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first產品的機會在哪?

作者:SETH ROSENBERG 翻譯&註釋:阿法兔

知名風險投資Greylock近期發了一篇博客,提到了人工智能市場的機會,和以產品為導向的人工智能設計,部分思路也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在每一個新技術時代,投資者總是熱衷於關注當前“賣鏟子的”,現在大家從英偉達和基礎模型的高估值現狀,就能明確這一點。 **

(註釋:第一種投資策略是“鐵鎬和鐵鍁”picks and shovels投資策略。過去在淘金熱潮中,大多數想要成為礦主的淘金者都以失敗告終,而那些向淘金者出售鐵鎬、鐵鍁、帳篷和牛仔褲的人卻發了大財...比如李維·斯特勞斯靠李維斯牛仔褲成為大富翁,也有過去投資於那些從網絡交易中間接受益的非網絡公司而獲益,比如包裹快遞和,或者投資於網絡交換機和相關設備裝置的製造企業。)

不過儘管很多人關注人工智能浪潮中的"賣鏟子的推動者時”,仍然存在想要去尋找金礦的人,目標是找到並支持那些願意承擔風險,打造持久的人工智能產品,能從底層改變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創始人。

Greylock 認為,那些能夠成功地將AI的力量,賦能給用戶喜愛的產品中的產品建設和設計者,一定能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因為,如果人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基礎模型能讓所有人都能夠輕鬆地構建人工智能公司,那麼應用程序最具戰略性的優勢在於,可以與多個記錄系統共存,並收集和產品相關的所有數據"。(“The most strategic advantage [of applications] is that you can coexist with several s of record and collect all the data that passes through your product.”)

Tome 和Runway 不只是利用人工智能來賦能產品,而是將人工智能驅動整個產品開發和業務戰略。

當然,也有很多反對者認為,初創公司在這塊不存在機會,因為現有公司擁有數據和渠道,單純調用OpenAI 的API 沒辦法構建持久的護城河,很多創業公司會因此而倒閉。

本篇文章提出了對下一波AI-first products 產品的看法,並概述了創始人可以考慮的幾個途徑:

這同時也是創業者構建AI-first 公司的三大機遇:

  • 人工智能優先的網絡和市場
  • 重新定義企業軟件類別
  • 服務副駕駛

人工智能優先的網絡和市場

在上一輪消費軟件浪潮中, Social networks 和marketplaces 是占主導地位的商業模式,這些領域創造了數万億美元的市值,僅Meta 一家公司的估值就接近8000 億美元。 Greylock 在上一波浪潮中,投資了Meta、LinkedIn、Roblox、Airbnb、Discord、Musical.ly(現為TikTok)和Nextdoor。

從估值來看,這些類別在當時,被認為是"牢不可破"的。

但現在,人工智能技術,挑戰了我們最初的許多假設。這引發了一場新的軍備競賽,以建立下一個AI-first networks

大家過去從連接人與人的網絡,轉向連接人與內容的算法,現在,正在轉向算法逐步取代人的階段

正如Sam Lessin的判斷,這個過程如下所示:

  • 前人工智能網絡→人與人、人與企業之間的聯繫

前人工智能網絡→人與人和企業的聯繫

  • 人工智能驅動的網絡→算法驅動內容髮布,用戶消費內容

人工智能驅動的網絡→人們為算法/通過算法發布和消費內容

  • 純人工智能網絡→人工智能為每個用戶創建個性化內容

純人工智能網絡 → 人工智能為每個人創造個性化內容

除社交網絡外,人工智能會對"bits only "的形態施加影響,包括約會應用、遊戲、勞動力市場和專業技能市場等等。很多公司則將徹底改變其整個產品形態,多數現有公司,都將以某種形式,把人工智能融入當前業務之中。如果某些公司行動遲緩,很可能被推下牌桌。

在創始人評估AI-first marketplace的機會時,筆者會從兩點考慮:

  • 可以從participants生成獨特(垂直)數據的市場

從參與者生成獨特數據的市場

  • 連接雙方的市場平台,而不是取代一邊的市場平台

連接兩側而不是取代一側的市場

為了說明這一點,現在我們以兩個以人工智能重構的marketplace為例,在這些方面對它們進行比較:一個是商標設計市場,另一個是招聘市場。

**想像一個自由商標設計市場,將被算法取代。用戶輸入一個提示,經過幾次嘗試後,就能得到自己的想要的商標。在這種情況下,算法接收到的數據基本沒有什麼壁壘,供應方完全被算法取代。 **

**但人工智能驅動的就業市場就不一樣,舉個例子——最佳產品是為求職者提供人工智能職業指導,為招聘者提供人工智能助理,這兩個看似獨立的產品,通過相同的算法連接在一起。創業者可以從求職者那裡收集深刻的見解(數據)遠超出求職者在簡歷或LinkedIn 上分享的內容,然後利用這些數據不僅找到完美的匹配,而且幫助他們發現最有成就感的職業道路。將這些數據與對招聘人員需求的深刻理解結合起來,求職coach 和AI助理都會繼續迭代。 **

在這樣的場景下,產品的構建,旨在收集更細緻入微的數據,而人工智能正在增強和連接供需雙方,而不是取代其中一方。

重新定義企業軟件

平台的重大轉變,往往為重新構建大型軟件類別提供了機會。以生產力和向雲計算的轉變為例。微軟憑藉Microsoft Office(以及與Microsoft Azure 互補的雲計算領域的主導地位)佔據了主導地位,但在(美國的)協作軟件市場上留下了價值超過500 億美元的缺口,而GSuite 和Figma 等產品正是抓住了這個缺口。對於許多應用場景而言,實時協作是唯一重要的功能,這使得GSheets 在功能不及Microsoft Excel 的情況下仍能佔據部分市場份額。

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機會來自於找到現有企業無法競爭的角度。以下是四個方向:

  • 用人工智能重新構想用戶界面/用戶體驗

UI/UX 通過 AI 重新構想——現有的 UI 已經無關緊要

  • 用人工智能重新構想Product surface area

通過人工智能重新構想產品表面積——現有企業在不同範圍內競爭

  • 商業模式被人工智能重新想像

人工智能重新構想商業模式——現有商業模式無法適應

  • 在人工智能之前沒有現存技術公司

人工智能之前沒有現有的科技公司

**人工智能通過重新定義產品,使初創企業能夠參與競爭。 **

以生產力這塊為例。 Greylock 投資的人工智能演示工具Tome 等公司希望解決知識工作者的端到端工作流程問題:從想法到收集必要數據,再到提出連貫的argument.。如今,PowerPoint 只涉及這一流程的最後一部分,這使得Tome 能夠在不同維度上和PowerPoint競爭。

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客戶服務,這是一個價值100 億美元的軟件類別。 "顯而易見"的出發點是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客服自動化。但是,能不能對整個客服概念進行重構?

如今,大多數公司通過將"“contact us” 盡可能隱藏起來,減少呼叫量。但是,在AI世界裡,每次和消費者的互動都可以是低成本的、愉悅,可創造收益的,在這樣的世界裡,公司可能會積極嘗試與客戶對話。

**要思考的是,如何從不同角度,重新思考企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與客戶溝通。 **

CO-PILOT服務(CO-PILOT FOR SERVICES)

人工智能最有趣的機遇之一,是用人工智能"CO-PILOT "去找到相對於軟件而言更大的服務市場。大多數知識工作都涉及分析和轉換數據,而算法更適合完成分析和數據轉換等任務(Most knowledge work involves analyzing and transforming data, a task that algorithms are better suited for.)

CO-PILOT的機會是在品牌、銷售人員等等,如財富經理、保險經紀人和抵押貸款經紀人。 **這類工作涉及大量基於文本的協調,很多時候會在很多應用程序的場景中工作,對於這些業務類別,提高效率帶來的投資回報是有目共睹的。 **以財富經理為例。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數據,財富經理留住客戶的最大指標不是投資組合表現,而是與客戶進行個性化互動的一致性。

如果一個基於人工智能的Agent,能夠將來自客戶投資組合、個人公司的股票研究和公司的客戶關係管理(CRM)的信息結合在一起,並且所有這些信息都是根據個人獨特的語氣訓練出來的,那麼,理財經理每週只需按下一個按鈕,就能向客戶發送個性化的說明。歸根結底,如果理財經理能為1000 名客戶而不是100 名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那麼,所有人都會從中受益。

**當然,也可能很多人過分誇大了CO-PILOT服務的作用,但它帶來的機遇是巨大的——這個機會在於,軟件公司能夠追求服務而不僅僅是軟件方面的支出,意味著上千億的新市場。 **

總結

人工智能領域有很多觀點。真正的技術樂觀主義者,會將人工智能視為人類的偉大能力的放大器;但是,悲觀主義認為每個應用程序都只是調用OpenAI ;還有從樂觀主義者轉變為悲觀主義者的人,他們認為人工智能將使所有工作自動化(並接管人類)。

也有反對者認為,許多產品只是基礎模型之上的功能。但是,將人工智能視為產品開發和GTM 戰略背後驅動力的建設者們,將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市場和新體驗。

通過將產品和領域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對人類行為和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解相結合,這些構建者將為生活帶來穩固的有價值的、AI-first產品。

本文認為,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移動和雲計算一樣,是新一代重要的技術浪潮。對於那些雄心勃勃的企業家來說,這是一個打造新事物、改變我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機會。

參考資料

1.產品主導的人工智能 |格雷洛克

2.《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