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AI醫療,已經躍過了「錦上添花」的階段
作者:舉大名耳
**來源:**AI新智能
醫療已成為被AI改造最熱門的產業之一。
當下的AI正以驚人的速度和力量,滲透到醫療產業的各個領域和環節,而最近,紅杉資本發布的一篇名為《Generative AI in Healthcare》(醫療領域的生成式AI),也對AI在醫療產業的應用和發展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並認為其在未來擁有「巨大潛力」。
AI醫療現狀
在《Generative AI in Healthcare》這篇報告中,紅杉提到了目前AI在醫療領域的一些重要應用,這其中就包括瞭如病患互動、文件記錄、臨床決策等。
在紅杉資本看來,現在的醫療AI,已經躍過了「錦上添花」的階段,開始對醫療行業的核心環節進行賦能,而這樣的賦能,則大大提高了醫療領域的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和人力。
具體來說,醫療產業的核心環節,包括了病患互動、文件記錄、臨床決策、預授權、編碼和收入週期管理等六大環節。
醫療運作的核心環節,往往涉及多種類型的數據,如語音、文字、圖像、視訊、訊號等,這些數據往往是非結構化的,即沒有固定的格式或標準。
其中包含了豐富的醫療知識和價值,但卻難以被人類或傳統的軟體系統有效地整合或運用。
在傳統的醫療產業中,這些資料的處理、整合,都是成本龐大,但難以省略的環節。
而同樣的,在與病患互動的過程中,醫療產業總是需要大量的文書工作者來整理各類醫療文件。
根據紅杉資本的統計,目前美國大約有100萬醫療行業的文書人員,每個文書人員每年的平均支出為40-50K美元,這意味著醫療行業每年要在這類崗位上花費至少4億美元的成本。
例如,在文件記錄中,產生AI可以用來將醫生和病人的對話,自動轉化為電子病歷和編碼;在臨床決策中,產生AI可以用來將多種資料來源和格式,如醫療影像、病歷報告等轉化為統一的醫學知識和數據。
而這樣的優勢,正是紅杉認為AI能夠直擊醫療營運的核心環節的原因。
AI賦能醫療
除了處理非結構性資料的優勢外,現階段的AI,還在更多方面對醫療領域進行了賦能,這其中就包括了AI 輔助診斷、AI 醫學影像分析、AI 精準醫療、藥物研發、醫療機器人、等多個細分賽道。
AI醫學影像分析,則是利用機器學習、電腦視覺等技術,對醫學影像資料進行自動化分析與診斷,並根據大量的定量特徵,如形態、紋理、灰階、強度等,與基因、臨床等其他數據進行關聯分析,發現疾病的生物標記和預後因素。
在藥物研發方面,AI 可以透過對藥物標靶、藥物結構、藥物作用機制等數據進行建模和模擬,加速藥物的發現與開發過程。例如,BenevolentAI的AI 平台可以從海量文獻中挖掘新的藥物候選物,Atomwise的AI 平台可以透過虛擬篩選減少實驗成本和時間。
例如,專注疾病基因搜尋的GoogleDeepMind團隊,就透過人工智慧系統,解析出了人體中幾乎所有蛋白質的結構。
這樣一來,AJ就可以判斷DNA中的字母是否會產生正確的結構。如果不是,它將被列為潛在的致病因素。
Paige原本利用自有50萬份癌症醫學病理學切片的10億張圖片,創建全球第一個大型基礎模型。在和微軟合作下,雙方將開發全球規模最大的癌症圖片AI模型,參數高達十億。
同時,國內在AI醫療的應用情境較為集中,主要集中在輔助側與資料側,如CDSS(臨床決策支援系統)、智慧病案和醫學資料智慧平台等。
其中湧現的代表性企業,就有利用AI技術進行影像診斷聯影智這樣的AI企業。
其主要技術,是透過深度學習及卷積神經網路模型,模仿人類認知過程,讓AI模型自動挖掘醫學影像中的規律。
趨勢和機遇
目前來看,雖然由於產業生態、技術基礎、運算資源等原因,國內AI醫療與國外相比仍有差距,但從市場成長率與規模來看,國內在AI醫療的發展上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和成長潛力,面臨較高的醫療需求。
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21年中國AI醫療產業市場規模約95億元,預計2025年達到385億元。
在可預見的未來,國內AI醫療將在AI藥物研發、AI+病理、AI醫療影像、AI醫療器材等主要領域持續發力。
而從市場需求及規模來看,AI醫療影像及AI藥物研發將成為主要的成長突破。
具體來說,AI 醫療影像應用相對成熟,產品上市數量較多。根據Global Market Insights 數據,全球AI 醫療影像市場規模佔醫療AI 市場的25%,僅次於AI 製藥為第二大細分市場。
對國內醫療產業來說,目前我國醫療影像數據的年增率高達30%,但是影像科的醫師年增率卻只有4%。
根36氪分析,預計2020-2025年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39.4%,2025年將突破300億元。其中,AI醫學影像市場佔比最高,達50.6%。
而在AI藥物研發方面,AI可以有效解決新藥研發的高成本、低效率和高風險的問題。
2020年我國新藥研發產業的市場規模為1.2兆元,但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僅11.3%,即使進入III期臨床成功率也只有53.4%,臨床階段整體費用佔比高達70%。
而透過人工智慧的認知能力,加速標靶發現、化合物篩選、藥物設計等環節,可以有效提升新藥的成功率與品質。
2021年,我國AI藥企英矽智能與浙江大學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AI平台,對抗癌藥物PD-1抗體進行了優化設計,並獲得了美國FDA的臨床試驗許可。
這樣的成就,顯示了AI技術在新藥研發方面的潛力,也預示了其規模化成長的可能性。
根據DPI發布的醫療產業報告,AI藥物研發的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0年的40億美元成長到2027年的203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到26.5%。
在當下如火如荼的AI浪潮中,大模型所帶來的賦能,只是AI醫療領域的冰山一角,隨著AI革命的持續進行,早已起勢的AI醫療,必定會帶來更多機會與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