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基建生態」無法成功? 看透基建實質

*作者:*Crypto V,AC Capital

奧卡姆剃刀原理表明,任何事物都圍繞它的第一性運作,在 crypto 中,幾乎所有人第一性都是為了獲利,而手段基本只有兩個:創造與分配 (發盤子和交易),與之無關的專案不可避免地成為這兩者的額外槓桿。 當流動性緊縮市場去槓桿時,「額外槓桿們」將不可避免陷入困境。 這是當前我們在市場中基本只能看到交易所變體項目閃耀的原因,同樣,一個「基礎設施」,如果不能《降低發盤子和交易的邊際成本》(用的越多單位成本越低),它本身也將無可避免的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額外槓桿。 因此開發低成本可控可複製、生態能帶錢帶量、交易退出路徑利於控盤,採用流水戰術,就是熊市莊的理想型。

這個標準讓你看透基建實質:

  1. 錢包:流量分發,AA 不重要,會不會做流量才重要 (獲客成本);
  2. AMM: 提供無限流動性 (做市成本), 但無法替代 CEX (鏈上透明無法掩護專案方出貨,無法降低退出成本);
  3. L2: 如 AC 所言,本質就是跨鏈橋 + EVM 側鏈。 唯一的護城河是流動性,而熊市這是 ETH 莊不缺的。

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基建」舉步維艱:

  1. 非 EVM/RUST 鏈:不是這兩個體系的開發很罕見,不給利益就吸引不了建制團隊,更可能吸引無經驗或者單人團隊,純熱鬧;
  2. MPC 錢包 SDK: 有需求專案方一般高度定製化,三方風險增加開發成本;
  3. DA 層:對於起盤開發成本幾乎無用。 資產在結算層,無法影響做市退出成本。

以及讓你發現很多不像基建的基建賽道:

  1. 報價 / 合約掃描 TG 機器人:土狗發現與價格傳播 (獲客成本);
  2. Dexscreener: 提供合約資訊和 K 線 API,不支援的鏈土狗發現都做不了 (獲客 + 開發成本);
  3. Unibot: 表面是個工具,實際上是一個潛在的集體做市工具,更好的對齊莊的意圖(或被莊對齊)(做市成本 + 退出成本)。

對於散戶和開發者有什麼意義:

  1. 對於散戶,你要堅信世界就是個草台班子,哪有什麼這神那神,一切不過是意為成功之後的草率歸因與人工造神。 理解技術,但不要信仰技術的敘事:技術有什麼潛力能用來做什麼不重要,能被莊現在用來做什麼才重要。 在趨勢里押注對莊控製成本有利的生態,跟會搞分發的玩;
  2. 對於開發者,開發者最大的悲哀就是陪伴渣男生態。 Again,不要被技術洗腦,不要過度思考生態能用來做什麼,多想這個生態能為你做什麼。 不要在生態一聲聲「buidler」中迷失了自己。 不要幻想自己龍傲天能為一個基建生態改命。 它的命運其實早已被核心團隊和敘事註定。 記住,部署合約那一刻,你就是莊。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