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賣出風險」才是好的商業模式?

來源:FutureMoney

這幾天看SBF的庭審,感觸良多,不管你多麼天才,金融風險照樣碾壓。

我們都以為,只要某個股票一直漲,就有流動性,這恰恰錯了。 流動性可以瞬間消失,價格一落千丈。

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時候,倫敦的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在一天早上,由於市場的恐慌,竟然無法達成報價,這就是當資產沒有流動性的時候,價格的資訊也停止了。

**這種時候,幾個小時關乎一生。 **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FTX。 FTT(他的代幣)在一瞬間的擊穿心理價位,價格就可以一潰千里。 回想起來,在前幾個小時內瘋狂托盤是正確的決定,這幾個小時的努力比後面重要太多了。 但市場的流動性太脆弱了,仍然無法挽救這一場敗局。

FTX在暴雷之前都有大量的AUM,甚至是抵押物,但是他卻沒有現金來償還債務了。 Web3協定的TVL是滯後於流動性的,我們不能看到TVL很高,流動性就很大的結論。

有人說,做市商呢? 金融市場里哪有朋友,撤的最快的就是他們。

風險是做生意的人最討厭的。 流動性風險,應該就是金融從業者最討厭的。 但是為了看起來龐大,有人用承擔流動性風險,來撐起自己的商業帝國。

資管機構買入風險,這是他們吃飯的手藝。 只要價格漲,皆大歡喜。 下跌超過50%的時候,那麼客戶就要鬧了,如果再有一些不良資產,可能資不抵債。

不良資產怎麼產生的? 原因千千萬萬。 銷售人員為了業績不管風控,人類識別流動性風險的水準有限,金融資產複雜化等等因素。 SBF或許在他的路子里已經做到最好了,唯一的錯誤是選擇錯了路。

**依靠買入風險,撐起來的商業模式,值得商榷。 更好的商業模式,應該賣出風險,賺取現金。 **

對比一下,Facebook的業務不需要買入風險來獲利,他只需要收廣告主費用就可以了。 金融危機的時候,廣告費少賺一點就行了,只有經營風險,不是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風險。

DeFi的意義在於創新資管行業,讓使用者自己承擔風險,協定只是賺取手續費和廣告費,只承擔經營風險,不用承擔流動性風險。

**賣出風險的才是頭部企業,是莊家。 資金槓桿堆積起來的老大,只是運氣好和借了點錢的賭客。 **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