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Cosmos&Polkadot VS Layer2 Stacks篇章(三):從二層網路走向超級鏈
引言
在前文對CP 和Layer 2 Stacks的技術方案、代幣價值和生態進行梳理後,我們根據兩者的技術特點和當前生態代幣賦能情況,為開發者和專案方提供了相應的選型思路。各方可依實際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
那麼,從主觀上看,當前社群對Layer 2 這支新秀勢力的態度又是怎麼樣的呢?各大L2 應如何發展自己的超鍊網絡?在本文中,筆者將集中探討這兩個問題。
一. 產業觀點
為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目前市場的聲音,我們收集了業界對於Layer 2 Stacks 方案的不同觀點,並將其匯總成Bull, Bear, Observers 三大類。
1.公牛隊:
2.熊:
3.觀察員:
筆者認為以目前情勢來看,Stack 方案特別是OP Stack 是利好方向。 BNB, Base, ZORA, Mantle, Worldcoin,Debank 等等背靠頂級交易所、知名Web2 巨頭,這些資本加成使得OP Stack 走在Layer 2 前列,很可能成為未來大牌項目一鍵發鏈的首選,同時也顯示了市場和產業對L2 Stacks 的邏輯是認可的,並且已經可以落地實踐的。
但從長期來看,由ETH 與Layer 2 共同建構的以太坊生態會越來越繁榮,但在生態內部,卻也有一些問題。例如Layer 2 如何處理與以太坊之間的關係,如何從自己構建的多鏈體系中捕獲價值,如何建立核心競爭壁壘,又或者是如何與其他Layer 2 共同創建L2 超鍊網絡,都將是Layer 2 接下來面臨的局勢,之後走的每一步都將十分影響Layer 2 之後的走向。
二. 如何發展
1. 技術最佳化
在傳統的公鏈發展歷程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問題:可擴展性,安全性,去中心化。 L2的出現緩解了可擴充性問題,各自推出的Stack 則是以超鍊網路為主要目標,解決了大部分的底層設施的可擴充性。那麼除了這個,Layer 2 Stacks 的發展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1)結構安全性:
超鏈結構的出現無疑增加了Layer 2 的複雜性,那麼L2 的Stacks 框架是否可以支撐種類繁多的應用鏈的並發?我們集合了已發布Stack 框架的Optimism, zksync, Arbitrum 做一個結構層分析。
OP Stack 利用共享跨鏈橋進行資產傳遞,所有用Stack 方案創建的OP Chain(1-n) 都與OP Mainnet 平級。 ZK Stack & Arbitrum 底層結構類似,不過支援L3, L4 的增發,形成一個可擴展的超鍊網絡; Polygon2.0(作為側鏈暫不列在表中) 以以太坊作為質押層,現在有的Polygon zkEVM 公鏈與超鏈並行運作,共享互通層。
他們的結構框架類似,並且都共同面臨同一類問題,即:所有超鏈都依賴底層的以太坊作為安全共識,那麼如果以太坊遭受攻擊,超鏈們是否安全?超鏈的相互協調性,Layer 2 基本上是透過共享通訊橋,那麼橋出現問題時,該怎麼解決?針對此類單一的承接方案,Layer 2 應該採取多種替代方案或直接最佳化框架來解決。
2)風險評估
以太坊的安全性高是毋庸置疑的,但Layer 2 是否能夠完整的繼承L1 的安全性是一個問題。作為以Rollup 為主流的Layer 2,其當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將「執行」操作過渡到本鏈上,但是用戶在L2 鏈上發起交易時,雖然成本極大的降低了,安全性是否可以保證呢?是否有對應的逃生艙機制及時保護用戶資產?
對此,我們從l2beat 網站上整理了幾個重要指標來評估目前Layer 2 的風險缺陷:
此外的zkSync 和StarkNe t都採用了ZK Proofs,且Rollup Stage 處於相同階段。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的這些L2 的資料都是On-Chain, OP Rollup 的鏈將交易先關的所有資料都上傳到了L1,相比之下,ZK Rollup 的鏈只將「狀態變量」發送至鏈上,極大的降低交易費用和區塊堵塞狀況。
**其實,目前市面上的所有L2 都沒有完整實現逃生艙機制,從表中也可以看到,所有的L2 都是Whitelist Proposer,只有他們有權利將L2 的狀態根提交到L1 上。所以一旦他們被攻擊,用戶們束手無策,資產只能凍結。 **
Arbitrum 略微優秀的點在於,允許任何人,在發現有節點/提議者的不活躍/失敗狀態後約一周,可以申請成為Proposer。這樣的機制確實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護,只不過Whitelist Proposer 這樣的機製本質上就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違背了去中心化和開放的區塊鏈本質。
雖然用戶可以申請成為Proposer,但這個過程仍然有較高的技術門檻,要成為節點/提議者可能需要用戶有基本的設備,並且這樣的方案並沒有積極的應用在市面上,也沒有對應的激勵機制給這些Proposer。
**所以綜合來看,現階段的Layer 2 的資產應急措施都不夠完善。 **
並且考慮到其即將推出的BOLD 機制,一種新的無許可驗證方案,透過強化其爭議協議,以抵禦一種稱為「延遲攻擊」的拒絕服務攻擊形式。可能會進一步加快腳步達到更去中心化。
3)鏈間安全性:
以OP Stack 為例,其目標是提供一套統一的模組化的開發堆疊,超鏈之間相互無縫銜接通訊。模組化的架構使的任何開發人員可以利用框架開發自己的區塊鏈,但同時也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進行開發和訊息請求。並且OP Stack 允許開發者輕易的抽像出區塊鏈的不同組成部分,並插入不同的模組修改它。
通俗點理解就是,如果你想把自己的詐欺證明換成有效性證明,或是想用其他取代資料可用層, OP Stack 都允許實現。那麼就會面臨一個問題:當擴散變成了分裂,當OP Stack 模組不再成為一個體系,而將OP 作為一個底層發鏈工具之後,該如何管理不同鏈之間的安全?
4)跨鏈協調:
正如Polkadot 創始人Gavin Wood 所言,共享鏈/橋作為通信其實本質上是割裂的,雖然鏈之間可以相互通信,那其實是單鏈+ 橋的模式,只不過Polkadot 是將平行鏈之間的通訊透過中繼鏈進行傳達。那麼對應到Layer 2 Stacks 中,OP, ZK, Polygon 都是共用跨鏈橋。
那麼如何實現鏈與鏈之間的無縫通信與交互呢? Layer 2 Stacks 目前的通信框架雖然略有弊端但同時是否也是一些跨鏈協議,甚至是公鏈的發展機會呢?這裡,我們列舉了幾種可能性:
2. 生態激勵
除了在技術上吸引開發者和用戶的支持,Layer 2 還可以透過最直接的激勵方式來迅速建立生態。以目前的Optimism & Polygon 為例,來看看Layer 2 可能會採用哪些方式來建構生態。
可以看出Optimism 一直持續推出各種活動來豐富生態系統,吸引更多用戶使用。不僅如此,OP 已經有較成熟的激勵機制,在早期的Grant 中,許多計畫方拿到贊助後就消失無影,並沒有兌現其在OP 生態發展的承諾。 OP 吸取了這些經驗和教訓,在最近幾期的Grant 中逐漸完善規則,確保「物盡其用」。
OP 的治理機制越來越完善,激勵專案越來越豐富,可以將這些挪用到未來的Stack 發展,只不過將原本的Dapp 換成超鏈L2。
除此之外Polygon 透過商務合作來助推生態發展的方式也令人矚目:
這種商務方式其實也可以沿用到其Polygon 2.0 方案中。將其超鏈網路打與企業適配,邀請傳統商業機構部署,打通區塊鏈與商業世界的連結。而這些合作也可以為Polygon2.0 帶來更多高品質的項目,推動其生態發展,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總體而言,Polygon 和傳統的Web2 行業巨頭的合作,其影響度和合作廣度,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10年web2 用戶和世界企業進行採用的首選區塊鏈網路。如果能有效利用這些資源,這很可能是未來Polygon2.0 超鏈網路的潛在專案方。
3. 代幣賦能
以Rollup 為主要技術的ZK 和OP,在推出Stack 方案時,該如何設計經濟模型來提升為本代幣提供價值賦能?相較於L2 Stacks,CP 的代幣賦能就沒有那麼多的阻礙。
例如在Cosmos 中,雖然在初始版本中每條鏈都有自己的生態和代幣,$ATOM 很難發揮用武之地。但在Cosmos 2.0 大會中,團隊決定將$ATOM 作為Hub 的Gas 收費標準,讓客製化鏈與Hub 共享安全性。在波卡中,目前的$DOT 支援網路治理,國庫Treasury,插槽拍賣。在即將到來的2.0 版本中,將原本的拍賣變成Coretime 的市場。
這也是與CP 最大的區別,因為ZK 和OP 都是以太坊的L2,本身的價值就是解決L1 的擴容問題,所有的交易都需要部署在L1 上的智能合約進行驗證,被確認的資產才算是真正的錢,用戶才會信任L2,因此Gas 都是ETH。
換句話說,L2 是為L1 添嫁衣裳,不僅幫助L1 實現擴容,處理的每一筆交易都是增強了L1 代幣的信用和價值,並且L2 永遠無法真正脫離L1。這也是為什麼,L2 在超鏈的願景下,如何實現代幣的分配顯得格外重要。
雖然目前沒有詳細的解決方案,上述所說的EVM L2 也暫無說明本鏈的原生代幣將如何從超鏈網路中獲得驅動力。不過可以考慮以下幾點來設計經濟模型:
雖然以ETH 作為生態的底層代幣本位是無法擺脫的,但是針對於網路治理層面,利用L2 的原生代幣的接受度較高。
這樣,不管是對開發者或用戶,都可以全面參與生態,增強對生態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對L2 而言,也增加了代幣的使用場景,更有效率的調動網路參與者。
Layer 2 在建構跨鏈網路時,可以藉鏡Cosmos 使用原生代幣參與跨鏈費用分配的做法。雖然在Layer 2 上運行智能合約仍需要使用ETH 來支付Gas 費,但是對於超鏈之間的跨鏈互操作產生的費用,可以考慮用L2 的原生代幣進行支付。
例如,在Cosmos 中,$ATOM 用來支付IBC 跨鏈手續費,同時也會給予參與驗證的跨鏈驗證者代幣獎勵。那麼舉一反三到L2 Stacks 中,超鏈之間進行資產跨鏈轉移時,可以設定一定的跨鏈手續費,必須使用原生代幣進行支付;也可以抽取部分比例的跨鏈收益分配給代幣的抵押者;此外,一些跨鏈功能模組的開發和驗證,也可以透過其代幣進行激勵。
這既維持了以太坊生態中ETH 的核心作用,又可以發揮$OP 代幣在跨鏈網路中的治理和價值傳遞功能。如果設計得當,可以形成一個正向的激勵機制,促進Optimism 跨鏈網路的發展。
8月25日,Base 推出了和OP 的經濟合作協議:Base 將提供給OP 兩種模式的收益,2.5%的排序器收入或15%的利潤(兩者取其高);而OP 將給Base2 .75%的$OP。
這項方案的發布就立刻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根據$OP 發行量&價格推斷OP 給Base 的代幣總價值約為1.77億美金,同時也根據Base 鏈的估值來反推15%的利潤,約11億美金,相當於OP 佔Base 15%的股份。不僅如此,就算採用2.5%的排序器手續,本質上也可以理解為OP 收租。
在以往的以太坊網絡,作為一個ToB 的底層鏈,將其他的交互動作外包給L2,且每一筆在L2上產生的費用一部分分給L2 作為執行費用,剩餘一部分給L1 作為安全結算,作為以太坊收入來源。那麼OP 與Base 此舉,也算開創了L2 的另類收租模式。
雖然使用L2 原生代幣作為超鏈的Gas 單位可能性不大,ETH 終究是共識代幣。但是如果將L2 視為Stack 的承包商,負責承包網絡構建,引入投資,幫助構建生態,而超鏈要做的是交付一部分的利潤,這樣的盈利模式,在如OP 這樣的超級L2 背靠的資源來看,確實非常吸引人。
以OP Stack 為例,目前opBNB, ZORA, Base, Mantle,Worldcoin, Debank 相繼站隊OP Stack,其對OP 的價格影響較大,不過由於時間線限制,無法直觀的看到單日的增長態勢,因而,我們暫時選取Base 宣布部署當日$OP 的價格變動:
:從二層網絡走向超級鏈](https://img-cdn.gateio.im/webp-social/moments-69a80767fe-d3004947e4-dd1a6f-6d2ef1.webp) 可以看出,在2月23號當日,$OP 的價格一度上升到$3.01。其大機率是因為在晚上10.30左右Base 在OP 主網發布了合作NFT,隨即晚上11點左右價格開始飆升到最高值,隨即回落。
自從Binance 宣布opBNB 構思以來,且伴隨著Base Protocol, ZORA, Mantle, Debank 等高品質項目加入OP Stack 後,不可否認的是本身這些項目給OP 帶來的知名度和光環,會吸引更多項目方對OP Stack 產生興趣。
便給當專案方決定在OP Stack 上部署時,購買和持有$OP 代幣是非常合理的選擇,不僅是為了參與到生態,更是一種價值投資。
$OP 在未來在超鏈生態中一定會有用武之地,而持有$OP 可以賦予專案方未來更多的權利。除此之外,因為專案方與OP 本質上是利益共同體,當有越來越多的專案部署到OP Stack上,隨之$OP 代幣價值上漲,將直接惠及專案方。而OP Stack 為發展生態也會積極扶持/宣傳專案方,為專案方帶來正向曝光和成長。這種雙贏局面將鼓勵更多項目加入,形成正向循環。而在這方面,OP 似乎開了一個好頭。
三.總結
至此,CP VS Layer 2 Stacks 系列文章完結,接下來將對整個系列文章進行總結。
CP 與Layer 2 的超鏈網路之爭,本質上都是希望可以更好的完善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對於一個區塊鏈團隊而言,實現所有網路和共識程式碼,包括安全、密碼學等等非常的耗費精力,更不用說想要針對性的優化自己的業務邏輯。
如果此時出現了一套完全的開源的代碼框架,為你準備好了網絡,共識,通信等等要素,你只需要針對你的業務邏輯進行部署,那麼將極大的實現了網絡的術業有專攻,且支援的互通性也為整個生態繁榮打通了羅馬大道。
只不過,目前看來,CP 的技術相較於Layer 2 較為成熟,但L2 的生態社區較為繁榮。只不過如果L2 們要在本基礎上再發展超鍊網絡,應該著重思考如果解決本鏈的技術風險。
除此之外,還有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以太坊基金會對於L2 的定義非常模糊,以太坊官網上也說明,目前沒有官方認證的L2。我們可以預知以太坊的態度對於L2 的影響,如果站在L1 的角度,肯定是希望只將「執行」外包給L2,自己坐享「租金」。對L2 的定義肯定必須符合自己本身的利益。
如果有一天L2 們的超鏈網絡摒棄了ETH,用自己的代幣令建門戶,以太坊會做出什麼舉動呢?
但不論是CP 這類L0-L1 的多鏈生態也好,亦或是Layer 2 Stacks 帶來的L2-L3 的多鏈生態與也好,各自都有特有的優勢與適用場景。除了可能因為自身營運問題,而逐漸消亡,這些不同的多鏈解決方案更有可能的是都能存活下來,並透過不同的連結方式,最終實現不同的公鍊和多鏈生態全部都打通的全鏈生態體系。至於誰能在這樣的全鏈未來中捕捉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就看今後的各個項目如何經營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