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啓動!
分享你對 $ERA 項目的獨特觀點,推廣ERA上線活動, 700 $ERA 等你來贏!
💰 獎勵:
一等獎(1名): 100枚 $ERA
二等獎(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獎(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參與方式:
1.在 Gate廣場發布你對 ERA 項目的獨到見解貼文
2.在貼文中添加標籤: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貼文字數不低於300字
3.將你的文章或觀點同步到X,加上標籤:Gate Square 和 ERA
4.徵文內容涵蓋但不限於以下創作方向:
ERA 項目亮點:作爲區塊鏈基礎設施公司,ERA 擁有哪些核心優勢?
ERA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保障代幣的長期價值及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與並推廣 Gate x Caldera (ERA) 生態周活動。點擊查看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歡迎圍繞上述主題,或從其他獨特視角提出您的見解與建議。
⚠️ 活動要求:
原創內容,至少 300 字, 重復或抄襲內容將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標籤。
每篇文章必須獲得 至少3個互動,否則無法獲得獎勵
鼓勵圖文並茂、深度分析,觀點獨到。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0日 17
Layer2中Data Availability的核心作用
作者:Haotian;來源:作者推特@tmel0211
有朋友讓我分析layer2四大天王之外的新秀,比如Linea、Polygon zkEVM、Mantle、Metis等四小龍。大致看了下,發現大部分layer2的差異核心在兩點:
1)Data Availability是否依賴以太坊主網;
2)EVM親和度如何?
EVM是否等效容易理解,決定了開發者低門檻的生態轉移;本文基於科普視角來探討下,Data Availability到底是什麼?為什麼DA層是layer2的核心層? Celestia和Eigenlayer等第三方DA做了哪些取捨?
-先通俗解釋下什麼是Data Availability?
簡單來說,Data Availability就是區塊鍊網絡中,所有節點都能獲取到系統產生的全部歷史數據的可用性。為什麼這很重要呢?因為區塊鍊是分佈式的,記錄在不同節點上。如果某些關鍵數據丟失或被隱藏了,整個系統的安全性就會被破壞。
舉個例子,假如一筆交易的詳細信息只有部分節點知道,其他節點無法獲取,那麼這筆交易就無法被全部驗證者正確驗證。再比如,要查詢一個賬戶餘額,必須遍歷所有相關的歷史交易,來計算出最終結果。如果中間缺少了某些交易數據,餘額結果就錯誤了。
所以Data Availability確保了任何節點都可以獲取全部歷史數據,才能進行正確驗證和查詢,確保區塊鏈系統中的數據不會丟失或隱藏,所有節點都可以獲取完整數據。若DA層無法正常工作,以Optimism為例,其7天挑戰期將無法進行,因為batch前後的state若Calldata無法正常可讀取,Rollup合約就無法確認。歸根結底,DA是為了確保區塊鏈賬本系統的安全性。
-談下layer2以太坊為DA層的優劣分析
使用以太坊作為Layer 2的DA層確實可以利用以太坊的安全性和數據完整性,這是最大的優勢,不然layer2的交易被惡意篡改和無序記賬都沒有任何約束,這樣的layer2網絡自然很難受到主流認可。但是以太坊自身的區塊容量和交易吞吐量有限,長期來看可能難以支持高TPS的Layer2網絡。
這種容量上的嚴重不匹配,意味著大量Layer 2交易排隊等待區塊確認,無法及時完成DA驗證。同時也增加了Layer 2對以太坊區塊空間的競爭,推高Gas費用。
所以僅依賴以太坊主網作DA層。長期來看一定會成為layer2發展的瓶頸,所以在layer2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主流的DA解決方案:
1)壓縮狀態數據到L1,比如zkSync提交zkSNARK證明到主網,大量的原始交易數據由L2維持;
2)由第三方公鏈平台如Celestia提供DA層解決方案,數據提交到第三方分佈式網絡進行驗證並同步結果狀態到L1;
3)坎昆升級後加入了Blob額外存儲空間,用KZB工具編碼和驗證。
-第三方DA模塊化解決方案取捨
提到第三方DA模塊化解決方案,最讓人熟知的就是Celestai和Eigenlayer兩個項目了(還有Ethstorage)。
Celestia網絡本身可以容量的交易量很大,可確保layer2上的應用產生的大量數據可保證DA的有效性,只把交易狀態批量上傳到以太坊,因此是一種可高度模塊化組合的DA解決方案;
Eigenlayer則將交易處理和數據存儲進行了分離,交易快速處理在rollup中,但完整性數據存儲在Eigenlayer自主構建的分佈式網絡中,Rollup只會將關鍵數據比如區塊頭和Merkle樹根上傳到以太坊。需要讀取完整數據時,Rollup合約會實時讀取Eigenlayer網路的數據。
目前這兩個模塊化DA方案都比較受歡迎,比如Eclipse、Cevmos等Cosmos生態的應用鏈都以Celestia為DA層,Mantle等layer2網絡則以Eigenlayer為DA層。
應該講,模塊化的DA方案是一種更定向於未來的DA解決方案,畢竟其嵌套了第三方外部共識,並沒有直接以以太坊為DA共識更強,所以才有人提議把採用三方DA解決方案的項目逐出layer2梯隊。
本質上,在於你是否信任這種外部嵌套進可以強化容量和性能的DA解決方案。在我看來,短期看一定是以太坊DA更受歡迎,但長期看尤其是應用多鏈時代起來,這類第三方模塊化DA方案也可能會跑出來強共識。
簡單系統談了下Data Availability對於layer2的影響,在看來湧現的各類layer2,思路和框架就很清晰了,OP和ZK Rollup的方式核心是驗證數據狀態準確性方式的差異,而是否採用第三方模塊化DA則是為了解決以太坊作為DA的容量局限性。而坎昆升級後的Blob額外擴展則是一個折中方案。
基於這個前提,再去看各種新銳layer2方案,基礎的認知框架的判斷標準也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