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專屬 #WXTM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 MinoTari (WXTM),總獎池 70,000 枚 WXTM 等你贏!
🎯 關於 MinoTari (WXTM)
Tari 是一個以數字資產爲核心的區塊鏈協議,由 Rust 構建,致力於爲創作者提供設計全新數字體驗的平台。
通過 Tari,數字稀缺資產(如收藏品、遊戲資產等)將成爲創作者拓展商業價值的新方式。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7日 17:00 - 8月12日 24:00(UTC+8)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WXTM 或相關活動(充值 / 交易 / CandyDrop)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形式不限(觀點分析、教程分享、圖文創意等)
添加標籤: #WXTM创作大赛# 和 #WXTM#
附本人活動截圖(如充值記錄、交易頁面或 CandyDrop 報名圖)
🏆 獎勵設置(共計 70,000 枚 WXTM):
一等獎(1名):20,000 枚 WXTM
二等獎(3名):10,000 枚 WXTM
三等獎(10名):2,000 枚 WXTM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主題相關、邏輯清晰、有深度)
用戶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附帶參與截圖者優先
📄 活動說明: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和小號刷量行爲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
當下「帳戶抽象」為何過於分裂,如何走向統一的「用戶本位」抽象?
作者:Haotian
看到 Particle Network 新發佈了全鏈帳戶抽象,感覺是要在已有 ERC4337 標準的基礎上疊加一個「中間層」,為啥非要這樣做? 感到費解同時又表示理解,倘若熟悉當下帳戶抽象現狀的話,就不難得出答案:
為什麼當下市場「帳戶抽象」實踐過於分裂? Particle Network 的全鏈帳戶抽象技術上是如何實現的? 要實現 Intent centric 抽象賽道的 Mass Adoption 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接下來逐一分析下:
帳戶抽象 AA 解決方案統一在“工程”層面,實踐層則千人千面
就技術層簡單而言,帳戶抽象是使用者把一系列意圖塞給UserOP記憶體池中,並由Bundler打包發送給 Entrypoint 合約執行,當中可通過Aggregator 進行簽名聚合處理批量交易,並由Paymaster處理代付 Gas 費的細節。
這是一套 ERC4337 定義的標準,後端實現邏輯也是統一的,但其本質上 EVM 鏈本位的抽象,接入使用者的前端並不一定“統一”。
比如,zkSync 採用 EOA 位址綁定帳號的方式,使用者看到的只是一個可轉帳的影子位址,前端幾乎感受不到 AA 帳戶的存在; 而 Starknet 則採用可升級合約帳戶的形式,使用者需要不斷升級合約來更新帳戶功能。 此外像 Argent 則採用 Guardian 守護人機制的社交恢復機制,Unipass 的帳戶抽象方案則傾向在非 EVM 環境異構多鏈間應用等等。
Wait,這種入口端的不統一看似是一種個人化,但無疑增加了使用者的使用門檻。 抽象來抽象去,怎麼在「用戶本位」反倒門檻更高了? 表現在:一個使用者在多鏈多 Layer2 環境下不可能只交互一個鏈,大凡跨越多個錢包多個鏈就憑空產生了學習成本; 一個使用者在不同的 EVM 鏈會產生多個不同的合約位址,給統一管理資產帶來挑戰。
這樣割裂的多鏈 ERC4337 標準工程實現,怎麼能引領一個使用者本位的 Mass Adoption?
統一帳戶抽象實踐邏輯難在哪? 以全鏈帳戶抽象為例說明
前邊說了,當前的帳戶抽象只是 EVM 鏈本位的,但 EOA 位址在同 EVM 鏈之間還能保持統一,為啥?
因為 EOA 位址由公鑰計算派生,只要不同鏈演算法一致,私鑰相同則派生的位址也相同。 然而合約位址是由 Creator 位址以及 Nonce 經過計算得到的,由於每個鏈的 Nonce 不同,得到的合約位址也不相同。 一個看似可行的方式是,採用註冊表的方法,在不同鏈之間映射一個一樣的位址,但這樣存在中心化風險。
反觀 Particle Network 的全鏈帳戶抽象結構圖,它在試圖以去中心化鏈原生框架,來承擔起一個「調度中心」的角色,每一個新鏈有新地址產生都會由調度中心的總合約,統一連接子 Deploy Contract 進行統一操作,包括部署、升級的各個環節都會由總合約統一調度。
這樣做唯一的難點則在於異構鏈之間的即時通信流暢度,需要“中間層”充當一個高效的連通媒介,能夠通過分佈於各個鏈輕節點上有合約來實現統一調度,實踐方案類似於 LayerZero 的跨鏈解決方案一樣。
這種方式至少突破了 EVM 鏈的屬性限制,讓任何支援異構鏈合約 interoperability 且支援 EIP-4337 方案的多鏈都會被納入多鏈體系內。 可以極大範圍內實現全鏈帳戶抽象。
不過,像 Aptos、Sui 等類似的非 EVM 鏈目前還無法做到以類似合約串聯的方式進行聯通,嗯,確認過眼神,到底還是 EVM 陣營的疊加 solution。 這在乙太坊生態在 Layer、Layer2 以及 Layer3 範疇內佔據絕對統治力的當下,市場已經足夠大了。
“中間層”的其他模組化抽象服務,可以釋放哪些想像空間?
當然,要真做到全方位的“用戶本位”抽象,全鏈帳戶抽象只是個開始。 除了帳戶本身要被抽象化提升體驗之外,一個「中間層」調度中心,還可以嘗試做其他抽象工作:
1、跨鏈資產的轉移和統一結算層,讓使用者在不同鏈之間可以以去中心化方式實現資產管理和流通,減少跨鏈可能存在的滑點摩擦消耗,dappOS 就採用了類似的中間層抽象方案;
2、跨鏈 DID 統一身份和信用的串聯,以中間層為「認證中心」,實現多條鏈之間的身份共享和數據同步,進而衍生出可跨鏈應用的「信用」,減少使用者的跨平台門檻,同時打破鏈之間的數據割裂,真正實現「身份」本位的交互體驗;
3、落實一條統一的去中心化 Solver 解決方案,最好把這些分散的 Solver 都聚合起來,成為一個超級 Solver 調度中心,比如,使用者可以在一個平臺就能連接到 UniswapX 和 Cowswap 以及 Flashbot 的 SUAVE 等多樣 Solver 解決方案,並構造一個便於做市商、機構交易者、套利科學家等潛在的 Solver 參與者。 因為如果沒有中間層做調度,毫無疑問,這些 Solver 在鏈之間依然是一個個碎片式的存在。
Cosmos 鏈為了把各個鏈 Hub 串聯起來,抽象出來一個 IBC 中間通信層,你可以理解,在 EVM 生態裡先天存在各種標準分裂的前提下,ERC4337 定義了通信規則,而通信還是要靠一個充當這“中間層” IBC 出現。
而且千萬別小看這類中間層 infra 的價值,因為它很可能是帳戶抽象脫離工程抽象層,走向大規模普及落地的必要補充。
我們在 Intent-centric 抽象賽道給予了太多的期待,但這個賽道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會非常抽象,如何最大程度發揮 ERC4337 標準的價值,如何統一賽道中各類錢包、鏈等 builder 的產品和協議標準,如何基於使用者本位真正抹平 Web2 用戶體驗和 Web3 鏈原生特性之間的 Gap,都是一個個需要攻克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