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观沧海
vip

在巴基斯坦发起反击行动一日之后,印度方面同意停止军事冲突。



本轮印巴冲突中,印度以诸多借口为幌子,进行了长时间的挑衅预热,最终于5月7日正式对巴基斯坦发动了军事行动。
印度主动挑起这场战争,背后必定有其考量,尽管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显然是基于某种诉求和盘算。印度或许认为,只要打赢,便能实现其目标,即便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也在所不惜。
然而,战事的发展却出乎印度意料。5月10日晚,开战仅4天后,印度便宣布同意停战,印巴双方随即停火。许多人甚至还未及得知印巴开战的消息,双方就已经偃旗息鼓。
如今,印度当初开战的真正诉求已无从知晓,因为印度自然不会再提及。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并未达成其目标,因为这一诉求显然是建立在打赢战争的基础之上的,甚至印度自己都认为需先打赢才有脸面开口。
而实际情况却是,印度遭遇了全方位的惨败。5月7日开战当天,印度便损失了6架昂贵的战机,其中包括3架阵风、1架苏30和1架米格29,据传是被中国的歼10C击落的。同时,双方的地面部队也展开了激烈交战,印度陆军第12步兵旅总部及多个军事设施被摧毁,仅造成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多起爆炸和停电,并打死巴基斯坦数十名平民。
空军失利后,印度不敢再出动有人驾驶战机,转而改派无人机出战。然而,5月8日和9日,巴基斯坦分别击落了印度29架和48架无人机,合计77架,且均为军用昂贵大型无人机,非民用玩具级。巴基斯坦展示了一大堆印度无人机的残骸,而印度方面对此却默不作声,反而宣称巴基斯坦在8日夜间至9日出动了300至400架无人机攻击了印度36处地点。但印度方面既未展示击落的巴方无人机残骸,也未提供任何证据,全网搜不到相关资料,一搜全是巴方展示的印度无人机残骸。印度在媒体上展示的,反而是击落印度飞机的中国PL-15空空导弹爆炸残骸,这事显得颇为诡异和逻辑混乱。
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击落如此多的印度无人机,主要得益于其部署的中国造的“寂静狩猎者”激光防空系统以及LY-80中程防空导弹系统,对印度无人机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拦截。而印度则缺乏对无人机的有效反制手段。
看到无人机大战也惨败,印度急了,甚至一度宣称打算派海军出场,用自己的航母去巴基斯坦海岸线旁边进行轰炸,这一说法令人啼笑皆非。因为印巴两国陆地接壤,航母虽听起来厉害,但实质上只是一个会移动的机场而已。从航母起飞的战机因重量限制,性能被陆地飞机全面碾压。航母唯一的好处是可以移动、远洋攻击,但如果陆地机场起飞的战斗机都打不赢,那出动航母就纯属送死,甚至可能连航母本体都被打沉。印度连这种不过大脑的话都能说出来,是因为海军是其唯一还未出动的军种,虽然打巴基斯坦海军基本没啥用,但急切之下也没办法了,至少先说点话给国内愤怒的民众一个交代。
与印度的手足无措不同,巴基斯坦在3天的防御战中占尽便宜,于是决定主动出击。反击前,巴基斯坦对世界放风,原本说印巴局势会升级但不可能爆发核战的巴基斯坦防长改口了,说如果印度继续升级局势,可能会爆发核战争,这是在暗示大国出来调停。
5月10日,巴基斯坦公告全球,正式启动代号为“铜墙铁壁”的军事行动,以回应印度方面持续不断的挑衅行为。这一行动名称表明巴基斯坦只是想自卫,战争的责任完全在于印度方面持续不断的挑衅。但实际上,这是巴基斯坦发动的一次对印度的大规模攻击,不仅采用了大规模空袭的手段,还出动了大量的地面部队向印度开炮。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印度大量军事设施遭到了轰炸,并造成了一名印度高级官员的死亡。同时,巴基斯坦发动的网络攻击导致了印度全国70%的电网瘫痪,引发了印度的全国大停电。此外,巴基斯坦的战斗机还越过了两国分界线,进入印度领空,对印度古吉拉特邦、安巴拉以及贾朗达尔等多地的空军基地发动空袭。巴基斯坦空军的JF-17“雷霆”战斗机发射“高超音速导弹”摧毁了印度部署在阿达姆普尔的俄制S-400防空导弹系统,该系统价值17亿美元,是印度重要的核心军事装备。然后,印度又被击落了一架战斗机,型号据传是阵风,同时飞行员被巴基斯坦方面俘虏。巴基斯坦媒体还宣布自家的无人机飞跃了印度首都德里的上空。从5月10日上午巴基斯坦反击开始,便连续取得了重大战果,印度方面简直是被单方面暴打。
5月10日晚上,被揍了一天的印度宣布停战,而正在暴打印度的巴基斯坦也宣布停战。停战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发了个推文,说经过“一夜”的沟通和谈判,印巴双方都同意全面停火。发文时间是5月10日夜间7点55分(北京时间)。美国的夜间是我们这边的白天,特朗普说的“一夜”谈判指的就是我们5月10日一个白天的谈判。也就是说,巴基斯坦发动大反攻后,美国在几个小时后就发起了和谈,然后印巴双方迅速都同意了。
印度方面同意停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印度在前几天的进攻中损失惨重,在10日的防御中又损失惨重,和自己开战前的预期差距太大,没法打了。印度没有做好在这么惨烈的交换比之下和巴基斯坦开战的准备,印度预期的战争是自己单方面吊打巴基斯坦,而不是被巴基斯坦单方面吊打。而且印度这波开战的幕后大哥是美国,有美国的支持印度才敢开战的,因为很明显巴基斯坦的背后有一个中国,没有美国的支持那印度是不可能开战的。如今前线的战况是惨败,背后的美国又出来说别打了,那就只能不打了。自己主动挑起战争,然后损失惨重,然后迅速同意停火和谈,印度这波脸丢大了,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圆回来自己开战的理由了,无论说什么都会和4天不到的时间自己就主动停火求和相矛盾,开战理由越冠冕堂皇那就越圆不过去。但没办法,只能这样。
印度同意停火的原因很明显,那巴基斯坦为什么也同意停火呢?毕竟战况很明显是巴基斯坦单方面吊打印度啊,形势一片大好,凭什么印度说同意停火那就停火?这是因为两国实力差距太大,大到离谱。从人口、GDP总量、人均GDP、外汇储备、外债、军费、实控土地面积、国土类型及气候条件等基础数据来看,巴基斯坦都远远落后于印度。
到目前为止,巴基斯坦确实是在吊打印度,但这个吊打依赖的是采购自中国的先进空军装备,并非巴基斯坦的实际力量。当然印度的军力也依赖于采购自欧美俄的武器,不比巴基斯坦强。但如果巴基斯坦陷入了和印度的全面战争,双方就要开始陆战,那就不可能像空战一样只要具备技术代差优势就可以无损反复刷对面人头,巴基斯坦方面势必会遭到损失。而且印度是够得着巴基斯坦机场的,战争打时间长了,巴基斯坦的飞机早晚是会出事的,哪怕印度空战打不过巴基斯坦也是如此,因为你飞机再厉害也早晚得落地。当然即便如此,印度也肯定是吃大亏的,会有一个很惨烈的交换比,巴基斯坦账面是会是血赚,但问题是巴基斯坦没有钱,也不愿意和印度交换。印度和巴基斯坦对外都可以采购武器,源源不断的对耗,但这些武器肯定都不是白送的,都是要给钱的。而印度的外汇比巴基斯坦多,多了接近50倍。就算不考虑外债,巴基斯坦如今的外汇储备加起来也只有137亿美元,就算外债全部停掉也就只能拿出137亿美元出来买军火。而印度不考虑外债的话,目前能拿出的外汇是6278亿美元。巴基斯坦目前确实在吊打印度,但吊打程度没有50倍交换比那么离谱。而即便做到了50倍交换比,巴基斯坦也就是和印度打平,双方各自的外汇全部耗尽,失去外部武器支援,靠自己手搓的武器继续打仗,没有意义。而且对巴基斯坦来说,印度损伤多大对巴基斯坦来说都没有意义,如果巴基斯坦继续打仗拿不到好处,那打仗对巴基斯坦来说就没有意义。
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爆发,是因为印度觉得自己能够打赢,觉得自己打赢后能够拿到大于军费的好处,所以印度才开战的。而巴基斯坦不觉得自己继续打下去能拿到什么好处,所以才同意停火和谈。虽然10日的时候巴基斯坦对印度发动了大规模攻击,但行动主旨确实是“铜墙铁壁”,这波攻击确实是自卫性质的。对巴基斯坦来说,如果没把握一波打死印度,也没把握拿到什么好处,那最佳决策就是不打,以拖待变。归根结底,巴基斯坦太弱了,经济太差了,深陷债务危机和高通胀,2023年的通胀率甚至高达30%,现在实在不是打仗的时候。印度正是看准了巴基斯坦如今的国力虚弱才主动开战的,想趁人之危捞点好处,万万没想到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吃了大亏。开战前的印度嚣张无比,各种罪名疯狂往巴基斯坦头上安,一副黑老大派头,开战后仅4天时间,接到白宫电话就秒变和平鸽。印度不是怕美国打它,而是怕美国不管,于是只能识时务者为俊杰。
虽然这场战争仅持续了4天时间,却让印度吃了个大闷亏,国际声望暴跌。但最大受益者其实不是巴基斯坦,而是中国的歼10战斗机。长期以来,歼10都没啥地位,但这次印巴大空战之后,歼10的地位火速提升。这场印巴冲突的讽刺性远超军事意义,印度从“南亚霸主”沦为“国际段子素材库”,莫迪的“强人政治”在体系短板和官僚荒诞中碎了一地。美国其实不想调停,如果印度打得好,美国恨不能直接给援助。但看到印度的战况后,美国害怕了,怕被印度拖进泥潭,于是就只能主动调停。而中国向来不干涉他国内政,只关注于强大自身国力,于是印巴就迅速停战了。但没了军事装备的技术代差,美国势力方还能靠什么维持以前的横行霸道?这次巴基斯坦同意停战的原因是经济,是因为外汇不足,但这很明显不是中国的弱点,反而是强项。中国一直以来的弱点是军事装备的技术代差,这次反过来了。等中国把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都给搞好,再把自己继续发育一段时间,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