自我概念與品牌或社區存在契合度較差或不匹配時,可能會引發不協調感和降低的參與度。
>>朝著對所有權和情感依戀的混合定義邁進
最終,為了培養真正的情感依戀,將“個人感”與“集體感”融合在一起,對於(Web3)品牌、社區、項目,甚至是個體藝術家的所有權可以與四個維度相關聯:擁有、歸屬、依賴和責任。
**“擁有”**指的是個體將品牌或社區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將其視為個人的延伸,並聲稱它是“我的”。
**“歸屬”**是指人們認同品牌或社區時所體驗到的集體或群體身份感。這可以來自於共享的價值觀、興趣或消費行為,從而營造出對品牌或社區的歸屬感和連接感。
**“依賴”**指的是個體依賴品牌或社區來滿足個人需求並履行其承諾的理念。這伴隨著對於價值傳遞和在需要時提供支持的期望和信任。
**“責任”**指的是消費者和社區成員感到有責任來培養、關心和保護品牌或社區。他們對品牌或社區感到自豪,同時也渴望維護其聲譽並確保其持續成功。
總的來說,這四個維度,即擁有、歸屬、依賴和責任,有助於解釋消費者和社區成員如何培養個人和集體所有權感,從而增加他們的參與度、忠誠度和支持度。
>>“個人感”和“集體感”作為個人身份的延伸
將“個人感”和“集體感”與個體控制和集體歸屬的交匯點相結合,可以在社區中創造強烈的所有權感和聯繫感。
當個體感到“個人感”時,他們與品牌或社區建立了個人聯繫,彷彿它是自己的一部分。這種個人聯繫可以製造出一種控制感,個體感到自己對社區的成功有所投入,能夠影響其走向。
與此同時,“集體感”創造了一種集體歸屬感,個體感到自己與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相聯繫。這種集體歸屬感營造出一種共同的目標感和一種成為更大社區一部分的情感。
當將這兩個概念與身份相融合時,將在社區中創造出強烈的個人投入感。個體感到與品牌或社區有著個人聯繫,但這種聯繫也是他們更廣泛身份的一部分。最終,這創造了一種深刻的歸屬感和聯繫感,個體成員感到自己的個人成功與社區的成功息息相關。
**總之,將“個人感”和“集體感”與身份相融合可以在社區中創造強烈的所有權感和聯繫感,以一種將個人投入和集體歸屬相結合的方式,創造出強烈的目標和身份感。 **
原文:Mineness vs. Ourness
封面:Unsplash@Jason Leung
原文引用鏈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