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專屬 #WXTM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 MinoTari (WXTM),總獎池 70,000 枚 WXTM 等你贏!
🎯 關於 MinoTari (WXTM)
Tari 是一個以數字資產爲核心的區塊鏈協議,由 Rust 構建,致力於爲創作者提供設計全新數字體驗的平台。
通過 Tari,數字稀缺資產(如收藏品、遊戲資產等)將成爲創作者拓展商業價值的新方式。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7日 17:00 - 8月12日 24:00(UTC+8)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WXTM 或相關活動(充值 / 交易 / CandyDrop)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形式不限(觀點分析、教程分享、圖文創意等)
添加標籤: #WXTM创作大赛# 和 #WXTM#
附本人活動截圖(如充值記錄、交易頁面或 CandyDrop 報名圖)
🏆 獎勵設置(共計 70,000 枚 WXTM):
一等獎(1名):20,000 枚 WXTM
二等獎(3名):10,000 枚 WXTM
三等獎(10名):2,000 枚 WXTM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主題相關、邏輯清晰、有深度)
用戶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附帶參與截圖者優先
📄 活動說明: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和小號刷量行爲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
今年被眾多VC一致看好的AI應用,為何是它們?
原文來源:AI新智慧
2023,眼看著只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了。
在今年興起的這股AI浪潮中,哪種AI應用是最有前景,最值得下注? 關於這點,投資界似乎已經達成了一致的共識。
最近,一家專注於AI的新聞平臺AIbeat統計出了全球10家估值最高的人工智慧初創公司。
如果人們對表格中的企業進行篩選,就會發現,其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產品,都屬於同一類AI應用。
可問題是,在當下的生成式AI賽道上,這類以自然對話為主要功能的應用,已經呈現出了一種愈發明顯的同質化傾向。
同樣的問題,使用者既可以用ChatGPT來回答,也能用Cluade進行協助。
並且,除了少數頭部企業外,大部分團隊都難以建立較高技術壁壘。
既然如此,這類應用為何仍會被被投資界看好呢?
1 個人化的意義
關於VC看好AI助手的原因,我們或許可以從初創公司Writer的融資過程得到解釋。
進入初秋的9月,為企業提供全棧式內容創作解決方案的AI初創公司Writer,宣佈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投后總估值超過5億美元。
其主要的產品,就是一款面向B端的AI助手 Writer.AI。
其中,ICONIQ Growth在投資界有相當高的地位,被人稱為,成功地投資了許多知名公司,如騰訊、Zoom、Send Bird、Flip Kar等,其意見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談及自身投資理念時,ICONIQ Growth提到:公司在最開始時應該注重新客戶增長,然而,等到公司 ARR ,即 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經常性收入)增長到一定份額,過度關注新客戶會讓不確定性增加,反而導致流失。 所以,當ARR 增長到一定數量后,公司需要注重老客戶維護。
在過去兩年中,Writer不僅獲得了10倍收入增長,並實現了150%以上的凈收入留存率,也積累了Spotify、歐萊雅、Uber、Handshake、Hubspot、德勤等數百家大企業客戶。
而讓Writer保持使用者留存率的關鍵,正是其核心產品所具有的定製化、個人化的功能體驗。
這種連接和整合能力,有助於確保生成的內容更符合企業的業務需求和規定。
同樣地,在其他的AI助手類應用中,我們也能看到這種“個人化”的影子。
例如,專注於語音轉錄的AI應用 Otte.AI,就可以根據不同的語音對話內容,針對性地提供一些分析、建議。
除了 Otte.AI 之外,RewindAI也是一個靠個人化取勝的例子。 RewindAI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提供了一種「記憶助手」的能力。
Rewind能夠在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自動記錄手機或電腦上的所有資訊,並支援回顧、檢索和總結。
凡此種種,都表明瞭個人化在當前AI助手類應用中的普遍性。 這種為使用者「量體裁衣」的行為,無疑潛移默化地加大了使用者的粘性和使用時長。 此外,個人化也意味著「千人千面」 會極大擴展應用的覆蓋範圍,用戶規模的天花板更高。
**2 壁壘在哪裡? **
除了個人化之外,AI助手最大的戰略制高點,是其在不斷交互中鑄就的專有數據壁壘。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論是百度、騰訊,還是谷歌、亞馬遜,都未能像今天這般重視和利用數據。
當時,在各個巨頭們看來,只有使用者和流量才是最關鍵的,誰能燒更多的錢,圈住更多的使用者,誰就能形成更大的規模效應。
在流量為王,規模為王的殘酷邏輯下,整個市場就是一種零和博弈的狀態,A平臺使用者的增多,往往意味著B平臺用戶的減少。
當大家在應用、功能和內容全都捲到頭後,整個互聯網的邏輯就很難再走下去了。
AI助手的出現,讓情況發生了轉機。
通過對使用者行為數據進行即時的調整和優化,AI助手可以不斷為每個用戶積累獨特的專有數據。
而人類個體的差異性、多樣性,決定了一個個建立在專有數據上的賽道,終將不會是擁擠的,內卷的,零和博弈的狀態。
因為AI助手針對的使用者,是一個個具體的「個人」,或是由不同的個體組成的企業,而非被演算法抽象化了的幾個粗放的標籤、群體。
相較於AI助手而言,上一代演算法系統依賴於有限的數據集進行訓練,在進行演算法推薦時,通常依賴於人工設計的特徵,但這些特徵可能無法充分捕捉使用者行為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舉例來說,如果某人是一個男性使用者,那他在流覽某個視頻APP時,就更有可能被推薦一些軍事、政治相關的內容,哪怕該用戶幾乎沒點過這樣的視頻。 或者一直推薦相同標籤的視頻。
如此一來,使用者便從粗放的,籠統的標籤中解放了出來,成了“獨一無二”的個體。
即使某些AI助手在功能上出現了重合,但由於專有數據的存在,使用者也將在一次次優化和反饋中,逐漸習慣並適應與自己磨合已久的AI助手,而不會輕易轉投別的應用。
因此,建立在這些專有數據之上的AI初創企業,也將有著更強的生命力。
3 可能的挑戰
既然AI助手如此風頭無兩,前景無量,那它可能遇到的挑戰或問題又是什麼?
關於這點,此前的AI獨角獸Jasper,可謂用自己的慘痛經歷當了一次“反面教材”。
早在2022年,Jasper就積累了100萬用戶,當年10月,Jasper獲得了由Insight Partners領投的1.25億美元A輪融資,估值也漲到15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
然而,好景不長,今年2月,Jasper預期全年收入為1億4000萬美元,結果到了夏天就把預期下調了30%,緊接著在7月開啟了裁員。
而前不久,Jasper已經將面向員工的股票估值降低了20%。
此前,很多人在分析Jasper這類AI助手失利的原因時,總會將癥結歸咎於專有模型的缺乏。
畢竟,到目前為止,Jasper使用的仍然是ChatGPT的API介面,是妥妥的“套殼”應用。
因為缺乏專有模型,所以無法直接訪問和分析用戶數據,無法分析用戶數據,也就難以形成針對性的調整和優化。
既然如此,那麼Jasper這類缺乏專有模型的AI助手,究竟能否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呢?
如前所述,儘管AI助手最核心的優勢之一,是其個人化的定製功能,但這樣的定製,也分為了被動定製和主動定製。
所謂被動定製,指的是無需使用者進行設置,就能自動收集、分析數據,並進行自適應學習的一類AI助手。
這方面的例子,有Inflection AI研發的Pi,以及之前提到的 Rewind.AI。
而主動定製,指的則是需要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喜好,自主進行設置、定製的那一類AI助手。
對於各路開源的,或使用第三方模型的AI助手來說,在缺乏專有數據的情況下,主動定製的路線顯然是一種更好的替代方案。
例如,Polyglot是一個開源的AI口語訓練平臺用戶端,它可以幫助用戶練習多種語言的口語技能。 Polyglot通過使用AI技術,為使用者提供個人化的口語訓練建議和反饋。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水平,選擇合適的語言和訓練難度。
另一個更明顯的例子,就是被人廣為熟知的 Poe.AI。
在這個近乎於大模型APP Store的應用中,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各種需求,主動地定製性格、身份以及功能各不相同的AI聊天機器人,從而AI更有個性,更符合自身預期。
4 總結
如果要論AI助手在商業上的最大的價值,那就是它為人工智慧的“iPhone時刻”進行了預演。
自本輪的AI浪潮興起以來,無數的企業、VC或投資人,都在思考和尋覓AI的“iPhone時刻”。 而倘若我們回望往昔,就會發現這類“iPhone時刻”實現的條件,AI助手已經準備了八九不離十。
2007年,蘋果推出了革命性的iPhone1,它集合了觸摸屏、攝像頭、音樂播放機、網路瀏覽器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改變了人們的通訊、娛樂、生活和工作方式,並開啟了移動互聯網的新時代。
而比當年的iPhone更進一步的是,現在的AI助手,不僅能通過不斷地學習和進化,改善自己和使用者的關係,並且某些AI助手所具備的人性化的陪伴和情感功能,更讓其超越了一個工具的範疇,成為了一種與使用者形影不離的“智慧伴侶”。
倘若經過了市場的發酵和反饋,某個滿懷雄心的企業踏出了關鍵一步,那麼一個融合了之前所有AI助手所長的“集大成者”就會應運而生。
到了那時,人工智慧的“iPhone時刻”就會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