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s&Polkadot VS Layer2 Stacks篇章(三):從二層網路走向超級鏈

引言

在前文對CP 和Layer 2 Stacks的技術方案、代幣價值和生態進行梳理後,我們根據兩者的技術特點和當前生態代幣賦能情況,為開發者和專案方提供了相應的選型思路。各方可依實際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

那麼,從主觀上看,當前社群對Layer 2 這支新秀勢力的態度又是怎麼樣的呢?各大L2 應如何發展自己的超鍊網絡?在本文中,筆者將集中探討這兩個問題。

一. 產業觀點

為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目前市場的聲音,我們收集了業界對於Layer 2 Stacks 方案的不同觀點,並將其匯總成Bull, Bear, Observers 三大類。

Cosmos&Polkadot VS Layer2 Stacks篇章(三):從二層網路走向超級鏈

1.公牛隊:

  • 公鏈:如opBNB, ZORA, Base, Mantle 等等都宣布要部署到OP Stack 中。其中BNB,早於今年2 月就已經宣布對OP Stack 的支援並創建了自己的opBNB。在測試網發布1.5個月之後,已經有超過7M筆交易,435972地址數,以及40多個Dapp 部署,其中不乏較為知名的iZUMi Finance, Math Wallet, BaBYGODE 等項目支持,可以看社區以及開發者對於opBNB 的接受度較高。
  • 專案方:以Worldcoin 為例,與今年5月就表明了要把Worldcoin 和World App 部署到OP 主網的意向,並在7月份開始落實到OP 超鏈上。本身Worldcoin 就想要建立一個全球身分和DID 系統,結合OP 超鏈讓任何使用者可以自由管理自己的身分ID,也可以輔助OP Collective 進行鏈上治理。而Debank 於8月11日宣布要部署在OP Stack 上推出專屬的資產社交L2 鏈,作為一個發展5年以上的數據資產服務的老品牌,先不論是否成功,但是已經可以窺見項目方對於部署L2的積極性,以及將OP Stack 作為首選方案給OP 帶來的正面影響。
  • 社群:社群對於以太坊的認可度/共識度較高,本身以太坊就是金融超鏈,應用場景較豐富。因而在以太坊上發L2,會比獨立開闢的Cosmos & Polkadot 生態要更有社區認知;且認為Layer 2 因為其完整的共識層,發展速度要遠超CP,會更快完成超級鏈生態的構建。

2.熊:

  • 開發者:有些開發者認為,將所有超鏈的共識層依賴單一的以太坊太過冒險。如果以太坊作為單一的基礎設施發生故障或遭受攻擊,那麼所有的超鏈網路都會受到影響;而與之相比CP 在安全性考慮更周到,Cosmos 因為允許每條鏈自訂驗證者,驗證安全性,即使發生故障也只是單鏈& 相關鏈,並不會影響整個生態。而Polkadot 則是提供了更多選擇,可以與中繼鏈共享安全也可以和Cosmos 一樣自訂安全層,自行維護本鏈安全性將風險大幅降低。所以不論怎麼樣,當下的Layer 2 Stacks 在安全性方面應該發展更多的方案。
  • 項目:Layer 2 Stacks 的超鍊網路略有過度供給,在不考慮技術差異的前提下,對於普通項目而言感知並不強烈,因為本質上仍然是以太坊。而有些專案方認為這個產業需要L1(如CP), 不是所有鏈都適合L2。
  • 社群:Layer 2 作為以太坊的擴容方案,短期之內很難脫離以太坊獨立存在,那麼如何處理ETH 與原生代幣的經濟模型是一個難點。相較於已經接入246 條鏈的Cosmos 以及市值6.5 Billion的Polkadot,如果沒有完善的社區驅動,要和CP 競爭就略顯乏力。

3.觀察員:

  • 有些開發者認為,Layer 2 Stacks 都是為了吸引更多開發者創建生態,在OP, Arb 等頭部L2 宣布超鏈想法之後,主動採取措施可以視為是迎合市場熱度的行為,情有可原。而由於L2 本身只處理和打包交易(執行層),所以當超鏈L3 打包交易給L2,L2 再將打包的再打包...形成一個遞歸壓縮,極大的擴大吞吐量未必是壞事。只不過為了不掉隊,而沒有審視當前的鏈上生態和經濟激勵,也略操之過急。

筆者認為以目前情勢來看,Stack 方案特別是OP Stack 是利好方向。 BNB, Base, ZORA, Mantle, Worldcoin,Debank 等等背靠頂級交易所、知名Web2 巨頭,這些資本加成使得OP Stack 走在Layer 2 前列,很可能成為未來大牌項目一鍵發鏈的首選,同時也顯示了市場和產業對L2 Stacks 的邏輯是認可的,並且已經可以落地實踐的。

但從長期來看,由ETH 與Layer 2 共同建構的以太坊生態會越來越繁榮,但在生態內部,卻也有一些問題。例如Layer 2 如何處理與以太坊之間的關係,如何從自己構建的多鏈體系中捕獲價值,如何建立核心競爭壁壘,又或者是如何與其他Layer 2 共同創建L2 超鍊網絡,都將是Layer 2 接下來面臨的局勢,之後走的每一步都將十分影響Layer 2 之後的走向。

二. 如何發展

1. 技術最佳化

在傳統的公鏈發展歷程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問題:可擴展性,安全性,去中心化。 L2的出現緩解了可擴充性問題,各自推出的Stack 則是以超鍊網路為主要目標,解決了大部分的底層設施的可擴充性。那麼除了這個,Layer 2 Stacks 的發展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1)結構安全性:

超鏈結構的出現無疑增加了Layer 2 的複雜性,那麼L2 的Stacks 框架是否可以支撐種類繁多的應用鏈的並發?我們集合了已發布Stack 框架的Optimism, zksync, Arbitrum 做一個結構層分析。

Cosmos&Polkadot VS Layer2 Stacks篇章(三):從二層網路走向超級鏈

OP Stack 利用共享跨鏈橋進行資產傳遞,所有用Stack 方案創建的OP Chain(1-n) 都與OP Mainnet 平級。 ZK Stack & Arbitrum 底層結構類似,不過支援L3, L4 的增發,形成一個可擴展的超鍊網絡; Polygon2.0(作為側鏈暫不列在表中) 以以太坊作為質押層,現在有的Polygon zkEVM 公鏈與超鏈並行運作,共享互通層。

他們的結構框架類似,並且都共同面臨同一類問題,即:所有超鏈都依賴底層的以太坊作為安全共識,那麼如果以太坊遭受攻擊,超鏈們是否安全?超鏈的相互協調性,Layer 2 基本上是透過共享通訊橋,那麼橋出現問題時,該怎麼解決?針對此類單一的承接方案,Layer 2 應該採取多種替代方案或直接最佳化框架來解決。

2)風險評估

以太坊的安全性高是毋庸置疑的,但Layer 2 是否能夠完整的繼承L1 的安全性是一個問題。作為以Rollup 為主流的Layer 2,其當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將「執行」操作過渡到本鏈上,但是用戶在L2 鏈上發起交易時,雖然成本極大的降低了,安全性是否可以保證呢?是否有對應的逃生艙機制及時保護用戶資產?

對此,我們從l2beat 網站上整理了幾個重要指標來評估目前Layer 2 的風險缺陷:

Cosmos&Polkadot VS Layer2 Stacks篇章(三):從二層網路走向超級鏈

  1. State Validation: 狀態驗證,是指Layer 2 用了什麼機制來驗證交易的正確性。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首先使用OP Rollup 的Optimism 網路現階段的驗證機制仍未發展完全,相較之下,Arbitrum 已經有詐欺證明機制來驗證,Rollup Stage 發展進度也高於Optimism。 **可以說在交易安全性/正確性這方面,Arbitum 比較有優勢。

此外的zkSync 和StarkNe t都採用了ZK Proofs,且Rollup Stage 處於相同階段。

  1. DA: 資料可用性,市面上對此的定義略有不同,我們暫以l2beat 對其的解讀進行分析。 l2beat 認為資料可用性中的“'資料可用”,是指只要對外公佈狀態轉換的正確性就可以。無需將完整的交易資料廣播出去,這樣其實侵犯了用戶隱私。而這些數據都必須上鏈,這樣有能力驗證「狀態轉換」的人可以在鏈上驗證。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的這些L2 的資料都是On-Chain, OP Rollup 的鏈將交易先關的所有資料都上傳到了L1,相比之下,ZK Rollup 的鏈只將「狀態變量」發送至鏈上,極大的降低交易費用和區塊堵塞狀況。

  1. Proposer Failure: 提議者失敗,是指某個節點/提議者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完成任務,不僅會導致網路錯誤或中斷,還可能會使交易失敗,節點資料遺失。這樣使用者就無法將他們的資產從L2 上撤回到L1 上,也稱為逃生艙機制。

**其實,目前市面上的所有L2 都沒有完整實現逃生艙機制,從表中也可以看到,所有的L2 都是Whitelist Proposer,只有他們有權利將L2 的狀態根提交到L1 上。所以一旦他們被攻擊,用戶們束手無策,資產只能凍結。 **

Arbitrum 略微優秀的點在於,允許任何人,在發現有節點/提議者的不活躍/失敗狀態後約一周,可以申請成為Proposer。這樣的機制確實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護,只不過Whitelist Proposer 這樣的機製本質上就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違背了去中心化和開放的區塊鏈本質。

雖然用戶可以申請成為Proposer,但這個過程仍然有較高的技術門檻,要成為節點/提議者可能需要用戶有基本的設備,並且這樣的方案並沒有積極的應用在市面上,也沒有對應的激勵機制給這些Proposer。

**所以綜合來看,現階段的Layer 2 的資產應急措施都不夠完善。 **

  1. Rollup Stage: Stage2 是所有L2 繼承安全性的終點,只不過目前看來,所有的L2 中只有Arbitrum 最為安全,風險機制最為完整。

並且考慮到其即將推出的BOLD 機制,一種新的無許可驗證方案,透過強化其爭議協議,以抵禦一種稱為「延遲攻擊」的拒絕服務攻擊形式。可能會進一步加快腳步達到更去中心化。

3)鏈間安全性:

以OP Stack 為例,其目標是提供一套統一的模組化的開發堆疊,超鏈之間相互無縫銜接通訊。模組化的架構使的任何開發人員可以利用框架開發自己的區塊鏈,但同時也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進行開發和訊息請求。並且OP Stack 允許開發者輕易的抽像出區塊鏈的不同組成部分,並插入不同的模組修改它。

通俗點理解就是,如果你想把自己的詐欺證明換成有效性證明,或是想用其他取代資料可用層, OP Stack 都允許實現。那麼就會面臨一個問題:當擴散變成了分裂,當OP Stack 模組不再成為一個體系,而將OP 作為一個底層發鏈工具之後,該如何管理不同鏈之間的安全?

4)跨鏈協調:

正如Polkadot 創始人Gavin Wood 所言,共享鏈/橋作為通信其實本質上是割裂的,雖然鏈之間可以相互通信,那其實是單鏈+ 橋的模式,只不過Polkadot 是將平行鏈之間的通訊透過中繼鏈進行傳達。那麼對應到Layer 2 Stacks 中,OP, ZK, Polygon 都是共用跨鏈橋。

那麼如何實現鏈與鏈之間的無縫通信與交互呢? Layer 2 Stacks 目前的通信框架雖然略有弊端但同時是否也是一些跨鏈協議,甚至是公鏈的發展機會呢?這裡,我們列舉了幾種可能性:

  1. 缺乏成長驅動力的公鏈:如Celo, Pantom,其市值與目前的EVM L2 相比僅為1/10,生態活躍度低。如果能將其生態融入Stack 中,依託於底層超級金融鏈ETH 以及豐富的平行超鏈,不論是生態合作還是Dapp 之間的交互需求,無疑都會為其帶來一次新的增長。並且已經有公鏈正早著手部署:
    • Celo 已於今年7月發起投票,從原本的EVM L1 轉變成OP Stack 方案的L2 提案已經通過;
  • Pontem Network 計畫用OP Stack 開發一條新的Move VM 的L2
  1. 高內聚,低外部耦合的DApp:如衍生性商品交易所,GameFi,Socialfi 等,內部發生的交易種類複雜多樣,頻次高,同時與外部資產或專案的依賴較少。對於這些對於跨鏈需求不高,但對於內部交易處理效率較高的應用而言,Stack 或許是他們最佳的發展場所。
  2. 跨鏈協議:例如最近熱度不減的Owlto Finance,它是一款針對於L2 Rollups 公鏈進行跨鏈交互的Defi 協議,目前支援所有ETH Layer 2 鏈的互跨;此外還有Socket Protocol(其更為知名的是旗下的Bungee),致力於發展跨鏈協議Stack,如果能部署到OP Stack 中,那麼對於超鏈之間的資產與資訊通信而言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生態激勵

除了在技術上吸引開發者和用戶的支持,Layer 2 還可以透過最直接的激勵方式來迅速建立生態。以目前的Optimism & Polygon 為例,來看看Layer 2 可能會採用哪些方式來建構生態。

  • OP Grants: 作為Optimism 持續性的開發者激勵計劃,透過資助開發者,引導他們在Optimism 上建立Dapps 和工具,現在已經試試了多輪,投入超過$30M。
  • RetroPGF(追溯性公共物品資助):
  • 2023年3月,RetroPGF Round 2,提供1千萬$OP 對生態項目進行激勵。主要針對於Tool, Infrastructure, Education 等三類專案進行激勵,累積有195個專案/開發者收到獎勵。
  • 2023年6月,RetroPGF Round 3,提供3千萬$OP 給針對OP Stack, Collective Governance, Developer Eco, End User Experience & Adoption 等等貢獻者進行激勵。
  • OP Warriors Season:使用者透過參與社群活動(生態上的專案)可以獲得NFT 獎勵
  • Bridging Summer: 2023年8月3日,OP 官方資助了Socket 跨鏈協議,40萬$OP,任何Bridging Summer 的項目上跨鏈的,都會返還一定金額的$OP。例如你從Polygon 到OP,進行價值$100U 的跨鏈,如果你需要支付$2.5 的費用,那麼同時你會收到$2.25 價值的$OP,並且每月可以去領取。

Cosmos&Polkadot VS Layer2 Stacks篇章(三):從二層網絡走向超級鏈

可以看出Optimism 一直持續推出各種活動來豐富生態系統,吸引更多用戶使用。不僅如此,OP 已經有較成熟的激勵機制,在早期的Grant 中,許多計畫方拿到贊助後就消失無影,並沒有兌現其在OP 生態發展的承諾。 OP 吸取了這些經驗和教訓,在最近幾期的Grant 中逐漸完善規則,確保「物盡其用」。

OP 的治理機制越來越完善,激勵專案越來越豐富,可以將這些挪用到未來的Stack 發展,只不過將原本的Dapp 換成超鏈L2。

除此之外Polygon 透過商務合作來助推生態發展的方式也令人矚目:

Cosmos&Polkadot VS Layer2 Stacks篇章(三):從二層網路走向超級鏈

  • 國家:與印度合作,在Polygon 上發行「種姓」證書,以阻止弱勢群體對政府福利的欺詐性索賠;與新加坡合作,利用Polygon 和Aave 促進了數位日元和新元的交叉交易。
  • 金融:與MasterCard 支付巨頭合作推出MasterCard Artist Accelerator,以幫助音樂藝術家學習如何透過鑄造NFT、建立線上社群來擴展自己的品牌;WorldPay(支付巨頭),作為FIS 集團的子公司,WorldPay 添加了對Polygon USDC 的支援。
  • 科技:與Adobe,PS 開發人員等軟體巨頭合作,將NFT 整合到其社交平台Behance 中;Google 旗下的大數據分析服務BigQuery 添加對Polygon 區塊鏈數據的支援;三星透過Polygon 發行了可在元宇宙平台Decentraland 中穿戴的NFT。
  • 社交:Meta 旗下的Facebook、Instagram 計畫開發基於Polygon 的NFT 市場,並整合到兩個平台上,允許用戶創建和銷售自己的NFT;Reddit 在Polygon 推出NFT 系列「收藏頭像」(Collectible Avatars) 。
  • 生活:星巴克透過Polygon 網路推出忠誠度計畫「奧德賽」;成為入選「2022 年迪士尼加速器計畫」的6家公司之一;與可口可樂藝術家合作推出136款NFT,以致敬該品牌的136年歷史。
  • 遊戲,音樂,娛樂,時尚美容,運動,汽車,名人...

這種商務方式其實也可以沿用到其Polygon 2.0 方案中。將其超鏈網路打與企業適配,邀請傳統商業機構部署,打通區塊鏈與商業世界的連結。而這些合作也可以為Polygon2.0 帶來更多高品質的項目,推動其生態發展,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總體而言,Polygon 和傳統的Web2 行業巨頭的合作,其影響度和合作廣度,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10年web2 用戶和世界企業進行採用的首選區塊鏈網路。如果能有效利用這些資源,這很可能是未來Polygon2.0 超鏈網路的潛在專案方。

3. 代幣賦能

以Rollup 為主要技術的ZK 和OP,在推出Stack 方案時,該如何設計經濟模型來提升為本代幣提供價值賦能?相較於L2 Stacks,CP 的代幣賦能就沒有那麼多的阻礙。

例如在Cosmos 中,雖然在初始版本中每條鏈都有自己的生態和代幣,$ATOM 很難發揮用武之地。但在Cosmos 2.0 大會中,團隊決定將$ATOM 作為Hub 的Gas 收費標準,讓客製化鏈與Hub 共享安全性。在波卡中,目前的$DOT 支援網路治理,國庫Treasury,插槽拍賣。在即將到來的2.0 版本中,將原本的拍賣變成Coretime 的市場。

這也是與CP 最大的區別,因為ZK 和OP 都是以太坊的L2,本身的價值就是解決L1 的擴容問題,所有的交易都需要部署在L1 上的智能合約進行驗證,被確認的資產才算是真正的錢,用戶才會信任L2,因此Gas 都是ETH。

換句話說,L2 是為L1 添嫁衣裳,不僅幫助L1 實現擴容,處理的每一筆交易都是增強了L1 代幣的信用和價值,並且L2 永遠無法真正脫離L1。這也是為什麼,L2 在超鏈的願景下,如何實現代幣的分配顯得格外重要。

雖然目前沒有詳細的解決方案,上述所說的EVM L2 也暫無說明本鏈的原生代幣將如何從超鏈網路中獲得驅動力。不過可以考慮以下幾點來設計經濟模型:

  1. L2 網路的治理(參考Polkadot ):

雖然以ETH 作為生態的底層代幣本位是無法擺脫的,但是針對於網路治理層面,利用L2 的原生代幣的接受度較高。

    • 想要參與Stack 生態,超鏈必須持有一定數量的原生代幣;
  • 代幣持有者可以參與網路治理,填投票,參數調整等等治理活動,來為代幣增加賦能
  • 設立治理中心/國庫:作為生態的治理機構,再保留L2 自主性的同時進行統一的價值管理;

這樣,不管是對開發者或用戶,都可以全面參與生態,增強對生態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對L2 而言,也增加了代幣的使用場景,更有效率的調動網路參與者。

  1. 超鏈費用分配(參考Cosmos):

Layer 2 在建構跨鏈網路時,可以藉鏡Cosmos 使用原生代幣參與跨鏈費用分配的做法。雖然在Layer 2 上運行智能合約仍需要使用ETH 來支付Gas 費,但是對於超鏈之間的跨鏈互操作產生的費用,可以考慮用L2 的原生代幣進行支付。

例如,在Cosmos 中,$ATOM 用來支付IBC 跨鏈手續費,同時也會給予參與驗證的跨鏈驗證者代幣獎勵。那麼舉一反三到L2 Stacks 中,超鏈之間進行資產跨鏈轉移時,可以設定一定的跨鏈手續費,必須使用原生代幣進行支付;也可以抽取部分比例的跨鏈收益分配給代幣的抵押者;此外,一些跨鏈功能模組的開發和驗證,也可以透過其代幣進行激勵。

這既維持了以太坊生態中ETH 的核心作用,又可以發揮$OP 代幣在跨鏈網路中的治理和價值傳遞功能。如果設計得當,可以形成一個正向的激勵機制,促進Optimism 跨鏈網路的發展。

  1. 收租模式(參考Ethereum):

8月25日,Base 推出了和OP 的經濟合作協議:Base 將提供給OP 兩種模式的收益,2.5%的排序器收入或15%的利潤(兩者取其高);而OP 將給Base2 .75%的$OP。

這項方案的發布就立刻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根據$OP 發行量&價格推斷OP 給Base 的代幣總價值約為1.77億美金,同時也根據Base 鏈的估值來反推15%的利潤,約11億美金,相當於OP 佔Base 15%的股份。不僅如此,就算採用2.5%的排序器手續,本質上也可以理解為OP 收租。

在以往的以太坊網絡,作為一個ToB 的底層鏈,將其他的交互動作外包給L2,且每一筆在L2上產生的費用一部分分給L2 作為執行費用,剩餘一部分給L1 作為安全結算,作為以太坊收入來源。那麼OP 與Base 此舉,也算開創了L2 的另類收租模式。

雖然使用L2 原生代幣作為超鏈的Gas 單位可能性不大,ETH 終究是共識代幣。但是如果將L2 視為Stack 的承包商,負責承包網絡構建,引入投資,幫助構建生態,而超鏈要做的是交付一部分的利潤,這樣的盈利模式,在如OP 這樣的超級L2 背靠的資源來看,確實非常吸引人。

  1. 與專案方相互賦能:

以OP Stack 為例,目前opBNB, ZORA, Base, Mantle,Worldcoin, Debank 相繼站隊OP Stack,其對OP 的價格影響較大,不過由於時間線限制,無法直觀的看到單日的增長態勢,因而,我們暫時選取Base 宣布部署當日$OP 的價格變動:

![Cosmos&Polkadot VS Layer2 Stacks篇章(三):從二層網路走向超級鏈](https://img-cdn.gateio.im/resized-social/moments-69a80767fe-29068bdd89-dd1a6f-69a80767fe-29068bdd89-dd1a6f-69a80767fe-29068bdd89-dmos&mos VS Layer2 Stacks篇章(三):從二層網絡走向超級鏈](https://img-cdn.gateio.im/webp-social/moments-69a80767fe-d3004947e4-dd1a6f-6d2ef1.webp) 可以看出,在2月23號當日,$OP 的價格一度上升到$3.01。其大機率是因為在晚上10.30左右Base 在OP 主網發布了合作NFT,隨即晚上11點左右價格開始飆升到最高值,隨即回落。

Cosmos&Polkadot VS Layer2 Stacks篇章(三):從二層網路走向超級鏈

自從Binance 宣布opBNB 構思以來,且伴隨著Base Protocol, ZORA, Mantle, Debank 等高品質項目加入OP Stack 後,不可否認的是本身這些項目給OP 帶來的知名度和光環,會吸引更多項目方對OP Stack 產生興趣。

便給當專案方決定在OP Stack 上部署時,購買和持有$OP 代幣是非常合理的選擇,不僅是為了參與到生態,更是一種價值投資。

$OP 在未來在超鏈生態中一定會有用武之地,而持有$OP 可以賦予專案方未來更多的權利。除此之外,因為專案方與OP 本質上是利益共同體,當有越來越多的專案部署到OP Stack上,隨之$OP 代幣價值上漲,將直接惠及專案方。而OP Stack 為發展生態也會積極扶持/宣傳專案方,為專案方帶來正向曝光和成長。這種雙贏局面將鼓勵更多項目加入,形成正向循環。而在這方面,OP 似乎開了一個好頭。

三.總結

至此,CP VS Layer 2 Stacks 系列文章完結,接下來將對整個系列文章進行總結。

CP 與Layer 2 的超鏈網路之爭,本質上都是希望可以更好的完善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對於一個區塊鏈團隊而言,實現所有網路和共識程式碼,包括安全、密碼學等等非常的耗費精力,更不用說想要針對性的優化自己的業務邏輯。

如果此時出現了一套完全的開源的代碼框架,為你準備好了網絡,共識,通信等等要素,你只需要針對你的業務邏輯進行部署,那麼將極大的實現了網絡的術業有專攻,且支援的互通性也為整個生態繁榮打通了羅馬大道。

只不過,目前看來,CP 的技術相較於Layer 2 較為成熟,但L2 的生態社區較為繁榮。只不過如果L2 們要在本基礎上再發展超鍊網絡,應該著重思考如果解決本鏈的技術風險。

除此之外,還有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以太坊基金會對於L2 的定義非常模糊,以太坊官網上也說明,目前沒有官方認證的L2。我們可以預知以太坊的態度對於L2 的影響,如果站在L1 的角度,肯定是希望只將「執行」外包給L2,自己坐享「租金」。對L2 的定義肯定必須符合自己本身的利益。

如果有一天L2 們的超鏈網絡摒棄了ETH,用自己的代幣令建門戶,以太坊會做出什麼舉動呢?

但不論是CP 這類L0-L1 的多鏈生態也好,亦或是Layer 2 Stacks 帶來的L2-L3 的多鏈生態與也好,各自都有特有的優勢與適用場景。除了可能因為自身營運問題,而逐漸消亡,這些不同的多鏈解決方案更有可能的是都能存活下來,並透過不同的連結方式,最終實現不同的公鍊和多鏈生態全部都打通的全鏈生態體系。至於誰能在這樣的全鏈未來中捕捉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就看今後的各個項目如何經營了。

參考資料: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