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Nature | 全世界1/3博士後每天使用ChatGPT,不用AI工具影響找工作
來源:新智元
在《Nature》對全球的博士後進行的調查表明,有三分之一的的受訪者正在使用AI聊天機器人來説明自己修改文字、生成或編輯代碼、整理相關領域的文獻等工作。
最近《Nature》刊發了一篇文章,從來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後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描述了ChatGPT如何説明博士後們適應在異國的生活,跨越語言障礙,專注於科研工作,並在科研工作中如何為研究人員節省大量的時間。
OpenAI主席也轉發了這篇文章,作為學術界對於ChatGPT效果的認可的例證。
ChatGPT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來自巴西的博士後Rafael Bretas在日本已經生活了十多年,日語口語說得很好。
但是日語書面語的各種繁瑣要求,例如嚴格的敬語規範,等級制度,仍然讓這位身在異國的巴西博士後感到困惑。
這使得他經常不得不用英語來給上級和同事寫郵件。 但是因為雙方的英語水準所限,這種用雙方的第二語言來溝通的方式,常常會產生誤會。
他希望ChatGPT能幫他輕鬆地寫出標準的書面日語。
一開始他的期望並不高,因為他聽說聊天機器人對英語以外的語言不太擅長。
而且,他用自己的母語葡萄牙語進行了實驗,發現生成的文本「看起來非常幼稚」。
不過,當他用聊天機器人修改了幾封日語郵件后,向日本的朋友們諮詢郵件是否符合日語書面語的禮節時,他得到的反饋卻是十分正面的。
現在,Bretas每天都依賴這款聊天機器人來撰寫正式的日語郵件,非常好用。
這樣不僅節省了他的時間,也減少了他的挫敗感。 他現在能更加迅速和準確地用日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這讓我更有信心繼續我當前的研究工作」他表示。
興奮與恐懼共存
自從ChatGPT面世以來,打工人擔心它會「革了自己的命」,從而引發失業潮,導致經濟下行。
研究人員也坐不住了,紛紛開始探索這個神奇工具的潛力。
研究人員發現它可以協助他們處理從撰寫摘要到編寫代碼等一系列日常任務,好用到停不下來。
大部分科研人員認為ChatGPT能極大節省時間,而另一派則擔心它可能導致低品質的研究成果泛濫。
上月,《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調查結果,探討了科研人員對於人工智慧在科學領域被廣泛使用的看法,結果是興奮與恐懼並存。
不過,卻很少有研究認真討論科研人員應該如何使用ChatGPT説明自己進行研究。
為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自然》雜誌在六、七月間的全球博士後調查中加入了有關人工智慧應用的問題。
在使用聊天機器人的科研群體中,43%的人每周使用一次,僅有17%的人每天都在使用,例如上文提到的巴西博士後Bretas。
南丹麥大學的比較文學博士後Mushtaq Bilal經常就人工智慧在學術領域的應用發表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個比例在未來會很快提高。
他表示:「對於博士後來說,現在下定論人工智慧是否改變了他們的日常工作還太早。」 據他觀察,由於固有的制度性慣性,研究人員和學者通常都很難馬上對新工具和技術的出現做出靈敏的回應。
如何使用這個全能數位助手
不過,《自然》雜誌的調查只是針對科研人員,是否能夠反映出聊天機器人在其他職業場景中的使用方式,還很難說。
位於華盛頓的智庫皮尤研究中心7月份的一項調查發現,在美國,只有24%的人聽說過ChatGPT並嘗試使用過。
但實際使用率不足1%,而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則佔了總使用人群的三分之一。
4月和5月,針對瑞典大學生的另一項調查發現,在5894名受訪者中,有35%的人經常使用ChatGPT。 在日本,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32%的人表示他們使用過ChatGPT。
《自然》雜誌的調查顯示,聊天機器人最常見的用途是文本改寫,這個應用比例高達63%。
香港理工大學放射學博士後Teng Xinzhi表示,他每天都使用聊天機器人來完善英語文本、起草檔以及撰寫演示材料,因為英語不是他的母語。
他說,他可能會要求ChatGPT「潤色」某一個段落,使這個部分文章看起來表達「流暢且有專業度」。
或者他會讓ChatGPT對他寫的摘要生成備選標題,然後他再從建議中根據自己需要的風格挑選一個最適合的標題。
這樣他就能節省下以前花在專業編輯服務上的錢。
南非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研究瘧疾的博士後Ashley Burke表示,當她寫作卡殼的時候,需要「幫忙寫一個簡短的開頭」時,她會使用ChatGPT來幫忙。
她還使用ChatGPT來簡化科學概念,一方面可以説明她自己理解科學概念,也可以説明她用簡單的語言向其他人轉述這些複雜的科學概念。
她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她發現的人工智慧最有用的地方」。
例如,在寫論文的「研究方法」部分時,她不確定如何表述「DNA序列分析」的描述。 她就會問 ChatGPT「你們如何檢查 DNA 序列的多態性?」
ChatGPT會提出了一個由10個步驟組成的完整計劃:從數據收集開始,到報告結束。
這就能幫助她解決撰寫論文過程中的「棘手問題」。
Bilal注意到,調查顯示工程師和社會科學家更傾向於使用聊天機器人,這與他的觀察結果相一致。 不過,他也發現,丹麥的生物醫學科學家也會積極地使用聊天機器人。
然而,大量的工程專業博士後依賴ChatGPT來潤色自己的文本(比例高達82%),使得他隱隱有些擔憂。
因為如此之高的比例可能表明工程師們接受的科學寫作培訓還不夠。
他指出:「雖然AI聊天機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科學寫作問題,但工程師也應該加加強科學寫作的練習。 因為對於科學家來說,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能。」
根據《Nature》雜誌的調查,約有56%的博士後使用聊天機器人來生成、編輯和排除代碼錯誤。
舉例來說,丹麥奧胡斯大學的考古學博士後Iza Romanowska指出,ChatGPT在指導自學程式設計方面提供了很大的説明,給代碼加入更多的註釋。
雖然這些註釋不影響代碼的功能,但有助於其他人理解代碼。
她還補充說,這也能提高代碼的透明度,因為許多非專業的程式設計人員會因為整理代碼需要做的額外工作,就不願意開源自己的代碼。
Antonio Sclocchi是一位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從事機器學習工作的物理學博士後。 她也在使用ChatGPT協助自己寫代碼。
而且,她將自己的ChatGPT升級到了GPT-4,因為GPT-4在某些代碼任務上表現得更好。
除此之外,她還使用ChatGPT來生成LaTeX格式的考試題和插圖。
聊天機器人 用過都說好
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Emery Berger對《Nature》的調查表示非常欣喜,並認為調查的結果具有深刻的意義。
批評聊天機器人的人通常從未親自嘗試使用過ChatGPT。
而當人們真正嘗試時,往往只看到缺點,而不是去探索這項技術的革命性潛力。
「就好像揮動了一下魔杖,自由女神像就突然出現在了面前,但有些人只會關注她少了一根眉毛,而不是驚歎於創造出自由女神像的驚人能力!」
聊天機器人對於那些母語不是英語的初級研究人員來說非常有説明。
研究人員把ChatGPT當作編輯助理,幫他們改學生的論文、申請信。 在潤色論文摘要等需要提交給期刊審閱的文字材料上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你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的英語水準有了很大提升。」
如何使用AI工具,缺乏規範和引導
Berger認為,大多數博士後都會主動尋找並嘗試各種人工智慧工具。
不過Bretas、Romanowska和Sclocchi三位研究者中,只有Bretas提到他的機構已經發佈了關於員工如何使用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的正式指南。
指南強調了一些原則,比如禁止員工輸入非公開或個人資訊到聊天機器人中,因為不能確保ChatGPT等工具處理數據的隱私性。
指南發佈於五月,還建議使用者確保使用聊天機器人時不會違反機構的版權規定,並且要單獨核實聊天機器人生成結果的準確性。
Romanowska表示,她所在的大學尚未發佈任何有關如何負責地使用聊天機器人的正式指南或建議。
這似乎是相當普遍的情況:在對瑞典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中,有5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清楚他們所在的學校是否有關於負責使用人工智慧的指南。
Romanowska補充道:「我的大學唯一的規定是不允許學生在作業或考試方面使用 ChatGPT。」
她認為學校的這種反應有點太過時了:
「這是一個工具,應該教會學生如何使用。 我們都會在工作中使用它,假裝它不存在並不能改變大家都在使用ChatGPT這個事實。」
哥本哈根的職業規劃師Tina Persson表示,她的許多初入職場的科研人員客戶對人工智慧工具持悲觀態度。
「這對他們的職業生涯不利」,由於他們還沒有獲得永久的學術崗位,他們中的許多人最終可能會進入產業界,但是產業界正迅速擁抱這一新技術。
髒活累活AI幹,發明創造自己來
學術界可能會較為緩慢地接受人工智慧。 根據《Nature》的調查,約三分之二的博士後並沒有認為人工智慧已經改變了他們的日常工作和職業規劃。
然而,在那些確實使用了ChatGPT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這對他們的工作方式產生了影響。
被採訪的博士後一致認為,ChatGPT是一個極好的工具,可以幫助學術工作擺脫繁瑣的任務。
Romanowska表示,在她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她鼓勵大家使用ChatGPT寫代碼,特別是當他們在努力Debug時,她認為:
「將有問題的代碼複製粘貼到ChatGPT,詢問它出了什麼問題會讓Debug的過程非常容易。 ChatGPT不僅能夠準確指出問題,還能分析出潛在的問題。」
大多數受訪者同時也認識到了這一工具的局限性。 29%的受訪博士後表示他們用它來查找文獻,而Bilal表達了他的擔憂:
這些聊天機器人可能會偽造對不存在的論文引用,而沒有受過培訓的研究人員最終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在核實上。
而Sclocchi也指出,如果用戶過於依賴聊天機器人,還是會出現問題。
雖然這些工具在文章寫作中可以提供建議,包括結構和段落的重新表述,但最終,決定要講述哪個故事、如何向聽眾闡述自己的故事,以及如何整合各種資訊,這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研究人員完成的事。
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編寫代碼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思考如何構建代碼以及如何將代碼與自己的領域相聯繫起來,這是人工智慧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些工作都需要深度的思考。」
Romanowska認為,在她的工作中,聊天機器人能夠解決部分任務,但是很多問題也確實沒法提供説明。
比如,處理行政工作的重要任務,回應審稿人的建議、寫求職信、申請職位以及撰寫摘要,這些都是聊天機器人可以有效説明處理的技術性任務。
然而,學術工作需要時間、深思熟慮以及獨創性,而聊天機器人並無法滿足這些方面的需求。
這正是「我們真正需要親自去完成的核心任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