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時代,智慧音箱的風會往哪兒刮?

原文來源:矽基研究室

作者:白嘉嘉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生成

久未有戰火的智慧音箱,因為百度最新的產品升級,迎來了新故事。

10月17日,百度世界大會2023,小度科技新任CEO李瑩壓軸出場,帶來了百度智慧家居生態的全新物種「添添家庭機」。 從產品形態來看,添添家庭機可以被視作「智慧音箱+平板電腦+大模型」的綜合。

這意味著百度對智慧音箱的理解,再上了一層台階。

過去,智慧音箱被視為物聯網時代的使用者入口,小米、百度、阿裡圍繞著它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價格戰,從最初的500至600元每台,一直卷到百元以下。 最終,百度劍走偏鋒,通過「音箱+螢幕」的產品形態在這場「三國殺」中拔得頭籌。

**然而,勝利者沒有如願迎來採摘時刻,人們對於智慧音箱的前景一直褒貶不一。 **

根據洛圖科技的數據,2022年國內智慧音箱的全渠道銷量只有2631萬台,同比下降了28%。 今年上半年,行業並未迎來好轉,同口徑的統計數據是全渠道銷量1148萬台,同比下降了19%; 對應的銷售額為33.7億元,同比下降了20%。

究其原因,智慧家居生態尚未形成,語音交互受限於場景,手機端APP更符合消費者習慣等因素不一而足。 其中最關鍵的是,智慧音箱產品力不足,非但不能承擔起家庭助手的重任,甚至還會鬧出「夜半歌聲」的恐怖故事。

如今,號稱要「賦能千行百業」大模型來勢洶洶,似乎是解決產品力不足的良方。 小度「前船長」景鯤曾策劃過「大模型時代,小度重塑智慧生活」的演講,雖然後來因為個人原因辭職,但從接任者李瑩的本次演講來看,大模型與小度旗下硬體產品結合的大度趨勢仍未改變。

這一次,智慧音箱能滿足人們的期待嗎?

**為什麼智慧音箱沒有如願成為新的使用者入口? **

**在智慧家居裡,智慧音箱是一個關鍵節點,甚至有人將其稱為產品鏈條中「兵家必爭之地」。 之所以它這麼重要,主要有交互方式和技術兩方面原因。 **

**首先是交互方式上。 **

人類所習慣的向外界傳遞、接受信號的方式其實並不多,主要是通過視覺、動作和聲音。

傳統電器的交互模式以「使用者在固定的操作面板(比如遙控器)上下達指令,電器在顯示面板上給出反饋」為主。 它的運作非常穩定,但指令不具有靈活性,低效且受限於載體。

相比之下,語音交互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比如通過 Siri 定鬧鐘要比手機定鬧鐘快得多。

智慧音箱正是實現這套語音交互流程的最簡載體。

另一方面,從技術上,智慧音箱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如果語音交互為基礎的智慧音箱可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那故事機、鏡子等產品的智慧化也就成了。 如果沒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具身機器人、導購機器人等更高端的產品就只是空中樓閣。

**智慧音箱這個名稱本身是具有迷惑性的,在大廠所設想的智慧家居時代,智慧音箱實際上是一個類似於路由器的終端,只不過路由器是為各個電器供網,而智慧音箱是將使用者指令分發給各個電器。 這也是它被視作新的使用者入口的原因。 **

那為什麼智慧音箱沒有如願成為新的使用者入口呢?

**如前文所說,產品力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是核心原因。 **

將智慧音箱一詞拆分,分為“智慧”和“音箱”兩塊,側重點決定了它的定位。

如果將智慧音箱視作智慧家居的核心,它的本職工作實際上是理解使用者下達的指令並提供反饋,音箱的主要功能是語音反饋。 但由於智慧程度較低,語音交互實際上並沒有設想中的那麼自由,還是需要通過關鍵詞來實現。

因此,用戶在嘗試進行交互後便會快速失去興趣,繼而形成以「音箱」為重點的產品理解。 智慧溢價褪色,音效低於同價位專業音箱的智慧音箱,自然很難被消費者接納。

**除了產品力不足,手機對智慧音箱的降維打擊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

與各大廠圈地跑馬的家居生態不同,手機端App可以相容各個品牌的智慧家居產品,給了使用者更多的選擇。

同時,智慧音箱雖然交互範圍上超過遙控器或牆面控制面板,但仍有一定的地理空間限制。

一般來說,客廳是電器相對密集的區域,智慧音箱一般位於這裡。 而當使用者躺在臥室因光線過亮無法入眠,想要調低亮度或關閉窗簾,就無法通過與智慧音箱的交互實現需求。 在這一點上,手機的便攜性優勢會顯得尤為突出。

最後,智慧家居生態尚未成型使得智慧終端往往並不是使用者的剛需。

從2017年智慧音箱掀起熱潮起算,迄今也僅過去6年時間,遠比許多家電的更新週期要短。 因此,即便購置了智慧音箱,它所能發揮的空間也相對有限。 性價比不高導致消費者對其敬而遠之。

整體來說,過去智慧音箱雖然被寄予厚望,但在技術和用戶習慣的雙重壁壘下,仍不足以替代手機成為新的使用者入口,因此在短暫地輝煌過後便迅速陷入了緩衝期。

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合計售出智慧音箱約2600萬台,頭部智慧音箱銷量均不過千萬。

**智慧音箱如何破局? **

如前文所言,由於產品力不足,智慧音箱的核心前綴「智慧」往往被消費者忽視,繼而陷入音箱品類的音效之爭。

**因此,讓它重新回到「智慧核心」的正軌上來,成為了大廠們需要設法邁過的一道坎。 **

在商業世界里,「換湯不換藥」有時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經營策略,尤其有利於打破消費者的習慣性思維。

與其再花心思去更改消費者對智慧音箱的固有印象,不如推出一個更加言簡意賅的新物種,比如「添添家庭機」。

與智慧音箱相比,家庭機給人的直觀感受要更明確,很容易就能聯想到家庭助手、智慧管家。

但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雖然廠商可以通過更名來塑造更直觀的印象,但消費者在面對全新物種的購物決策也會更加複雜,比如留意它到底能為生活帶來哪些改變,是否有必要等等。

為了支撐這些新故事,未來產業方向可能會產生分化。

**一類是像小度一樣,通過疊加硬體價值支撐售價。 **

從產品形態上,添添家庭機給人的第一印像是「智慧音箱+平板」。 這種形態乍一看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小度的智慧音箱一貫走的是「智慧音箱+螢幕」的路線,這次無非是將螢幕升級成了平板。

但細細琢磨后可以發現,將鑲嵌在音箱上的螢幕拆分成可以獨立運作的平板,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實際上解決了智慧終端過去的許多頑疾。 比如各大廠智慧家居生態不相容,智慧音箱受限於所處空間,使用者不能隨時隨地下達指令。

同時,雖然「添添家庭機」是新物種,但平板和音箱卻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家庭電器,消費者在進行決策的時候有了橫向對比的參照物。

**另一類是「打不過就加入」,將智慧終端轉移到手機這樣已經具備用戶基礎的移動硬體終端上。 **

如今手機廠商中,華為已經將大模型經雲端接入了手機操作系統,率先實現大模型上機。 小米則在嘗試用手機硬體支撐大模型的運轉,目前已經有13B的模型在手機端跑通。

OPPO、VIVO、蘋果等手機廠商的大模型也均在研發當中。

客觀來說,從現有的各種大模型產品來看,功能性均超越過去的智慧音箱,上文提到的兩條路都可以給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按照李瑩的介紹,家庭機在更自由對話聊天的基礎上,擁有了長記憶和角色代入的能力。 她舉的例子是,如果孩子和家庭機說“我是一隻小狗。 “家庭機會根據孩子常用它來點播動畫片《汪汪立大功》的歷史回答「你是汪汪隊的嗎?」 ”

除此之外,生成備忘錄,規劃行程和安排,調控屋內環境等功能也可以在家庭機中實現。

智慧音箱致勝的關鍵,在於創造「第三種交互」

從產品屬性來看,手機和智慧音箱都有成為智慧家居核心的潛力。

手機相容各種生態,同時具備遠端操控能力,可以在回家之前就將各個屋子調節到適宜的氛圍里。

智慧音箱則具備更強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各電器之間通過局域網或藍牙技術互通,防止資訊洩漏。

**那麼在大模型時代,手機和智慧音箱究竟會是你死我活的互斥關係,還是共同構建生態呢? **

財經無忌認為,**共同構建生態會是最終答案。 **理由藏在百度世界大會2023中的一個細節里。

李瑩介紹,家庭機具備超級陪伴能力,具體來說就是“你看他的時候,他也會把頭轉過來看你”。

這意味著,智慧音箱除了在語音交互和傳統基於操作面板的「動作+視覺」交互之外,有了第三種交互方式。

這種交互方式得以實現,本質上是感測器功能的提升和多模態大模型的能力。

感測器很好理解,智慧終端有了感知世界的新方式。

多模態能力指的是,在智慧終端里,它可以綜合多個感測器提取的數據,將處理后的結果組合起來,得到最終答案。

這些技術更新給智慧製造終端帶來了質變的契機。

過去,智慧終端往往作為服務的被動提供者參與使用者的生活,只有使用者下達指令了,它才能做出反饋。 而第三種交互方式的出現,則讓智慧終端有了主動參與到使用者生活的可能。

比如,可以在老人摔倒或昏迷時自動撥打醫院電話、通知子女,根據戶主的作息或健康狀態給出生活、飲食建議等等

之所以說這是共同構建生態的證據,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感測器的感知範圍的局限性。 用簡單的話來說,智慧核心必須要在能「看見」老人昏迷的空間內,才能發揮出作用。 **

**二是手機體積的限制註定了它不可能像智慧終端那樣以搭載各種感測器。 **

當然,通過額外佈置感測器,然後將數據集成到手機大模型上也能實現同樣的功能。

但家居助手的定位決定了,以全屋智慧核心需要具備穩定性,不能像手機一樣受信號強弱影響。

在「第三種交互」的加持下,智慧音箱的生態位得以更加穩固。 但**客觀來說,目前「第三種交互」放在整個智慧音箱品類里都還只是初級階段,多模態大模型也才剛剛開始打通感知、決策、反饋鏈條。 上述這些場景,還停留在設想當中。 **

而智慧音箱想要真正破局,乃至最後成為消費者所習慣的家庭成員,技術要素固然關鍵,**但更核心的是基於現實的想像力,抓住基於某個場景的使用者痛點,點對點突破。 **

小度「前船長」景鯤的這段話或許是眼下智慧音箱的最佳註解,也是從業者最應該秉持的信念:

“雖然從歷史的洪流中來看,我們這一代人不一定真正能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 但是如果有那1%改變世界的可能性,我們想去試試。 ”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