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AI大風吹港股,哪些公司在排隊?
來源:四分儀,作者|劉弘、Connie
今年的港股讓人心情此起彼伏,相信市場大部分參與者都曾感覺到曙光來臨,卻又被一次次的打回現實。 **直到近一個月以來,政策層面釋放了一系列訊號,使A股和港股市場趨勢開始發生不同維度的變化,港股市場才逐漸看到了進一步信心修復的明確趨勢。 **
截止9月1日,港股今年以來有38家新股上市,合計募資達211億港幣,**相較於2022年同期下降比例達60%。 **僅有一家大型募集規模的公司(珍酒李渡募集53億港幣),5家募集規模在10億港幣以上,38家平均募資規模僅在5-6億港幣。
資金流動性不足,市場參與度疲軟,“ι版IPO”,“朋友圈IPO”成為港股上半年首發市場的標籤。 **然而即使市場處在這樣的困難週期,持續赴港遞交申請擬港股上市的企業數量卻有增無減。截止9月15日,已遞交上市申請,在港交所狀態為「處理中」的排隊公司數量超過111家,其中遞表次數超過3次以上的達到25家。 **
面對如此市場環境,為什麼這麼多企業仍堅持赴港上市?此篇,我們盤點港交所「處理中」排隊赴港上市的111家上市公司,**從兩地市場政策引導、擬上市企業行業屬性、規模等多方面角度,為大家梳理一個赴港上市企業的基本畫像,以及市場趨勢的變化訊號。 **
2023年新風向:兩地市場釋放政策訊號
2023年是港交所2018年上市製度改革以來的第五年,2018年制度大改革是推動港股資本市場的一個巨大里程碑。 **在過往這五年裡,我們見證了港股市場逐漸形成和A股差異化互補的特徵優勢,也經歷了近兩年來市場持續低迷的下行週期。 **
從去年底開始,中國證監會重新明確了香港市場的戰略定位,即港股是中國內地和國際市場的超級連接者角色,隨後互聯互通、人民幣雙櫃檯交易等一系列新政接連落地推出。 **今年港股重磅推出第18C章,這是繼18A生物製藥後,再次定位新產業賽道,吸引人工智慧、科技創新等企業赴港上市。 **
政策層面的訊號是積極明確的,**然而,市場信心、流動性的真正恢復,還是需要基於內外經濟環境和市場因素的整體改善,「被動選擇」才能逐漸轉變為主動選擇。 **在此之前,赴港上市的企業可能更多的情況下是迎難而上,好比冬天穿濕棉襖,穿著冷,不穿更冷。
111家「處理中」的企業排隊IPO
港股渡劫寒冬季
**-44%的企業上一期年報虧損。 **網路科技、生技類股是港股上市的主要產業賽道,前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技術研發、藥物研發的週期,未獲利是業界普遍的現況;
**-50%的企業遞表次數至少在兩次以上。 **今年3月31日開始正式實施“境外備案新規”,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後,同步在證監會進行境外上市備案工作,截至9月7日,中國證監會已收到超過138家企業的備案申請,其中97家內地企業擬赴港上市。若備案時間超過預期,遞表時間超過6個月則需重新提交申請。境外上市時間存在不確定性,若計劃赴港上市,需考慮時間週期,儘早開啟。
**-首家18C,首家DE-SPAC。 **2022年港股正式推出SPAC上市製度,隨後Aquila由招銀國際聯合發起,成為港股首家SPAC上市公司;今年8月31日Aquila公告,與找鋼網訂立業務合作,如果交易順利,找鋼該網將成為港股首家透過De-SPAC上市的公司。找鋼網估值達100億港元,此次上市擬募資規模約16億港幣。
**黑芝麻智能,成為今年首家第18C章遞交上市申請的自動駕駛晶片公司,**背後的機構投資者包括:小米、上汽、蔚來資本、聯想創投、博原資本、招商局創投、SK中國、北極光創投、芯動能投資、東風資產等。
-111家在排企業中,從上一期年報收入規模分佈來看,中小型收入規模的企業居多;年收入規模在500億人民幣以上的僅兩家:順豐控股(2677億)和極兔速遞(506億):
**2023「排隊」IPO企業的產業分佈如何? **
TMT、生物製藥、新消費為主要產業佔比
網路科技、消費零售/連鎖的新經濟概念,以及生物製藥板塊是在2018年上市製度改革後逐漸建立起來的權重板塊,**同股不同權的放開,吸引了阿里巴巴、京東和網易等一群巨頭的中概股回歸潮,科技網路上市公司:阿里、騰訊、美團、京東、網易的總市值佔據港股前20大市值的核心比重。 **
今年3月30日,第18C章-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製度正式生效,鼓勵人工智慧、科技創新企業赴港上市。 **隨後,從5月開始,陸續不斷地已有13家實質具備人工智慧業務的企業,遞交申請擬港股上市,其中2家已通過聆訊。 **
回顧一下,2018年港交所推出的18A章生物製藥板塊上市製度,允許未獲利的生物製藥企業赴港上市,在5年的時間裡為港股吸引了近60家生物製藥企業。這兩年港股市場面臨整體的低迷態勢,18A版塊的上市公司估值下滑嚴重,所以**對於這次18C的推出,市場的態度也是褒貶不一。 **
事實上,港交所2018年的製度改革,其最核心的效果之一就是使港股形成了鮮明的上市差異化選擇優勢,和A股市場呈現極強的互補性。而由於人工智慧的商業化尚在摸索時期,需要不斷的大量資金投入,技術迭代進程緊迫,**此次推出的18C,允許未商業化的科技企業上市,從制度上給予了企業更多的選擇空間。相較之下,A股市場以科技強國、卡脖子技術作為核心推動產業板塊,18C的推出,再次為港股市場提供了一個互補的上市地選擇優勢。 **
2家「AI生物製藥」企業擬港股上市
英矽智能和腦動極光,是AI技術運用在醫藥/生技業的兩家申請港股上市的企業。其中,腦動極光是一家結合「腦科學+AI」的技術,為認知障礙患者提供動態評估和介入服務的公司。
英矽智能是利用端到端人工智慧進行標靶發現、小分子化學和臨床研發的AI生物科技公司,前後分別獲得多輪次的策略投資,背後的機構投資人包括藥明康德、紅杉、華平投資、創新工場、啟明創投等,累計融資達4億美元。目前仍在虧損階段,2022年營收規模約2.1億元。
人工智慧時代,無疑開啟了迭代傳統產業的技術變革趨勢。從英矽智慧和腦動極光將AI技術運用在健康醫療產業的案例,可以看到未來AI技術運用在更多產業的可能性。
**18C章究竟惠及了哪一類科技企業? **
**今年5-6月,港交所在內地舉行多場未來科技高峰會,重點介紹、推廣18C特專科技上市新規。筆者參加了北京專場,在現場收到比較重要的一個訊息,就是多次提到的人工智慧概念。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快速地運用到了核心產業板塊,**例如今年18C首家黑芝麻智能,就是人工智慧技術在自動駕駛產業的代表公司。隨後「AI製藥」的英矽智能也遞交了上市申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AI運用在傳統產業迭代的創新公司陸續出現。
18C針對五大特專科技產業的公司新一代資訊科技、先進硬體、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考慮上市的智造企業可以怎麼做? **
我們希望從實際市場數據的分析,更客觀地觀察市場的變化趨勢。上半年整體市場經歷下行的周期,內外經濟環境正在逐步修復的過程中,**企業應該盡快抓住市場政策、機遇的窗口期,提前佈局和資本市場對接的計劃。 **從目前正在排隊申請上市的111家企業的數據中,我們再次總結出以下幾個核心趨勢:
-以18C為主導的科技創新企業上市的趨勢將會增加,後續將會有更多符合18C定位的企業陸續佈局港股上市計畫;
-人工智慧成為港股市場的一個全新細分板塊,以AI技術為核心帶動的其他產業機會會逐步顯現,包括製造業、消費性零售以及金融資訊產業等;
-伴隨A股暫時性放緩IPO的情況,港股階段性會成為本計劃A股上市企業的替代性選擇;
-TMT、消費零售、生物製藥,仍然會是港股市場核心的行業板塊;這幾個板塊基本上都是VC/PE密集佈局的賽道,面臨退出的緊迫壓力,為解決痛點而急迫赴港上市的不在少數;
-境外備案新規的出台,會增加上市流程,提早佈局、預留不確定時間的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不得不說,18C章的門檻條件還是非常高的,短期內能夠符合要求的企業並不多。 **但是,18C章的推出,從實際效果來看,至少帶動了AI技術板塊在港股的落地。 **目前111家排隊聆訊的企業,行業分佈、規模及所屬板塊情況一目了然,港股市場鼓勵和適合什麼類型的企業,我們希望有心的企業家能夠管中窺豹,規劃和把握自己未來在香港資本市場IPO或併購重組的機會。
市場可以低迷,但思考和意識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