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尋找平衡:Web3中的去中心化探討
當談論Web3時,「去中心化」是一個頻繁被提及的關鍵特徵。 然而,我們必須以審慎理性的態度來看待這一特徵的複雜性,而不是盲目追求。 去中心化存在一個動態平衡,其最佳程度因專案發展階段而異。
Web3專案很難在一開始就實現完全去中心化,通常會經歷一個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演進的過程,但最終實現完全去中心化可能仍然是一個理想而不是現實。 事實上,每個專案在其生命週期中都會保留一些中心化元素,因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元素可能具有實際的價值。
**這種複雜性不僅要求項目團隊深思熟慮,還需要一定的法律監管和社區參與監督,以確保專案的長期可持續性和成功。 **
** **今天的話題,Decentralization(去中心化)。 我們正處於 Forta 基金會的去中心化進程中,這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時候去中心化將成為一項優勢,又在何時成為一種阻礙。
在 Web3 中,最常見的兩種去中心化形式分別是去中心化基礎設施(即數百個節點,每個都由不同實體運營)和去中心化治理(即沒有中央決策權)。 今天,我們將聚焦討論後者。
找到合適的平衡對於長期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現在,讓我們深入探討這個話題...
去中心化光譜
在 Web3 領域,去中心化通常意味著沒有一個單一的權威機構來獨斷地掌控一切,典型的例子就是由高管團隊領導的公司。 那麼,缺少這種中央實體是否意味著去中心化呢? 事實並非如此。 實際上,**去中心化並非二元概念,它存在於一個光譜上。 **
一端是集中決策的表現形式,以CEO甚至獨裁者為代表。 在另一端,是以合作或民主為特徵的去中心化決策。 前一句中的用詞是特意選擇的,因為企業和國家是最容易理解的例子,用以剖析去中心化治理的複雜性。
大多數成熟的 Web3 專案都位於這個光譜的中間。 在這裡,沒有明確的CEO或高管團隊來主導決策; 相反,它們依靠了一小群獨立的合作夥伴和受助者。
要記住的是,**一開始沒有專案是完全去中心化的。 **否則,就難以推動事情的進行! 必須有某人或某些人起到推動作用。 MakerDAO 可能是迄今為止最接近從一開始就實現去中心化的專案,但在早期階段也面臨了很多問題。
然而,對許多人來說,去中心化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而將專案從起初的集中控制向去中心化方向發展有一條相對成熟的路徑。
要確定一個專案的去中心化程度,有很多因素和功能可以考量。 以下是一些不完全的例子:
1.哪些決策需要通過代幣持有人的投票來決定?
2.有哪些人可以參與決策?
3.代幣的歸屬情況是怎樣的?
4.創始團隊在做決策方面有什麼影響?
5.有哪些人有權力來改變、暫停或關閉這個協定?
6.是否有一個有特殊許可權的多方簽名?
7.多方簽名中有哪些人?
8.如果出現安全問題,誰負責解決?
9.國庫是如何管理的?
如今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治理的轉變通常需要引入治理代幣,使事情變得更複雜。 大多數項目沒有一個明確的退出計劃,它們只是發行了一種代幣,這樣他們可以說:“瞧,我們已經去中心化了! “希望能夠避免監管機構的審查,因此過早地進行了這種變化。
然而,這個過渡並非沒有權衡,專案在決定何時、是否以及如何進行過渡時,應該非常慎重,並制定明智的策略。
**權衡利弊 **
在去中心化的光譜兩端都需要權衡利弊。 中心化運作容易受到監管、腐敗和單點故障的影響。 而去中心化運作則可能會犧牲一些效率和速度。
作為一般準則,由傳統公司運營的專案通常會比採用去中心化治理結構的專案更高效和靈活,因為決策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這些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最有能力做出這些決策。
真正的去中心化治理帶來了一個冷酷的現實,那就是決策減少了,而且每個決策都需要更長時間來完成。 在 DeFi 領域,我們一遍又一遍地看到這種情況。
儘管找不到確鑿的數據來證明這一點,但我個人的感覺是,在Web3中,大部分創新都發生在一個專案實現去中心化治理之前。 之後,社區似乎採取了一種“讓我們不要搞砸這個”的態度。
每個項目的目標應該是找到在這個光譜上的最佳位置,同時要認識到,隨著項目的發展,最佳位置可能會發生變化。
舉個例子,一個全新的 DeFi 協定在剛開始時會受益於更加集中的控制,因為初期需要做出的決策的頻率和重要性要高得多。 你希望保持靈活性、敏捷性,並對願景保持控制。
然後,再往前走幾年,曾經嶄新的 DeFi 協定現在已經成為支援全新應用生態系統的基礎協定。 在這個階段,協定更有可能從去中心化治理中受益,因為此時可預測性和可靠性變得至關重要。 如果不斷進行變更,就很難在其上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
乙太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它之所以蓬勃發展,恰恰因為它很少進行重大改變。
正如我在寫作的時候意識到的,這與Web3技術堆疊非常契合。 隨著你沿著堆疊向上移動,各個層次對去中心化的依賴逐漸減弱。
**能否將一些事項實現集中化? **
**在技術堆棧中的位置越高,你受益於去中心化的程度就越少。 **
這意味著使用者介面、數據聚合器和錢包應用程式最好由公司而不是社區來管理。 坦率地說,用戶應該希望如此。
我需要一個出色的使用者介面和用戶體驗,及時的技術支援,最重要的是,在出現問題時要有問責制(因為這與激勵一樣能夠推動行為)。
最近遇到了一些專案,從一開始就表示「我們採取集中化的方式來構建我們的產品」,這讓我感到耳目一新。 對我來說,這表明他們對自己在光譜上的最佳位置有一定的自我認知。 這也告訴我,他們致力於找到一個真正的商業模式,而不依賴代幣。
總的來說,集中化和去中心化專案可以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