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300天,6500億的OpenAI 渴望獨步全球

來源:鈦媒體

作者:林志佳

圖片來源:由無界AI生成

**鈦媒體App獲悉,北京時間9月28日凌晨,**OpenAI宣布,即日起,ChatGPT Plus付費版和企業版用戶可實現「聯網」功能,即透過GPT-4下微軟必應搜尋插件完成網路搜索,為用戶提供最新資訊並提供來源鏈接,而不再局限於2021年9月之前的數據。

事實上,OpenAI 於今年3月測試了連網功能,但後來因用戶回饋此外掛程式繞過付費牆內容而遭到平台反對,隨即關閉了該功能。

如今,ChatGPT「回歸」網頁瀏覽。根據鈦媒體App編輯測試,今晨升級的「連網」功能回饋良好,可直接搜尋中文網頁內容。 OpenAI則表示,「連網」功能很快就會擴展到所有ChatGPT用戶。

「我們回來了。」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說。

隨著ChatGPT問世後席捲全球,並帶來了新一輪AI 大模型浪潮。發布近一年後,創造該軟體的奧特曼正推動OpenAI公司朝商業化方向發展。

**有消息稱,OpenAI正與投資者討論出售股份事宜,該公司尋求以9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78.19億元)左右的估值出售股票,意味著不到一年OpenAI估值就翻了三倍。另根據The information報道,OpenAI 計畫與蘋果設計師Jony Ive一同打造一款全新AI 硬體設備。 **

900億美元估值的OpenAI,規模僅次於字節跳動、馬斯克的SpaceX兩家獨角獸公司,大概相當於美國鹽湖城、奧地利的音樂之都維也納2021年的GDP量級(國內生產總價值),而這項估值凸顯出OpenAI已經開始重塑全球科技格局。

奧特曼本週對外表示,**ChatGPT的進化歷程將像蘋果的iPhone 手機一樣。 **雖然第一支iPhone發表時令人驚艷,但你從現在iPhone 15來看,第一支iPhone 的功能不夠,大家應該對生成式AI 技術抱有期待,尤其AI 帶來的新變革可以做落實更多天馬行空的想法。

狂飆300多天,ChatGPT加速演化

去年11月30日,AI 聊天機器人平台ChatGPT橫空出世,發表短短7天用戶超百萬,兩個月時間月活用戶達1億人,成為有史以來成長最快的消費應用。同時,該軟體也引發了新一輪全球AI 大模型熱潮。

目前,ChatGPT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15億,佔全世界人口總數的20%。

**過去302天,OpenAI團隊沒閒著,一面融資擴張,加大招募力度,員工人數成長370%至1646人,另一面,團隊持續更新優化ChatGPT產品,盡可能解決安全、幻覺等關鍵性問題。 **

今年1月,OpenAI宣布與微軟深度合作,並完成了百億規模的融資,消息指出OpenAI 投後估值達290億美元。

2月初,OpenAI發布了定價每月20美元ChatGPT Plus付費版,實現高峰時段免排隊、快速響應以及優先獲得新功能和改進等。

3月,OpenAI发布GPT-4大模型,不仅实现多模态,而且支持图像、文本输入输出,拥有强大的识图能力,文字数量全面提升,并支持多国语言,回答准确性显著提高,比ChatGPT更聪明。随后,微软宣布在Office套件、必应搜索等产品中接入GPT-4技术。随后,OpenAI宣布增加新功能,支持插件和必应搜索,实现“联网”功能。

5月,微軟宣布開放基於GPT-4技術的新Bing搜尋引擎,用戶只需登入微軟帳戶即可在行動裝置、Edge瀏覽器、搜尋引擎首頁使用Bing聊天。

8月,OpenAI 公司宣布完成收購了一家數位產品新創公司Global Illumination,並將整個團隊納入麾下,新成員們參與包括ChatGPT在內的核心產品開發。而這是OpenAI公司成立八年來的首次公開收購。

9月21日,OpenAI發布最新AI 繪畫模型DALL·E 3,全面整合ChatGPT,並大幅提升了AI效果,預計下個月起可以透過ChatGPT對話框直接得到影像回饋。

9月27日,The information報導,iPhone 設計師Jony Ive 和OpenAI 執行長Sam Altman 一直在討論打造一款新的AI 硬體設備。報告認為,這款消費級硬體設備可以讓OpenAI 未來在AI 消費端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

**不僅是產品更新,OpenAI還快速推進商業化。 **

根據《華爾街日報》本週報道,OpenAI告訴投資者,預計今年收入將達到10億美元,到2024年將再增加數十億美元,收入來源主要是ChatGPT個人付費版和大模型API 授權銷售額收入。

消息指,OpenAI正在與投資者商討出售股份事宜,該交易將允許員工出售現有股票,而不是公司發行新股以籌集額外資金。如今,OpenAI估值將在800億至900億美元之間,約為今年稍早的三倍。

**此外,**早前多個消息稱,OpenAI這家AI“巨獸”,已經引起日本軟銀集團CEO孫正義(Masayoshi Son)等投資巨頭的濃厚興趣,預計軟銀將投資或購買OpenAI 公司的一部分股份。孫正義已表示,希望軟銀能趕上過去一年席捲矽谷的生成式AI 熱潮。

OpenAI目前的股權結構為,微軟持有49%的股份,財務投資機構包括老虎環球基金、Sequoia、位於加州的Andreessen Horowitz、位於紐約的Thrive和K2 Global、Founders Fund等。

本週一場「AI大師論壇:人工智能如何塑造人類未來」論壇上,電腦科學家、Coursera聯合創始人吳恩達表示,「ChatGPT的發布的確是一個魔幻時刻」。他認為,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將為產業帶來很大的變化,“我對生成式AI 感到非常興奮,只是還需要一些時間發展。”

奧特曼則說,AI 帶來的新技術及更多創意,讓我們可以做更多事,協助落實天馬行空的想法,儘管外界把ChatGPT當成工具,但生成式AI 技術將會一年比一年好,若是從未來看現在,將會發現目前AI技術其實相當落後。

奧特曼透露,他現在環遊世界各國六大洲不同城市,看到大家對AI 都有很高的期待,認為明天會更好,尤其大家認為ChatGPT很酷,就像第一支iPhone發表時也令人驚艷,但是你從現在來看iPhone,就知道第一支iPhone的功能不夠。

對於AI 監管方面,奧特曼強調,他只有擔心法規不足、監管不足,因為法規的監管是有好處的,就像我經常搭飛機並相信飛機很安全,因為飛機就是遵循法規。

半年融資超141億美元,OpenAI帶動產業投資

隨著ChatGPT火爆,這項技術帶動了AI 大模型創業潮和AIGC(生成式AI)產業持續升溫。而背後算力支撐的AI 晶片龍頭英偉達(NVIDIA)總市值早已突破兆大關,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半導體企業。

不僅如此,演算法、數據細分產業也迎來機遇,AI 投融資市場逐漸復甦。 CB Insights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AIGC領域融資交易達86筆,股權融資超過141億美元,比2022 年全年增長了5 倍以上,而且已有18 家公司躋身獨角獸行列。

其中,OpenAI 完成100億元融資,Inflection完成12億元B輪融資,Google和亞馬遜押注的Anthropic完成40多億美元融資,Cohere完成2.7億元C輪融資。

在CB Insights統計的360多家生成式AI 技術公司中,其中27%尚未籌集任何外部股權融資。同時,自去年第三季以來,基礎模型、API和向量資料庫技術等AIGC 基礎設施類別,已獲得超過70% 的資金,佔所有生成式AI 交易的10%;而有四分之一的資金流向了跨產業的生成式AI 應用,包括文字寫作生成等領域。

**相對於矽谷AI 熱潮,國內市場澤處於“百模大戰”,對標ChatGPT並發力追趕,投融資規模也出現回調。 **

上半年,BAT三巨頭(百度、阿里、騰訊)齊出手,騰訊投資深言科技、MiniMax、燧原;百度投資西湖心辰、生數科技;阿里旗下的螞蟻集團則投資了生數科技。另外,美團則投資智譜AI 和光年之外。

**9月28日,**AI 公司第四範式(6682.HK)在港交所上市,開盤價為63.1港元,較發行價上漲13.49%,總市值已超過270億港元。同一天,AIGC算力公司燧原科技宣布完成20億元D輪融資,超過15家投資方,騰訊、美團持續重押。

燧原創始人兼COO張亞林認為,AIGC大模型的爆發改變了AI生態,產業的發展趨勢開始向基於大模型的垂直產業賽道聚合。

头豹研究院AI行业首席分析师 袁栩聪表示,中国在 AI 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进展,包括算法、算力、应用和数据等多个方面,尤其 AI 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互联网、金融、医疗、制造和教育等。这些算法在推荐系统、广告优化、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中国正积极推动AI工程化,将AI技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将理论算法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竞争优势。

袁卡聰認為,AI 有潛力成為接下來十年最具活力的投資領域之一,尤其在多個國家已經看到其戰略價值。但他也強調,由於技術未成熟、倫理難題、資料隱私和激烈競爭等因素,投資AI 面臨風險,投資人應審慎評估。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