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投資OpenAI,孫正義為了AI要最後一次賭上一切?

原文來源:未來科技力

作者:薛良Neil

圖片來源:由無界AI ‌生成

孫正義的形象同他的行事作風形成了一種讓人印象深刻的扭曲。孫正義個子不高,外表溫和,看起來就是個尋常的日本老頭(儘管他是韓裔),說英文的時候孫正義的語速往往很慢,還帶著濃厚的日本口音,簡直如同一個英語初學者,完全不像是曾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讀經濟和電腦課程的那種人,而就算在講述最為宏大的願景的時候,孫正義也是慢條斯理,很少有大的情感波動,因此你甚至可以說他不那麼享受聚光燈和舞台。

事實上,在去年中宣布要從自己的公司軟銀淡出後,孫正義真的結實實實神隱了好幾個月,就如同每一個退休的老人。

一切都和「領袖氣質」這個詞完全不搭邊,然而作為常年的日本首富(甚至還當過一天的全球首富),孫正義手中可以動用的資金一度龐大到可以左右全球科技和創投市場,而賭徒般激進的投資風格甚至被人形容為憑一己之力造就了全球一級市場的通貨膨脹。

當然,這是在願景基金失敗之前的事,而我們現在可以把9月ARM的成功上市看做一個標誌性轉折點,這意味著孫正義終於可以走出失敗的陰影,再次執行他瘋狂的冒險主義ALL IN戰略。

這也許是他最後一次的賭博。

軟銀願景基金官方網站截圖

失敗的ALL IN 哲學

孫正義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包括,花了五分鐘時間決定投資阿里巴巴,在雅虎只有15個人的時候向其註資1億美金,以及用45分鐘時間說服沙特王子向由他發起的願景基金投資450億美金-平均每分鐘價值10億。

這些故事浪漫到有些驚悚的地步,因為這背後都是近乎天文數字般的金錢流動,而孫正義卻在很快時間內就做出決定。

ALL IN,這個如今已經被人用爛的詞,最早就是用來形容孫正義的。

同溫和的外表不同,孫正義是個直覺型投資者,他更看重在極短時間內同人接觸的感覺,在孫正義春風得意的時候,這種直覺被神話成了某種金手指一樣的存在,既充滿著東方式的禪意和不可言說的奧妙,又因其戲劇性而飽含西方人熱衷的瀟灑與豪情,這契合了孫正義的身份:一個在日本社會格格不入的韓裔三代移民,一個在加州接受高等教育,並掘到了第一桶金的亞洲人。

基於這種ALL IN 哲學,孫正義的事業在2016年達到高峰。那一年,他斥資320億美元完全私有化了ARM,這個行動從敲定到完成只花了兩週時間,為了能順利100%控股,孫正義甚至向ARM董事會提出了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offer :收購價格相比當時ARM的市值溢價高達43%。

這麼做的原因只是因為孫正義和ARM CEO進行了一次非常簡短的談話(這個談話甚至是在一個派對上進行的),他認為ARM的簡明指令集架構在行動端晶片上近乎完全壟斷的統治能力會在未來具有極大的成長潛力。

轉年,孫正義成立了總價值規模近1,000億美元的願景基金,投資方除了有沙烏地阿拉伯這樣不差錢的土豪,還有包括蘋果在內一眾科技公司。它繼續貫徹著孫正義的ALL IN 哲學,試圖利用直覺複製阿里巴巴和雅虎的成功,然而所有事情的發展最終走向了孫正義不願意看到的方向。

ARM的營收始終沒有起色,它每年的淨利潤只有收購價格的六十分之一。被期待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的WeWork宛如流星一般墜落,孫正義用28分鐘時間決定的投資最終讓他的120億美元打了水漂。願景基金和軟銀集團的財務狀況快速惡化,2022年六個月之內就損失了六兆日圓。願景基金虧損規模高達數百億美元,以至於近年來軟銀幾乎是靠賣阿里巴巴股票來填補這些窟窿——他最廣為人知也最出色的投資為他帶來了3000倍的回報。

ALL IN 策略出現系統性失敗。

軟銀願景基金官方網站截圖

事實證明,孫正義的直覺並不總是準確。比方說,在收購ARM時,孫正義宣稱未來ARM的營收將在五年內成長五倍,事實證明這個預測完全錯誤,ARM的營收成長只有65%,甚至不如整個大盤的成長率。

孫正義的信心原本來自ARM的壟斷地位,但ARM的壟斷地位和它的實際收入極不相稱,它的收入主要來自授權費,然而ARM在早期謀求市場地位時把費率定得低到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平均每個晶片ARM只能拿到9美分,相較之下高通在iPhone這樣的裝置上收取的專利費一度可以達到20美元。

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失敗案例是社交應用IRL,願景基金第二期領投總額1.7億美金給這家2019年成立的新創公司,但實際上其2000萬月活用戶中有95%都是機器人。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孫正義投資的數百家公司中大部分都未達預期,然而與一般二八定律不同,孫正義ALL IN的投資風格在龐大資金加持下,實際上等於對整個大盤市場下注並施加巨大槓桿,由於地緣政治、通貨膨脹、需求萎靡等諸多利空因素影響,ALL IN策略最終完全失效。

從上帝之子到德川家康

ALL IN 策略帶給孫正義的傳奇色彩光環,隨著它的失敗極速蛻變成了對孫正義冒險、魯莽風格的全面攻擊,這在日本甚至催生出了一種旨在攻擊孫正義的次文化— —韓裔日本人的身份本來在傳統上就受到日本主流社會各種或明或暗的歧視,而孫正義的個人風格又和保守的日本文化形成了尖銳的對立。

那麼為什麼孫正義不顧一切的,宛如賭徒般痴迷於ALL IN 策略呢?

本質上,孫正義是個擁有極高天賦的商人。據說16歲的時候他在看過麥當勞日本總裁藤田田的暢銷書後認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當時還是個窮小子的孫正義鍥而不捨地給藤田田的助力打了幾十個電話,最終藤田田給了孫正義兩條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建議:到美國開拓眼界,去研究電腦科學。

孫正義都照做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一方面有著絕對的執行能力,另一方面,這種不假思索和分辨的執行力背後體現出了一種無所不用其極的,就事論事的機會主義。

初到美國的孫正義每天都在冥思苦想發明點子,這在他看來是彼時能最快賺錢的方法,在想了200多個點子後,孫正義最終把其中一個申請了專利並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夏普,賺了人生第一桶金。

儘管這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肯定經過各種美化,但從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孫正義的結果導向始終是很明確的,那就是賺錢。至於其過程,或是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業,孫正義似乎也沒有那麼在意。

這就導致孫正義的事業版圖,也就是軟銀集團的業務範圍實際上是一個大雜燴,幾乎沒有人能說清軟銀主營業務到底是什麼,孫正義可以為了拿下iPhone的日本獨家售賣權而收購電信產業,也可以投資從共享經濟到晶片公司的各種高新技術,而軟銀的英文softbank,也就是軟體銀行,最初代表著孫正義從事批量售賣軟體業務,這在90年代還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但孫正義為了拓寬銷路,也順帶辦了電腦雜誌。

一切以賺錢為先。

這種機會主義是ALL IN 策略出現的一個原因,因為顯而易見,ALL IN 策略的報酬率最高的。在雅虎和阿里巴巴的賭局中嚐到甜頭的孫正義欲罷不能地貫徹這個哲學,就像一個真正的賭徒。

甚至,他還有從富可敵國到一貧如洗再到捲土重來的經驗。 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孫正義的軟銀集團市值從2000億下跌了99%,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孫正義也沒有放棄。

成功應對網路泡沫的經驗讓孫正義沒有在願景基金一開始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及時調整策略,相反,在巨虧了100億美元後召開的財報電話會上,孫正義把自己比喻成了不被人類所理解的上帝之子耶穌,他堅信眼下的困境很快就會過去,換而言之,ALL IN的策略是值得堅持的。

然而困境沒有過去。

儘管孫正義有著極佳的戰略眼光,堅定的信念以及關鍵時刻敢於豁出去的勇氣,但還是有許多事情是他所無法控制的,比如疫情、地緣政治變化以及通貨膨脹。在願景基金的虧損規模持續沒有任何縮小趨勢的情況下,孫正義終於不得直面失敗。

去年夏天,孫正義在財報電話會上向全球分析師們展示了一張德川家康的畫像,這幅畫描繪了1573年德川家康在三方原之戰大敗後的慘狀,武田信玄的凌厲攻勢讓德川家康嚇到大小便失禁以至一度打算切腹自盡,據說這幅畫是由德川家康親自下令繪製的,目的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慘痛的教訓。

孫正義對此感同身受,他一面向所有人道歉和反思自己的冒進,一面用這幅畫來鼓勵自己和所有人——德川家康在三方原之戰失敗25年後成功統治了整個日本。

然而三個月後孫正義就在另一次財報電話會上戲劇性地宣布退休了。他表示軟銀將轉向所謂“防禦模式”,自己則會減少對具體運營的介入。

換而言之,賭徒決定金盆洗手。有許多人覺得,正是從那一刻起,孫正義跌落神壇。

但命運再次給所有人開了個玩笑,就在他宣布所謂防禦模式的同一個月,chatGPT橫空出世。

最後的賭注

2010年,軟銀曾經發布了一個名為未來30年願景的PPT,在這個略顯簡陋的PPT中,孫正義描繪了自己心中未來人類社會300年發展的脈絡是什麼樣的,其中一個核心觀點是,資訊革命將會增進人們的幸福,實現的方式是透過極速增長的CPU性能——它最終將超越人腦,而這種計算機是數據與演算法的自動結合的產物,正是人工智慧。

這種想法塑造著願景基金的願景:透過面向未來真正有顛覆性的技術來改變世界。

因此你可以把願景基金看作孫正義的賭博牌桌,但久賭必輸,ALL IN 的一面是ALL WIN,另一面則是ALL LOSE,最終,孫正義不得不收手。

然而,做出從日常運作中抽身決定的孫正義和chatGPT的出現彷彿是一幕精彩戲劇恰到好處的高潮段落:一方面是孫正義經過掙扎最終決定放棄的願景,另一方面則是人工智能經過努力最終看見曙光的願景,它們交相輝映,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照。

於是賭徒再度出山。在宣稱自己不再於財報會議上發言大半年後,孫正義信心滿滿地表示,防禦階段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全面進攻的時候,而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賽道是毋庸置疑的方向。

那個熟悉畫風的孫正義笑容滿面地表示自己幾乎每天都在用chatGPT,而且和Sam Altman,openAI的首席執行官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AI看起來對孫正義來說確實是個不錯的投資時機,或者你也可以稱之為賭博標的。

ARM 上市後股價大漲25%,650億美元左右的市值幫助孫正義籌集了近50億美元資金,而軟銀手裡的ARM股權抵押後所獲得貸款加上原本擁有的流動性資金讓孫正義手裡擁有約600億美元的投資額度,足以讓孫正義介入任何一場AI軍備競賽。

巧合的是,ALL IN 甚至是一個非常符合AI 領域需求的投資策略,訓練大模型就是一項需要快速決策,並投入大量預算的領域。甚至擁有ARM也是孫正義的優勢,隨著大模型訓練的逐步完成,推理工作勢必要利用邊緣設備的運算能力,而ARM在這個領域處於壟斷地位。

小道消息幾乎在9月15號ARM上市的第一天就出現,《金融時報》引述孫正義身邊人的消息說,軟銀正考慮投資openAI或Graphcore這樣的AI領域關鍵公司。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孫正義糾正自己錯誤的時機,2017年軟銀曾經入股英偉達,一度是其第四大股東,但在2019年孫正義清倉了全部英偉達股票,隨後英偉達的發展我們都知道了。

根據孫正義自己的說法,他的理想是在60歲的時候退休,因此軟銀躬身入局這可以看作是這位狂人和冒險家最後一次,也是最大一次賭博。

為了AI,他ALL IN了一切。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