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大模型與AIGC掙錢不易,沃爾瑪用它當導購
文章來源:億歐網
文 | 番攤123
全球最大連鎖超市沃爾瑪(Walmart)在官網宣佈,將在電商平臺試運行三款全新的AIGC應用,幫助廣大使用者改善購物體驗提升效率。 沃爾瑪通過自身海量數據與第三方LLM的微調,打造了這三款新應用。
根據沃爾瑪官網的描述,以及目前已有的資訊推斷,這是一種類ChatGPT的產品,可根據文本提示自動生成購物建議、搜索建議和評論摘要等。 例如“想給1歲嬰兒買紙尿褲和奶粉,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之前曾有調查數據顯示,美國家庭在購物規劃、挑選方面,每周花費的平均時間在6個小時左右,而且這一過程極為繁瑣且乏味,正是AI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沃爾瑪希望通過AIGC簡化這一過程。
無獨有偶的,另一家電商巨頭亞馬遜也在近期試驗同類型的功能,**這表明ChatGPT這種AIGC產品在電商領域擁有廣闊的場景化落地空間,並且已經獲得了業內領頭羊的認可。 **
01 沃爾瑪與高新科技
1962年,山姆·沃爾頓在美國阿肯色州羅傑斯城開設首家沃爾瑪百貨商店。 1969年沃爾瑪百貨有限公司正式註冊成立,隨後逐漸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和世界上最大的企業。
目前沃爾瑪在全球擁有超過200萬名員工,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內開設有上萬家門店,連續十幾年位列《財富》“世界500強”名單的榜首。 沃爾瑪在技術創新方面也非常活躍,尤其在電子商務、大數據和AI等方面,它的在線購物平臺(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之一。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沃爾瑪與高新技術的關係似乎並不大。 **然而能霸榜“世界500強”長達十幾年的企業,又怎麼可能僅靠傳統的零售商超呢? **此次與AIGC的結合並非沃爾瑪首次擁抱前沿技術,去年時就曾提出數位導購與虛擬購物的結合,足不出戶即可實現與真實購物相差無幾的體驗。 更早前還曾利用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送貨,為數百家門店添加自動微配送功能。
**沃爾瑪之前曾經多次透露,他們正在探索一些可能是未來幾年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同時對外部的先進技術也保持積極態度。 **比如語言助手與區塊鏈技術,以及VR和AR等,目前已經運用到傢俱和戶外商品領域,以及服裝虛擬試穿功能。
“你可以取一件傢俱,然後類比放在你的客廳里。 比如你想買一個帳篷,可你並不需要真得把它買下來然後搬回家才發現它並不適合你。 **我們主要會從以下方面來審視技術,它是否減少了顧客摩擦? 是否讓他們購物更輕鬆了? 在後端是否讓我們更好更快地獲得洞察,並能夠更有效地對數據進行推理? **”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最終能夠讓購物體驗變得更加輕鬆愉快。
雖然AIGC是近一年的時代浪潮,但這次用它當導購對沃爾瑪而言並非意外之舉。 **沃爾瑪之前多年已經在使用機器學習和AI來幫助節省資金、大規模地創造個性化體驗、同時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例如“預測籃子”功能,它利用機器學習和AI來了解購物者的歷史、偏好以及通常會購買哪些東西,節省成本的同時還能更好的創造附加體驗。 此外沃爾瑪還在打造全渠道分類規劃的能力,確定哪些商店需要具體的哪些商品,以及如何分階段地引入這些商品。
機器學習和AI讓沃爾瑪能夠將所有這些資訊聚合在一起,綜合這些資訊並從中洞察本質,從而實現更動態化的管理。
02 大模型與AIGC的難處
**上週一則消息引起了不小的關注,搞大模型與AIGC巨虧,微軟都還沒掙到錢,搞文生圖的SD略微好點,但也不樂觀。 **全球科技圈在近一年來,在大模型與AIGC上的投入都是個頂個的走高,在技術變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是在盈利方面則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各家基本都是在賠本賺吆喝。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兩方面:成本與創造價值。 **
**這兩方面裡的成本應該是更顯而易見的,比如運行所需的硬體、維護等各種技術成本。 **舉個例子,微軟使用者量高達150萬的AI程式設計工具GitHub Copilot,平均每個月在每個使用者身上都要倒貼20美元,最高的有80美元。 換言之,微軟自做出Copilot以來,光是一個月在它上面虧損就高達3000萬美元,要知道Copilot也是不能白嫖的,會員每月還得交10美元“使用費”。 微軟的產品畢竟還是有會員收費制度的,沒有收費的大模型與AIGC企業和產品,那“倒貼錢”應該還得再上一個量級。 此外還有個很知名的是OpenAI,之前有資訊爆料稱,光是運行ChatGPT每日投入的成本就可能高達70萬美元。
但如此高昂的成本,似乎沒有給AI和使用AI的公司帶來想像中的“吸金力”。 **一方面,AIGC與大模型給公司其他產品帶來的“遞增效應”沒有想像中那麼猛烈。 **微軟一直在強調“OpenAI使用了微軟智慧雲服務”,但目前來看,這一舉措帶來的宣傳效應並不明顯。 **另一方面,大模型和AIGC自身的落地場景、應用價值也仍待挖掘。 **
前不久紅杉資本的一篇文章Generative AI's Act Two(生成式AI的第二幕)中就提到,無論是首月使用者留存率,還是目前使用者的日常使用方式,相比其他的產品,目前各家的大模型與AIGC的使用方式都不容樂觀。 相比普通產品最高85%的留存和日/月活率,用戶體驗過AIGC產品後還願意繼續用、或是每天打開的比率都不算高,只有56%和41%。 而《自然》期刊(Nature)在一項包含1600名科學家的調查中也發現,那些在研究中使用AI的科學家中,認為AI工具現在已是「必需品」的人只有區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