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looring Protocol窺見NFT碎片化並未解決NFT市場痛點

金色財經記者 Jessy

最近,寂靜的NFT市場出現了新的攪局者,Flooring Protocol——一個NFT碎片協議平臺。 在該平臺上,它允許人們將NFT分解成μ-Token 的ERC-20代幣。 在過去的兩天內,在該平臺上的交易量排名第三,僅次於Blur和Opensea。

作為一個NFT碎片協定,他提供的不僅僅是碎片服務,還有相關代幣的交易。

NFT的流動性過低,一直都是行業的痛點。 而為了解決NFT流動性低的問題,行業內想出了各種辦法,比如此前爆火的交易所Blur,採取的掛單+質押給予空投獎勵的模式,來鼓勵人們掛單交易NFT。 而行業內的另一種方法是,直接把流動性低的藍籌NFT碎片化成ERC-20代幣。 本質上,這是用一組與原始NFT連結的同質化代幣來共用NFT的擁有權。

持有該NFT碎片的使用者,按照金融常理來說,擁有了該NFT的部分擁有權,就會享有該NFT在金融活動時所產生的收益的分紅。 這就類似於持有一個公司的股份。

金色財經記者認為,判斷類似的協定能否成功的核心,還是在於他是否能夠搭建出一個金融模型,讓NFT能夠在金融活動中創造價值,而不是停留在只是一個遊戲。 如果只是一個把NFT拿出來,然後折騰一圈的金融遊戲,那它註定只是曇花一現的專案。 而在這樣的基礎上做的所謂的提高NFT的流動性的產品,提升的也不是NFT的真正的換手率,更無法提高人們對於NFT的需求。

**Flooring Protocol是如何運轉起來的? **

Flooring Protocol的運作邏輯如下:對於用戶來說,如果你手持上述已經有流動池的種類的NFT,你可以用你持有的該NFT兌換成1000000個μ-Token的代幣,而你的NFT的存儲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如果你還想要保持對你的NFT的擁有權,你可以通過質押FLC代幣的方式,把自己的NFT存入到保險箱(Safeboxes)中。 第二種方式則是你不想再保持對於你的NFT的擁有權時,就不要質押FLC代幣,此時你的NFT被存入金庫(Vault )。 用這兩種方式的不同在於,第一種你到時還可以贖回的是你自己的NFT,而第二種到了贖回時,則是隨機給你分配一個同系列的NFT。

對於維持這樣的經濟模型的良性運轉,一個關鍵的點就在於平臺需要有足量的儲備“NFT”來確保,在使用者想要用μ-Token贖回NFT時,可以贖回。 不過按照常理,市場上有多少枚μ-Token完全取決於有多少NFT被儲存兌換。

而和大多數金融產品類似的是它是通過套利的機制,來穩定 μ-Token 價值。

一個現實是,當 μ-Token市場熱度高,其價格上漲。 市場熱度高時,人們有兩種方式去獲得μ-Token,一是抵押相應的NFT來獲得μ-Token,二是直接在二級市場上買入。

如果此時我擁有一張NFT,它的價值是低於100萬個對應的μ-Token時,那我就可以通過抵押該NFT獲得100萬個μ-Token,然後賣出獲利,再在μ-Token的價格相對我的NFT的價格下降時買入100萬個μ-Token,再去贖回我的NFT。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完成了套利。 也正是在這樣的套利過程中,μ-Token與NFT之間的價格維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

雖然說μ-Token的價格在動態的兌換和流動中會有上下的波動,但是我們也需要意識到牽動著其價格核心的上漲和下跌實際上還是挂鉤該系列NFT本身的價格。

按照協議,使用者在贖回NFT時一般是不需要付費的,但是如果Vault里的準備金率低於40%時,就將會收取以FLC為單位的動態費率。 該費用會隨著準備金率的降低而增加。

Flooring Protocol於15日正式上線,併發佈協定代幣FLC,根據dextools數據顯示,該代幣上線后,最低價為0.001639美元,最高價為0.01625美元,最大漲幅為近十倍。 但是在達到高點後,就一路下跌,不過目前又距低點漲了近一倍。

在FLC的説明下,目前該協定內已經構建好了一種激勵模式和經濟模型。

首先是使用保險箱儲存NFT需要質押FLC,而需要存儲的時間更長其實是需要更多的FLC。 而且使用者的等級也和質押的FLC的量有關係。 而用戶等級也預示著更多的專屬福利。 而且協定還會給流動性提供者給予FLC為挖礦獎勵。 除此之外,準備金率較低時,還會收取FLC作為贖回費,以及啟動平臺內的拍賣、抽獎等活動。 而且,官方表示,對於流動性挖礦有獎勵,Flooring Protocol表示,在11月參與流動性挖礦的人將獲得2.6億FLC的獎勵。

該代幣的總供應量為250億枚,其中40%給社區支援者,25%存入國庫,20%給核心貢獻者,5%給戰略投資者,5%至DEX AMM流動資金池,5%至CEX做市。

總的來說,目前按照協定所設計的經濟模型來說,是能夠賦能給FLC代幣,讓FLC能夠在協定內“有用”。 但是目前其上漲的核心驅動還是因為是熱點,有資金流入。

錢從哪裡來的問題並未被解決

我們能夠看見,FLC是該專案的核心,率先發幣的方式引入了外部性,即參與炒幣的人群,在此基礎上為NFT帶來了所謂的流動性。

雖然我們所看到上述項目的經濟模型上其自成一套邏輯能夠把發行的代幣FLC用到自己的協議的各個地方。 似乎產生了價值,創造和滿足的需求。 但是仔細想來,這樣的模式是真的解決NFT目前所面對的痛點嗎?

我們首先來分析該協定這樣做有什麼樣的好處:從NFT的作者,藝術家或者是擁有者的角度來看,NFT的部分價值可以在不直接出售NFT的情況下釋放,而在資產價值非常高時,可將其分割成額外的現金並用作抵押品。 而對於持有碎片化代幣的人來說,其實是用更小的成本獲得了高端資產,而降低了原有NFT持有人的持有風險。

但深究下來,該協定,甚至是NFT碎片化本身,都是存在很大的問題,目前該協定內只支援三種藍籌NFT的碎片化。 我們能夠理解該協定的做法,畢竟,對於非藍籌的項目,投資者其實是缺乏興趣的。 但是,這其實揭露了這樣的方式不是一個解決NFT流動性的普遍性的解決方案。

**而且如果我們深究下來,**用NFT碎片化來提升NFT的流動性時,其實是有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的,就是雖然是同一個系列的NFT,但是稀有的NFT其實是會遠高於地板價的NFT的,這時候使用者不希望自己的NFT和其它NFT一樣,也按照100萬個 μ-Token來碎。

針對這樣的問題,官方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用戶此時就可以選擇把自己的這個稀有NFT存入保險箱(Safeboxes)中,此時使用者不僅僅會收到μ-Token,還會收到相對應溢價的保險箱鑰匙。 比如當BAYC的底價為30 ETH,使用者持有的稀有BAYC價值40 ETH,當用戶決定使用Safeboxes功能賣出該NFT時,使用者將收到一百萬 μBAYC代幣和價值10 ETH的密鑰。

但是這個10ETH的密鑰有什麼用呢? 它並不能交易,不能流通,只是被專案方標上了有10ETH這樣的價值。 這個密鑰的作用不過是在取出自己的NFT時發揮作用,被標上的價格並沒有發揮它實際的價值。 本質上來說,這不過是專案方玩的一種「欺人」做樣子的遊戲罷了。

綜合來說,首先,它在碎片化的過程中,沒辦法解決稀有NFT和其它NFT之間因存在差別,該如何進行碎片化的問題。 它不像一些RWA專案,會根據現實中的資產的真實價格來判斷發佈的數量和價值。 而是一刀切100萬個μ-Token,對於稀有藍籌NFT的持有人來說,他把自己的NFT碎片化的動力又有多強呢?

我們再看該協定μ-Token和對應的NFT之間的平衡機制。 他是用一種套利的模式,來保持μ-Token和NFT之間價格動態平衡。 這其實就是類似演演算法穩定幣中穩定幣和另一個錨定的沒有任何價值的貨幣之間的價格平衡機制類似。 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和演演算法穩定幣一樣,這樣的平衡機制一樣是一個左腳踩右腳的遊戲。 μ-Token的價值是由其所對應的NFT所決定的,而在這樣的機制之下,如果有極端情況的出現,比如該NFT的價格暴跌,緊隨其後的μ-Token的價格暴跌,專案方設定這樣的機制,其實並不能去為提高NFT本身的價格做些什麼,只是在專案流動性還可以的情況下,為一些人的套利提供了空間,而沒有人玩這個遊戲的時候,這個套利空間也就不再存在了。

事實上,目前該專案的投資人大部分是Azuki、DeGods以及企鵝的大戶。 可想而知這不過就是NFT圈內大戶的一個遊戲罷了,大戶能夠通過這樣的遊戲,吸引外部的資金進來,完成一波收割。 協議並沒有完成了什麼流動性的增強,讓更多的人看到NFT的價值,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只是在大戶的手中完成了一種左手倒右手的資本遊戲。

希望大家還記得NFT的核心,是文化,是社區,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我們回到NFT的這些初心,這都不是持有一個代表其NFT權益的ERC-20代幣就能實現的。 持有該代幣所能擁有的享受的,只是NFT作為金融產品這個切面的一些權益。 但很可惜,就連作為金融屬性的一個切面,NFT碎片化都沒很好做到,因為它沒有打通部分佔有的擁有權和NFT類似去借貸產生的收益之間的分紅之間的橋樑,只是用碎片化的代幣和協定的代幣完成了一個代幣扭轉的協定。 核心的「錢從哪裡來」的問題並未被解決。 所以這個專案註定是曇花一現的專案,而NFT碎片化本身,也需要去解決上述問題,才能真正發揮NFT的金融屬性,真正來提高NFT的流動性。

來源:金色財經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