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大模型無法替代碼農! 普林斯頓芝大驚人發現:GPT-4解決GitHub程式設計問題成功率為0
文章來源:新智元
Stack Overflow,已經被ChatGPT創飛了!
因為碼農大量湧向ChatGPT、Github Copilot,Stack Overflow今天不得已宣布裁員100多人,幾乎占員工人數的1/3。
不過最近,普林斯頓和芝大的一項研究發現,LLM想要替代碼農,其實沒那麼容易。
在2294個GitHub真實問題面前,GPT-4解決隨機GitHub問題的通過率,竟然是0%!
而即使是最佳模型Claude 2,也只能解決其中的1.96%而已。
要麼適應,要麼滅亡
作為全世界每個開發者最愛的代碼輔助網站,Stack Overflow在此前的形勢還一片大好,在去年掀起了一場招聘狂潮,整個公司的員工人數都翻了一番,達到了540人。
然而,自從去年11月OpenAI發佈了ChatGPT后,一切都變了。
雖說LLM提供的答案也並不是100%可靠,但代碼具有獨特的能力,只需在IDE集成開發環境中進行測試,即可立即驗證代碼了,這一切都使寫代碼成為了ChatGPT的理想用例。
因此,Stack Overflow的流量大大減少,ChatGPT、GPT-4驅動的Github Copilot等AI程式設計工具,都成為了碼農的新去處。
今天,CEO Prashanth Chandrasekar宣佈,Stack Overflow裁員一百多人,占員工總數的28%。
**過河拆橋? **
ChatGPT給Stack Overflow造成衝擊這件事,最大諷刺之處在於,大語言模型的強大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來自像Stack Overflow這樣的抓取網站。
大語言模型吸空了這些數據,卻不回饋任何東西,如果所有數據源都被迫趕出了這一業務,那時會發生什麼?
現在,不少科技公司面前已經存在著迫在眉睫的問題:如果程式師減少,人造數據就會減少。
如果沒有最新的數據,怎麼訓練新的AI模型呢?
想用我們的數據? 拿錢來
Stack Overflow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它選擇了兩種方式自救——
一是開發自己的AI編碼工具OverflowAI,二是直接和OpenAI這樣的科技公司尋求合作,因為這些公司會使用Stack Overflow的數據構建AI模型。
CEO表示,Stack Overflow已經表明瞭立場:誰想用我們的數據來訓練LLM,誰就來付費。
CEO認為,像Stack Overflow這樣的網站對於大語言模型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了進步,它們需要在新知識上進行訓練。
LLM想取代碼農,還早著呢
所以,大語言模型真能取代碼農嗎?
普林斯頓和芝大團隊發現,沒那麼容易!
結果發現,像GPT-4、Claude 2這樣領先的大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不過5%。
再具體點,GPT-4可以解決隨機GitHub問題的通過率竟是0%,而最佳模型Claude 2,也只能解決其中的1.96%。
此外,不同的模型,在解決12個流行的Python庫問題的性能,也有所差異。
但要看清,AI真正的實力,不要被刷榜評分而陷入擔憂。
SWE-bench:專為編碼模型設計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發現,當前許多評測大模型編碼能力的基準已經趨於飽和,無法評測出大模型真正的實力。
比如,Human中,挑戰問題太過簡單,LLM只需要幾行代碼就能解決獨立的問題。
然而,現實中軟體工程並非如此簡單。
受此啟發,普林斯頓、芝大研究人員介紹了SWE-bench。
SWE-bench通過連接GitHub問題和解決相關測試的合併請求解決方案,從真實Python代碼庫中獲取任務實例。
如圖所示,模型的任務(通常是錯誤報告或功能請求)是解決提交到GitHub倉庫的問題。
每項任務都需要生成一個補丁,並描述要應用到現有代碼庫中的更改。
然後使用倉庫的測試框架SWE-bench,評估修改後的代碼庫。
首先從GitHub上12個流行的開源Python代碼庫中收集拉取請求(PR),總共產生了約90,000個PR。
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流行的倉庫上,因為這些倉庫往往維護得更好,有明確的貢獻者指南,並且有更好的測試覆蓋率。 每個PR都有一個相關的代碼庫,即PR合併前的倉庫狀態。
**第二階段:基於屬性的篩選。 **
創建候選任務的方法是,選擇符合以下條件的合併PR:(1)解決了GitHub問題; (2)修改了倉庫的測試檔,這表明使用者很可能貢獻了測試來檢查問題是否已解決。
**第三階段:基於執行的過濾。 **
對於每個候選任務,都會應用PR的測試內容,並記錄應用PR其他內容前後的相關測試結果。
研究者會過濾掉沒有至少一項測試的任務實例,這些測試的狀態從失敗變為通過(以下簡稱「失敗到通過測試」)。 此外,還會過濾掉導致安裝或運行錯誤的實例。
通過這些階段的篩選,原始的90,000個PR被篩選為2,294個任務實例,這些任務實例構成了SWE-bench。
如下圖3所示,顯示了這些任務實例在不同資源庫中的最終分類,表是SWE-bench任務實例的主要特徵。
研究者強調,這些代碼庫都很大,包含數千個檔,而且參考拉取請求通常會同時對多個檔進行修改。
與現有的LM程式設計基準相比,SWE-bench具有多項優勢。
其中包括,利用使用者提交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的真實設置、來自12個資源庫的獨特代碼問題為特色的多樣化輸入、基於執行的強大評估框架,以及利用新實例不斷更新基準的能力,且只需極少的人工干預。
LLM任務:編輯代碼庫,解決問題
研究者會給大模型關於問題的文本描述,以及完整的代碼庫。
大模型的任務,就是對代碼庫進行編輯,來解決問題。
在實踐中,研究者將修改表示為補丁檔,它會指定要修改代碼庫中的哪些行以解決問題。
研究者會使用unix的補丁程式,將生成的補丁應用於代碼庫,然後執行與任務實例相關的單元和系統測試。
基準的度量指標,是已解析任務實例的百分比。
構建SWE-bench的獨特數據集
傳統的NLP基準,通常只涉及短的輸入和輸出序列,並考慮一些專門為基準創建的“人為”問題。
相比之下,為了構建SWE-bench,研究者為數據集注入了獨特的屬性。
比如,採用的是真實的軟體工程任務。
而且,收集過程可以輕鬆地應用於GitHub上的任何Python存儲庫,幾乎不需要人工干預。
因此,研究者就可以通過不斷提供新的任務實例來擴展SWE-bench,並就訓練日期后創建的問題對語言模型進行評估,這就確保了訓練語料庫中,並沒有包含解決方案。
此外,研究者還保證了基準中不同的長輸入、穩健評估、跨上下文代碼編輯、解決方案的廣泛範圍等。
微調SWE-Llama
接下來,就是到了評估開放模型與專有模型在SWE-bench框架的效果了。
可是研究者發現,現成的CodeLlama微調模型,無法遵循詳細的指令生成整個資源庫範圍內的代碼編輯,通常會輸出佔位元回應或不相關的代碼。
為了評估這些模型的能力,研究人員對70億參數的CodeLlama-Python模型和130億參數的CodeLlama-Python模型進行了監督微調(SFT)。
由此產生的模型是專門的倉庫編輯器,可在消費級硬體上運行,並解決GitHub問題。
接下來,研究者對GPT-3.5、GPT-4、Cluade 2以及微調的模型進行了評估。
結果發現,所有模型都失敗了——除了發現最簡單的問題外,它們都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比如,Claude 2和GPT-4分別只能解決4.8%和1.7%的任務。
在使用BM25檢索器后,Claude 2的性能進一步下降到1.96%。
**不同資源庫的難度不同。 **
如果按資源庫對性能進行細分,就會發現所有模型在不同資源庫中都表現出相似的趨勢。
儘管如此,每個模型所解決的問題並不一定廣泛重疊。 比如,在oracle設置中,Claude 2和SWE-Llama 13b的性能相當,每個模型分別解決了110個和91個實例。
**難度與上下文長度相關。 **
模型可以在長代碼序列上進行預訓練,但通常要求一次生成單個函數,並提供有限的上下文來確定問題的框架。
如圖所示,可以看到隨著上下文總長度的增加,Claude 2 的性能大幅下降,這種情況在其他模型中也可以觀察到。
即使增加BM25的最大上下文大小,會提高相對於甲骨文檔的召回率,但性能仍然會下降,因為模型根本無法在茫茫詞庫中定位有問題的代碼。
在表7中,展示了在「oracle」檢索設置下,針對2023年之前或之後創建的 PR,按日期劃分的模型結果。
對於大多數模型來說,除GPT-4外,在這一日期之前或之後的性能差別不大。
LLM無法替代程序師,但可以加快工作流
有網友對「通才模型」的未來有所憧憬和希望。
沒錯,這也是我的經驗之談。 通才模型還不夠好,沒有足夠寬的上下文長度,除了相對較短的代碼片段外,無法自行編碼。
但我認為這隻是時間問題。 我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接受過特定訓練的通才LLM將成為非常專業的模型。
與其為了省錢而解僱員工,不如讓開發人員驚人的速度完成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