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OL 项目分享活动开启!调研 Obol (OBOL) 项目,在Gate.io动态发布您的看法观点,瓜分 $100 OBOL!
💰️ 选取10名优质发帖用户,每人轻松赢取 $10 OBOL 奖励!
项目简介:
Obol 致力于分布式、去中心化和民主化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从以太坊开始,并扩展到整个 Web3 平台。作为 Layer 1 区块链和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网络的基础,Obol Collective 拥有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运营商生态系统。目前,全球超过 800 个去中心化运营商运行 Obol 分布式验证器 (DV),保障主网超过 10 亿的资产安全,Obol 正在赋能下一代去中心化系统。
参与方式:
1.调研$OBOL项目,发表你对项目的见解。具体可包含但不限于:
🔹 Obol 是什么?
🔹 Obol 去中心化验证器有何优点?
🔹 $OBOL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运作?
2.带上$OBOL现货交易链接:https://www.gate.io/trade/OBOL_USDT
3.推广$OBOL Launchpool 质押挖矿活动,分享OBOL Launchpool 参与步骤及质押福利,质押$GT、$BTC、$OBOL 免费瓜分2,250,000 $OBOL空投奖励,年华收益率高达168%:https://www.gate.io/launchpool/OBOL?pid=291
观点:市场缺乏真正把代币当作长期资产来设计的思维
作者 @sleepy0x13 Doodles TGE 完全符合我的预期,很典,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人会买它的币,所以现在这样的走势,并不奇怪,反而算合理。
借着这个事情想聊一聊我对于应用层项目发币的看法。
很多 Web3 应用项目都有一种幻觉: 「我发个币,只要设计出足够的 utility,整体就能转起来。」
也许他们真的是这么想的,也可能是被交易所、VC 教育出来的。但我认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1|没有人会因为 utility 而买你的币
很多项目设计代币的第一步是:我要让它能用。 于是开始设计打赏机制、门票机制、平台费折扣、解锁内容、社区治理、升级道具……看起来丰富得很。
但问题在于:能用 ≠ 想用,更不代表会买。
我认为,一个应用层代币靠功能驱动 demand 的逻辑,从第一天起就站不住脚。为什么?
① 用户压根没使用动机
你给用户设了一条路径:要用功能 → 先买币 → 再消费。但这个「先买币」的动作,用户不会主动做。
② 功能无法形成主权
Web2 的积分、会员、优惠券体系没问题,但没人把它做成 token。
你把咖啡积分卡做成 token,用户反而疑惑:我喝完咖啡就完事了,为什么还要承担价格波动?
③ 消耗型 token 注定面临价值外溢
这其实是底层的结构问题。
用户打赏后,币流向创作者;创作者变现就意味着抛压 没有价值回流机制,token 成为单边流通,从用户 → 创作者 → 市场
没有闭环,只有脱环。
所以根本不是「愿不愿意持有功能性资产」的问题,而是功能 token 在使用后没有任何「价值留存机制」,天然制造了持续抛压。
总结一句: Token 不是工具,而是主权。功能只能制造一次性动机,而资产需要长期信仰,两者天然冲突。
2|产品有生命周期,而资产必须面向长期
这是应用层代币最致命却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生命周期错配。
消费级产品的生命周期天然短暂,特别是 Web3 应用产品:
但 token 是另一种东西:
你在用一个 6~8 个月生命周期的产品,去背书一个理论上可以交易 6~8 年的资产。这不是 narrative 问题,是结构性错配。
而一旦你上线 token,市场立刻用资产视角来问你:
结果你拿出社区活跃度 + 产品 roadmap 来解释 token 价值……这不是估值模型,这是幻想。
所以,token 不该绑定某一个「产品」,而应该绑定一个能够持续创造收入、拥有资产化逻辑的「组织体」。
也就是说: 你发的不是某一款产品的代币,而应该是一个公司、一整套内容体系、乃至文化 IP 的金融代表。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规模能力,那就意味着你在用短命产品的预期,包装一个永续资产的想象。这不是构建生态,是提前掏空未来。
3|大多数 utility 是对分红逻辑的无奈替代
我和很多项目方都聊过,很多项目方其实知道,token 最合理的价值锚,是资产性的激励逻辑:分红、回购、协议收入分享。
但他们为什么不做? 不是不懂,监管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一旦走上这条路,就意味着你要面对合规、审计、KYC、财务透明度、跨境法律结构等一连串问题。
所以大多数项目选择「规避」,去设计看起来有用但实际无法估值的「pseudo-utility」,这些机制看起来「合法安全」,但却又没有一个能真正支撑 token 的估值结构。
它们都是在回避资产属性的定价逻辑。然而就算你不把 token 当资产,市场也不会真把它当积分。
投资者、社区、二级市场交易者,他们看到的是:这个币,我持有它,未来能不能带来现金流、网络红利、或资源权限?
你不给答案,他们就给你一个更直接的回应——抛售。 所以你越回避,越包装,越用复杂机制掩盖分红逻辑,市场只会越快地「看穿你没打算分钱」,然后用脚投票。
那有没有办法在不踩红线的前提下,设计出合理的 token 模型?也许有吧,但一定很难。如果你发的是一个长期 token,承担的是资产属性,那你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你可以不做分红,但你必须交代清楚 token 凭什么值钱。
说到底,utility 不是目的,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市场永远是现实的,不会被 narrative 和机制图骗太久。
你可以设计得绕,但最终必须回答那个问题: 「这个币,到底凭什么值得持有?」
4|Web3 不需要这么多币,它需要的是真实的商业闭环
回头看这几年 Web3 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token 越来越不像资产,越来越像 narrative 的钩子
很多项目发币,并不是因为代币在模型中不可或缺,而是因为它太「好用」了:
但你用 token 去承载热度和叙事,底层却没价值捕获逻辑,那它永远只是一个 narrative 容器,而不是利润分享的机制。
这种币在上线的那一刻起,就被市场当成期权对待:
这不是 token 失败了,而是你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它成功——你只是让它完成自己的工具属性,然后放弃它。
真正有生命力的 token,必须满足: ① 代表一个真实、可持续的价值创造系统 ② 有清晰、可验证的价值回流机制 ③ 它的发行不是目的,而是你的商业闭环自然演化出的金融表达。换句话说,发币不是一个 growth hack,而是你商业模型成熟到可以把未来利润 tokenize 的表现形式。
没有价值创造的项目,发币只是提前兑现泡沫; 没有价值回流的项目,发币只是制造二级接力赛; 没有长期主义的团队,发币只是变相退出的路径设计。
Web3 不缺技术,不缺玩家,也不缺钱。它缺的是能把 token 当成一种结构性金融责任来设计的项目。
5|Token 是一种价值契约,不是一个运营手段
发币这件事,说到底不是技术活,也不只是信任活,而是金融结构设计。
你发出一个 token,本质上等于向市场签下一份跨时间的价值承诺: ① 这个系统能创造价值 ② 持有者有权获得部分回报 ③ 发行方会用某种机制兑现这份权利 这是一种准契约关系,它不需要写进白纸黑字,但会被市场记在每一次交易、每一根 K 线里。
所以当你发币的时候,市场默认你已经完成了三件事:
但现实是大多数项目根本没打算做资产结构:
应用层代币似乎从未以资产视角被设计过。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价值捕获 + 分配的闭环,也没有承担应有的金融责任。
Web3 不缺协议、不缺创意、不缺 narrative。 它缺的,是一种真正把 token 当作长期资产来设计的思维方式, 一种对资本市场的敬畏,一种对持有者的责任感,一种对金融模型的专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