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ChatGPT救命! 4歲男孩3年求醫17位專家無果,大模型精準揪出病因
原文來源:量子位
“怪病”纏身3年求醫無果,最終竟然被ChatGPT成功診斷!
這是發生在一名4歲男孩身上的真實經歷。
某次運動後,他身體開始劇痛。母親前後帶她看了17名醫生,從兒科、骨科到各種專家,先後進行了MRI等一系列檢查,但沒一個真正找出病因。
他的母親沒抱太大希望地嘗試求助ChatGPT,後者卻根據描述和檢查報告,直接給出了正確的建議。
**究竟是什麼樣的“怪病”? **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Alex,他的母親Courtney一共有兩個孩子。
2020年的一天,Alex的保姆告訴Courtney,Alex每天都要服用止痛藥,不然就會疼到崩潰。
接著,Alex又出現了磨牙的症狀,父母把這兩件事聯繫到了一起,認為可能是由換牙或者蛀牙引起的疼痛導致的。
於是母親帶著Alex去看了牙醫,Alex長達三年的尋醫之路便正式開始了。
由於牙醫檢查之後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但提出鑑於Alex正在磨牙,推薦他們去看專業治療氣道阻塞的正畸醫生。
很合理,但現實往往是不講邏輯的。
媽媽很快又發現,只有四歲的Alex個子突然不長了。
醫生認為Alex可能是受到了新冠病毒的影響,但媽媽對這個解釋並不滿意。不過,媽媽還是在2021年初帶著Alex去複查了。
醫生告訴媽媽,Alex的個子“長高了一點”,但發現Alex的左右腳有些不平衡,建議他們選擇物理治療。
這次媽媽倒是相信了醫生的話,但在物理治療開始之前,Alex又出現了頭痛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嚴重。
在和頭痛進行抗爭的同時,Alex還被精疲力竭的症狀困擾著,於是又被帶到了耳鼻喉科醫生那裡檢查是否有鼻竇問題影響睡眠。
經歷了這番波折之後,Alex終於開始接受物理治療,他的物理治療師認為,Alex可能患有一種名為Chiari畸形的先天性疾病。
這種先天性疾病會導致頭骨與脊柱相接處的大腦出現異常。
母親開始對此展開研究,帶著Alex看了新的兒科醫生、小兒內科醫生、成人內科醫生和肌肉骨骼醫生等。
最終Alex看過的醫生多達17位,可以說幾乎踏遍了能想到的所有科室,甚至被送入急診,但依舊沒能檢查出個所以然。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母親註冊了一個ChatGPT賬號。
她將Alex的症狀和MRI報告中的註釋一併輸入,其中有一個細節,就是Alex無法完成盤腿坐的動作。
ChatGPT給出了診斷——脊髓栓係綜合徵(TCS)。
當然Courtney並沒有直接相信,得到答案之後她先是找到了Facebook上的一個患兒家長交流群。
結果看了裡面的討論之後,母親覺得這些症狀和Alex真的是太像了。
這一發現讓幾近熄滅的希望之火重新燃了起來,事後母親回憶說,自己在電腦前坐了一整晚,經歷了所有的一切。
這次終於是找對人了,神外醫生看了一眼MRI就給出了和ChatGPT一樣的結論,並指出了栓系的具體位置。
再後來的事情就比較順利了。 Alex接受了手術治療,目前正在進行康復。
那麼為什麼Alex直到看到第18個醫生才最終確診呢?
TCS患者的背部通常會出現裂口,但Alex並沒有裂口,這種情況稱為隱式脊髓栓係綜合徵(OTCS)。
雖然TCS是罕見病,但在新生兒中的發病率也並不低,約為0.005~0.025%,比白血病的發病率還要高一些。
**
**### △陳瑩格, 米陽. 妊娠期多發性胎兒發育異常一例 [J] . 臨床醫學進展, 2023, 13(2)
但OTCS就比較罕見了——罕見到發病率根本沒統計出來。
不過畢竟故事的最後,外科醫生看到MRI圖像之後很快就給出了判斷。
所以,之前沒能確診,或許是因為“找錯了醫生”:那17名醫生中,的確沒有人從事外科。
當然,這也是正常的,畢竟他們都是擅長各自專業領域的專科醫生(對應全科醫生),專業之外的知識難免了解不全面。
但是這也暴露出了一個問題,遇到無法解釋的難題時,這些醫生都沒有考慮進行多學科會診,是否全面詢問過Alex的各項病史也不得而知。
用母親Courtney的話說,沒有人願意解決“更大(超出自己學科範圍)的問題”,沒有人會給出任何關於診斷結果的線索。
而ChatGPT的知識庫至少在廣度上比細分領域的專業人士要豐富的多,更加全面地考慮了Alex的情況,最終才給出正確的結論。
那麼這次ChatGPT的成功診斷,究竟是誤打誤撞,還是確實已經具備診斷能力了?
**AI究竟能不能用於診斷? **
事實上,用ChatGPT或GPT-4來做病情診斷工具,也不是第一次有人這樣做了。
像是GPT-4出來後不久,就有人用它成功診斷了自家狗子的一種病例,這段經歷一度在網上爆火。
20號當天高燒41.5攝氏度,醫生根據驗血結果診斷為犬巴貝斯蟲病(附血液檢測結果),接下來的3天接受抗生素治療,24日當天接受抗生素治療,但出現牙齦蒼白(附新的血液檢測結果)。
GPT-4很快給出了檢測結果,並在對話中表明可能是以下兩種原因導致的:
除此之外,也有網友自述被ChatGPT(GPT-4)救了一命的經歷。
他在去健身房後渾身酸痛,將病症諮詢GPT-4後,得出“橫紋肌溶解症”的答案,立刻去醫院並因此撿了一命。
例如哈佛大學附屬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BWH)發表在JAMA上的一項研究就顯示,在給出癌症治療建議時,ChatGPT只有62%的案例是完全正確的。
(不過有網友指出,ChatGPT沒診斷成功的原因,可能也和訓練數據有關,2021年之後的治療信息不包含其中)
對此,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助理教授Andrew Beam認為,ChatGPT和GPT-4的使用效果應該分兩面看待:
美國醫學會(AMA)的主席Jesse M. Ehrenfeld對此表示,即使AI能診斷結果,最終的責任還是醫生自己的。
總結一下上述觀點就是,大夥兒可以用AI輔助診斷病情,比搜索引擎好用,但最終還是得去醫院,找醫生確診。
那麼,如果打算用大模型“問問診”,哪個大模型最好用?
有網友就以自己為病例,測試了各種大語言模型是否具備診斷能力,最終認為還是GPT-4比較能勝任:
參考鏈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