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幣股大融合的推進,和加密流動性的衰退,最近好像挺多人已經轉換到股票市場
除開美股和港股的加密概念,近期蜜雪冰城、泡泡瑪特等消費類股票都在香港市場有着亮眼表現
本質原因還是香港市場好標地太少,流動性不足,缺乏互聯網巨頭
股票能登上二級市場被散戶買到的,其實商業模式都已經被充分驗證並且估值了,除非是那種科技類公司,高成長型
消費也是此一時彼一時,像可口可樂和茅臺這樣長期超越週期的也是少數
比如同樣佔據消費賽道,最近一段時間已經剛剛出海登入美國市場的瑞幸股價表現就十分平平了
因爲美股的主要炒作點還在於中概互聯網巨頭,在此大家可以蹲一波京東 $JD
東哥最近在主流媒體強勢露面歸來,又是進軍本地生活跟美團硬碰硬,又是進軍Web3搞穩定幣拳打螞蟻金服
更重要的是,市值才500億,只有美團一半,市盈率更是低到恐怖的不到10,完全不符合互聯網企業估值邏輯
一旦穩定幣成了氣候,金融支付短板補上,未來跨境業務不可限量
比那些借殼的「微策略」,還有純穩定幣業務的Circle,基本面扎實多了,還有機會借一波風口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