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自主世界導論:自治世界的案例
作者:Ludens,Aw.Network;編譯:Funblocks
**譯者序:“本文最初發表於2022年8月,原標題為《Autonomous Worlds (Part 1)》,是最早提出自主世界概念,並在行業內被頻繁引用的自主世界與全鏈遊戲的綱領性文章。 **
**至今時隔一年多的時間,原計劃中的Part 2部分依然沒有發表,但本文經過少量修改後已經被重新發佈於《Autonomous Worlds N1》(俗稱AW聖經)。 **
為了能夠讓國內讀者更好地理解自主世界這種相對抽象的概念,本文在翻譯過程中付出了不少心血,希望大家讀后能夠有所啟發。 ”
一個世界(world)是一個包含實體與足夠一致的內部規則的容器。 當一個包含了實體與規則的系統運轉起來時,他就成為了一個世界。
我們生活在世界里——無論是物理意義上的還是僅存於概念中的。 我們學習如何在其中工作與生活。 我們在僅存在於概念中的世界上區分彼此、理解空間甚至劃分領地。 我們對這些“世界”的邊界及整套規則有清晰的認識。
“世界”也存在於書籍、遊戲、社會團體和宗教中。 在這些“世界”中,我們有納尼亞的世界、基督教的世界以及英聯邦法律的世界。
世界運行在從字母到維琪、睡前故事、憲法、資料庫,以及最重要的:我們人類的集體智慧上。 一個運行在X上的世界意味著X是這個世界可以持續存在,並使我們得以持續體驗、感受其生命力的原因。
世界有時完全存在於人們的概念中,而只保留一些簡單的物理形態:如書籍、計算機記憶體等等。 然而,這些物理介質並不是“世界”存在的原因。 印刷一百萬本書不會創造一個世界,除非有人開始閱讀他、理解他並沉浸其中。
01.“ 世界“的範圍
當談論世界時,我們需要用到diegesis(敘事一致性)這個詞。 如果我們說某物是diegetic(符合敘事一致性的),那麼他就屬於這個“世界”。 而如果某個物品想要加入一個“世界”,他就需要遵守這個“世界”的引入規則。
Diegesis(敘事一致性)這個概念對於定義世界的邊界很重要。 記住,一個世界是一個容器。
讓我們通過一些例子來幫你更直觀地理解。 我們將使用實體(entity)這個詞來描述一個世界的任何組成部分:包括事件、角色、規則、事實等等。
(1)哈利·波特的世界: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引入規則非常簡單:如果一個實體由JK羅琳撰寫並出版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他就屬於這個“哈利·波特世界”。 否則,他就不是。
(2)美元的世界:這個世界對於普通人來說相對陌生,他的引入規則也是如此。 他的實體(entity)包括權力機關、餘額、債務和價值。 引入規則如下:如果一個權力機關證明瞭一個餘額或債務的存在,他就是存在於這個世界的。 另外,如果我們中有足夠多的人接受一個實體(無論是物質還是非物質)的“美元價值”,他相應的價值就存在於這個“美元世界”。
(3)魔獸世界:在魔獸世界里,引入規則是用計算機代碼形式化的。 如果遊戲伺服器向玩家確認了一個實體的存在,他就是存在於這個世界的。 像“我的角色達到了60級”或“我們公會是伺服器上排名第一的”這樣的新實體的引入,就是由暴雪工程師寫的C++代碼決定的。
02.“ 世界「的邊界
有些世界沒有明確的邊界,導致其中某些實體只屬於這個世界中的部分人。
而大多數“世界”都有相對清晰的邊界。 比如「美元世界」,他對我們的生活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維護他們的引入規則與邊界上。 官僚機構和法律系統就像重力一樣,把一致的實體聚集在一起,並為什麼屬於以及什麼不屬於“美元世界”劃出一個明確的界限。
通過「法律」和「代碼」來引入規則,已經被證明對於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各種“世界”至關重要。 他們給不同的“世界”劃出更加明確的邊界。
模糊的“世界”邊界通常是由權力機關或社會共識作為這個“世界”的引入規則,而清晰的“世界”邊界則是由明確、透明的規則來強制執行:比如法律、代碼或數學。 我們最高層次的物理世界——宇宙——就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邊界,並通過他的引入規則來強制執行:這就是物理學。
不論是「清晰」的邊界還是「模糊」的邊界,都可以成為某些特定“世界”的優點。 同人作品(Fanfiction)是有效利用世界邊界模糊性的成功案例; 而商務工作則需要一個有清晰邊界的世界:對某人報價有效性的懷疑和爭論將會對貿易活動構成嚴重的阻礙。
03.承載“世界”的最新技術:區塊鏈
對可被用於承載世界的底層基礎,我們可以根據其發展過程畫出一個科技樹,他們包括:語言、文字、法律和心理學等。 這些是使許多最重要的“世界”得以存在的關鍵發明。
2008年,一次通過電子郵件的討論帶來了承載“世界”技術的一個最大突破:比特幣。
比特幣是一個區塊鏈:一種用於創造規範的網路技術。 在比特幣中,網路參與者就一組餘額的「正確性」達成一致。 而在這裡,某物具有“正確性”基本就等同於他屬於對應的“世界”。
比特幣是一個“世界”,就像“美元的世界”一樣,但他是一個獨特的“世界”。 比特幣世界中的實體(entity)是餘額和位址,引入規則是由計算機代碼所定義。 他的基本形式是:不同的位址對應著不同的餘額。 餘額的一部分可以被「花掉」,也就是轉移到另一個位址。 而且——最重要的是——餘額可以通過“挖礦”,一個昂貴的計算過程來增加。
區塊鏈是一種承載“世界”的底層基礎。 他們無歧義地保存了其狀態中所有實體的集合。 另外,他們通過計算機代碼正式地定義了一個引入規則。 一個以區塊鏈為基礎的世界能夠使他的居民參與共識。 他們運行一個計算機網路,並就這個“世界”中每個新實體的引入達成一致。
這裡有兩個從定義「世界」的角度非常重要的區塊鏈概念:
(1)區塊鏈狀態根(A blockchain state root):狀態根是對世界中所有實體的壓縮。 有了狀態根,人們就可以確定任何實體是否屬於這個世界。 相信一個世界的狀態根相當於相信這個世界本身。 0x411842e02a67ab1ab6d3722949263f06bca20c62e03a99812bcd15dce6daf26e 是以太坊——一個以區塊鏈為底層基礎的世界——在2022年7月21日19:30:10 UTC時刻的狀態根。 乙太坊世界中的所有實體都被包含在計算這個狀態根的過程中。 他代表了在那個特定的時點,什麼屬於以及什麼不屬於這個“世界”。
(2)區塊鏈狀態轉換函數(A blockchain state transition function):每個區塊鏈都定義了一個狀態轉換函數。 他可以被看作是一個「世界」中無爭議的引入規則。 他定義了世界如何從之前的狀態(一組舊的實體)經由人或機器的觸發轉換成新的狀態(一組新的實體)。 具體在比特幣中,狀態轉換函數定義了如何在位址之間花費和轉移餘額。
在一個以區塊鏈為底層基礎的“世界”里,參與者對引入規則的信仰意味著對經由其引入的實體的完全接受。 這裡的「信仰」是指:一個以區塊鏈作為底層基礎的「世界」里的居民,在以下兩個假設成立時,可以直接相信引入規則:
(1)他們或者他們信任的人參與了相應區塊鏈的數位“共識”。 通過參與活動,他們可以獨立地獲取區塊鏈的狀態根,正如前文所述,狀態根是對“世界”中包含的所有實體的壓縮。
(2)他們相信相應區塊鏈的共識演算法正在正常運行。 區塊鏈並不是魔法:他們充當了強健的“世界”基礎,但他們也不是免費的午餐。 每個特定的區塊鏈實現都存在各種被攻擊與失敗的可能。
這裡我想特彆強調,並不是任何一個存在形式化引入規則的世界都有這種預設屬性。 例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一次閃電崩盤使得幾乎所有交易者的交易都被回滾並被標記為“無效”。 即便這個「世界」的引入規則——一個訂單簿匹配引擎——已經用計算機代碼形式化了。 “信仰”意味著默認區塊鏈共識演算法可以正確運行,並預先排除了其他同樣具有形式化引入規則的“世界”中可能發生的各種不確定的情況。
通過數位共識,區塊鏈創造了一種最強健的承載“世界”的基礎。
04.自主性(Autonomy)
當然,區塊鏈並不是承載“世界”的唯一形式。 我們需要記住,“世界”可以運行在從部落歌曲到資料庫的一切基質上。
然而,**區塊鏈作為一種承載“世界”的基礎形態,給在其上運行的“世界”的自主性(autonomy)帶來了質的提升。 **
不同「世界」在自主性的程度上各不相同:有些「世界」的引入規則需要依靠一個被許可的個人的存在和參與,通過這個個體來向「世界」引入新的實體(例如:哈利·波特); 有些「世界」則依賴於一群人的共識來解釋和執行他們的引入規則(例如:法律制度,美元世界); 有些“世界”則需要未被篡改的計算機運行他們形式化的引入規則(例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魔獸世界)。
如果我們將一個「世界」的自主性增加到極限,那麼就意味著這個「世界」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個人或硬體來引入新實體,並可以自主維持這個「世界」的邊界。
以區塊鏈作為底層基礎的“世界”擁有最大的自主性:任何人都可以執行引入規則,而不損害他的客觀性。 任何特定個人的消失或背叛都不會傷害這個世界:他的邊界仍然像之前一樣清晰。 這樣的“世界”幾乎可以與英語系統或物理學本身相媲美。
當然,自主性是一種只有在事後才能衡量的特徵。 在真正的危機威脅到“世界”之前,自主性往往只是一種表像。 有時候,一個通向自主性的可信路徑才能讓“世界”被視為具有自主性。
05.自主世界(Autonomous Worlds)
鑒於“一個以區塊鏈作為底層基礎的世界”的叫法過於拗口,下文我們便開始直接稱其為“自主世界(Autonomous Worlds)。
我喜歡把自主世界比喻成我們太陽系中的行星,只不過是數位形式而不是物理層面的。
想想火星。 火星是一個“世界”,他有著山脈和古老的河床,以及複雜的地質、稀薄的大氣。 大多數時候,你不能通過簡單地仰望天空來觀察火星。 然而火星仍然在那裡,是我們太陽系的一部分。 如果你使用特殊的儀器,你就能收集關於火星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對於使用相同儀器的另一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
用來觀察火星的望遠鏡可以由任何人製造。 這使得我們更容易同意這樣一個事實:「是的,那裡有一個巨大的紅色球體,他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被編造出來的。 ”
另外,即使有人不再相信這個“世界”,火星上的岩石和沙漠也會繼續存在。 沒有人能「拔掉」火星的電源。
自主世界有任何人都可以製造並使用,以達成共識的望遠鏡(在區塊鏈行話中,它們被稱為 “全節點”)。
只要還有至少一個人參與數位共識,這些自主世界中的實體就會保持與“世界”的統一。 引入規則保持客觀和透明,而且任何有正確“望遠鏡”的人都可以觀察世界的狀態。 **沒有人能“拔掉”自主世界的電源。 **
自主世界具有硬性的邊界、形式化的引入規則,而且不需要特權個體來維持“世界”的活性。
06.從自主世界到客觀現實
感謝 Hilmar Petursson,Sina Habiban 和 Guy Mackinnon-Little 對這一部分的啟發。
除了我們共用的客觀現實(宇宙及其物理規律)和我們個體的主觀現實(我們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我們還體驗過範主觀現實(intersubjective realities):多個人類共用的無形概念。 范主觀現實的典型例子是宗教與金錢。 這些現實——由於有主觀性——在不同的人之間存在著微妙的不同解釋。 愛,一個範主觀的現實,被以非常不同的方式體驗。 即使是共用的,他仍然是無形並且主觀的。
自主世界的另一種表述是“范客觀現實(interobjective realities.)”。 通過自主性和一個客觀的形式化引入規則,我們可以減少,甚至消除這些現實的(范)主觀性。
我們已經參與了數萬年的范主觀現實。 現在,利用以區塊鏈為基礎的世界所提供的自主性和透明度,我們可以賦予我們共用的無形現實一些如我們共用的物理現實所具有的剛性和客觀性。 使得我們可以從范主觀現實躍進到范客觀現實。
雖然自主世界提供了一種創造客觀和透明現實的新方式,但重要的是能認識到他們並不是要取代范主觀現實。 事實上,這些共用概念的無形性和主觀性正是使他們對人類如此有價值和珍貴的原因。 然而,更要明白的是,范主觀現實是錨定在其他現實中的,比如物理世界和共用的文化體驗。
在《人的境況(The Human Condition)》一書中,哲學家漢娜·阿倫特談到了常識(common sense)就像我們圍坐在一起的桌子。 她寫道:「在這個世界上共同生活,本質上意味著一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在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就像一張桌子在圍坐在桌邊的人之間一樣。 “阿倫特認為,相同的人類世界所提供的共同體驗使我們能夠彌合對範主觀現實的理解。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常識(common sense)」可能更適合被稱為「社群感(communal sense)」,以區別於我們大多數人聽到這個短語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東西。 瞭解就意味著分享一個世界,只有通過與其他從不同角度觀察這個共同人類世界的人的分享,我們才能全面地了解現實,併產生出一個協作創作的社群感:某種準則。
當我們遠離一個以物理學作為社會基礎媒介的人類世界時,我們的社群感受到了缺乏客觀共用現實的威脅。 現代的數字現實(digital realities)越來越脆弱,廣告驅動、AI生成、後門、黑箱,並且為孤立彼此和被動消費而優化。 建造人們可以共用的「桌子」、與他人形成社群感(communal sense)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承載這些脆弱“現實”的基質不斷地從我們腳下滑走。
自主世界,依據他的定義,不會從我們腳下滑走:他們的數位物理學是開放和透明的,任何人都沒有特權能夠在沒有獲得其居民集體同意的情況下改變他們。 當我們的范主觀現實不可避免的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時,自主世界可以幫助他們錨定在一個更持久和穩定的范客觀的數字現實中。 自主世界可以成為我們圍坐在一起的數位“桌子”,我們可以開始在其中塑造一種新形的社群感(communal 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