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馬斯克的腦機介面獲人體試驗許可專家:肯定很貴
來源:虎嗅
三年前,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透過網路直播,向世界展示了三隻植入腦部設備的豬的即時神經元活動,掀起了一輪「腦機狂潮」。當時馬斯克樂觀地表示,腦機介面的人體試驗很快就要開始了。但試驗的批准之路比馬斯克預想的要複雜得多。
圖片來源:Neuralink 官網
本週,Neuralink終於獲得了人體試驗許可,將馬斯克的“人機共生”科幻夢想向前推進了一步。
負責醫藥監管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前官員、神經學研究者克里斯汀•韋爾(Cristin Welle)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項許可說明Neuralink提供了滿足FDA安全要求的資料。
那這次試驗之後,腦機介面設備就能馬上上市嗎?韋爾解釋說,“還需要更大規模的試驗,隨後是關鍵性試驗,然後再申請上市前許可(PMA)。”
**馬斯克的「人機共生」**夢邁出重要一步
當地時間9月19日,Neuralink在官網宣布,將為其腦機介面設備的首次人體臨床試驗招募參與者,用於評估其設備的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即癱瘓患者能否用意念控制外部設備。
據悉,這項名為PRIME(精確機器人植入腦機介面的英文縮寫)的試驗將使用手術機器人R1把植入物N1放入大腦控制運動意念的區域。 N1是一種超細柔性線,可以記錄大腦訊號並將其無線傳輸到解碼運動意圖的應用程式。
Neuralink表示,公司正在尋找因脊髓損傷或肌肉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導致四肢癱瘓、且傷後至少一年未見好轉的試驗參與者。 主要試驗將耗時約18個月,若包括長期跟進會診在內,整個臨床試驗將耗時約六年。
Neuralink這次臨床試驗距離首次申請已經過了四年,期間被FDA拒絕了兩次。 2022年初,FDA明確表示,Neuralink需要在進行人體試驗前解決數十個問題,其安全性疑慮包括鋰電池的安全性、植入物的導線是否會移動其他區域、安全移除問題等。 2023年5月,FDA終於給予Neuralink有限制條件的試驗許可。
「FDA並不披露對臨床試驗申請的評審訊息,」前FDA官員、現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神經科學副教授克里斯汀•韋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但既然FDA同意開始試驗,說明Neuralink提供了能夠滿足FDA安全要求的數據,而且提供了合適的臨床試驗設計。”
本試驗的初步目的是讓癱瘓人士僅用意念就能操作電腦遊標或鍵盤。根據馬斯克近年來在多個場合的表述,Neuralink在短期內的目標是恢復失明者的視力,並讓癱瘓人士恢復全身運動功能,而最終的目的是實現人腦與電腦協同工作的「人機共生”,用以抵抗他心目中可能會威脅人類的人工智慧。
正如馬斯克的移民火星夢一樣,腦機介面也有其科幻來源。根據9月剛出版的《伊隆馬斯克傳》,Neuralink的創意受到了伊恩班克斯的太空旅行小說《文明》系列的啟發,其中提到一種名為“神經蕾絲”,當它被植入人體後,可以將人的所有思想活動與電腦連結。馬斯克說:“我第一次讀到班克斯的作品時,突然覺得這個創意有可能成為我們面對人工智慧時的護盾。”
或需5到10年才能商業化
在磕磕絆絆之後,Neuralink在人體試驗的進度上已經落後於競爭對手。
美國另一家腦機接口公司Synchron在2021年就已獲得FDA的試驗批准,並於2022年7月宣佈在美國首次植入腦機接口,並發表了初步試驗結果。 2023年5月,瑞士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稿,稱其早在2021年7月就為一名癱瘓男子植入了腦部設備,使其靠助行器的幫助恢復了行走能力。
當然,Neuralink還是有自己的技術優勢。傳統的植入式腦機介面用的是一種叫做「猶他陣列」(Utah array)的硬質電極,而Neuralink則是柔性電極,可降低大腦的排異反應,其採集到的神經資訊品質也比較高。此外,Neuralink開發了做腦機介面手術的機器人,在植入和取出設備時都會盡可能減少創面。
要實現馬斯克的宏大願景,本次人體試驗只是前進的一小步。 「Neuralink在設備研發和商業化的道路上還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現在處在早期人體試驗階段,還需要更大規模的試驗,隨後是關鍵性試驗,然後再申請上市前許可(PMA) 」克里斯汀•韋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克里斯汀•韋爾對記者進一步解釋稱,在本次小規模人體試驗後,Neuralink將以試驗數據為基礎,申請更大規模的可行性試驗;由於腦部植入設備極有可能被歸類為最高危險等級(Class III)的器材,因此Neuralink在推向市場前還必須申請上市前許可,這意味著Neuralink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關鍵性試驗(pivotal trial),即證明其設備確實能治療某種特定症狀,且安全可靠。
這個過程需要耗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克里斯汀•韋爾先前對媒體表示,Neuralink至少還需要5-10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商業化。
另一方面,Neuralink也面臨多重技術和應用前景的挑戰。克里斯汀•韋爾對每經記者分析指出,Neuralink需要證明設備能夠在大腦裡長期放置而不是需要頻繁更換,能夠捕捉和解讀神經元信號,最重要的是要證明這項技術真的對病人有實質的幫助。
「即使Neuralink能夠滿足所有這些條件,這個設備肯定會很貴,而且需要對腦部開刀,所以願意接受植入的病人數量可能會比較少。」克里斯汀•韋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