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太坊和Solana: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太坊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在无限花园梦想破灭后,以太坊创始人开始重新审视与Layer 2和Rollup项目的关系,并更积极地捍卫Layer 1赛道。以太坊主网的"提速降费"计划已被提上日程,转向Risc-V仅仅是开始。未来,如何在效率上追赶甚至超越其他公链将成为以太坊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Solana持续扩大其消费需求场景。Solana坚定不移地走扩大强化Layer 1的道路,坚持"要么扩展,要么消亡"的理念。除了某知名交易公司开发的Firedancer项目已进入部署流程外,在最近的纽约Solana大会上,Anza团队的Alpenglow共识协议更是成为全场焦点。有趣的是,以太坊的终极愿景是成为世界计算机,而Alpenglow的目标也是如此。## 大规模节点时代的20%安全共识自比特币诞生以来,节点数量和分散度一直被视为衡量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避免中心化,安全门槛通常被设定在33%,即任何单一实体都不应超过这一比例。在资本效率的推动下,比特币挖矿最终演变为矿池集群模式,以太坊则成为某些质押平台和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舞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实体能够完全控制网络运行。在"维护网络以赚取激励/管理费"的模式下,他们通常缺乏作恶动机。然而,评估网络的健康度必须考虑其规模。例如,在一个仅有3人的小团体中,要求2/3赞同才能称得上有效运行。而在一个拥有10000个节点的大规模网络中,如目前以太坊的节点规模,就没有必要追求2/3的多数票。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节点互不相识,大型质押平台之间的共谋成本也过高。Alpenglow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在保持较大节点规模的同时,降低共识比例来"提速降费"?他们计划维持Solana约1500个节点的规模,同时将安全共识降低到20%。这不仅可以提高节点确认速度,为节点赚取更多主网激励,还可以鼓励节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比如增加到1万左右。这种方法是否会产生1+1>2的效果,还是会突破现有的安全机制,目前还难以定论。不过,这种思路很符合Solana的特点,走一条不同于以太坊的道路参与公链竞争。## Alpenglow:改良还是革新?Alpenglow的理论基础是,在大规模节点时代,不需要太高的共识数量。由于PoS机制的存在,作恶者需要动用巨额资本才能控制网络。即使是20%的规模,以目前价格计算,以太坊需要200亿美元,Solana也需要100亿美元。在具体实践上,Alpenglow将整个流程大致分为Rotor、Votor和Repair三个部分。在某种程度上,Alpenglow是对Solana现有Turbine机制的深度改造。Turbine是Solana的区块广播机制,旨在高效传播区块信息以达到全部节点共识确认。与早期以太坊采用的Gossip协议不同,Turbine采用了一种分级传播的方式,将网络节点分为Leader、Relay以及普通节点。这种方法在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间取得了平衡。Alpenglow中的Rotor机制本质上是Turbine的一种变体,旨在更有序地传播区块消息。Votor则是节点确认机制,允许在首轮投票达到一定比例时快速通过,或在需要时进行多轮投票。与简单增加硬件资源不同,Alpenglow的核心是减少区块共识生成过程。如果能够将数据块尽量控制在较小范围,并大幅缩短生成时间,将可能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 结语随着Layer 2技术的发展,Solana主网对继续扩容有实际需求。只有不断提高主网TPS,才能维持Solana作为"以太坊杀手"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Alpenglow的机制理论上可以应用于任何PoS链,包括以太坊。当前区块链研究已经接近技术边界,急需更多计算机科学甚至社会学理念的支持。在这个可能只需要少数几个全球性区块链网络的未来,Solana需要继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以太坊Solana大PK:节点规模与共识机制的创新之路
以太坊和Solana: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太坊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在无限花园梦想破灭后,以太坊创始人开始重新审视与Layer 2和Rollup项目的关系,并更积极地捍卫Layer 1赛道。以太坊主网的"提速降费"计划已被提上日程,转向Risc-V仅仅是开始。未来,如何在效率上追赶甚至超越其他公链将成为以太坊的重点任务。
与此同时,Solana持续扩大其消费需求场景。Solana坚定不移地走扩大强化Layer 1的道路,坚持"要么扩展,要么消亡"的理念。除了某知名交易公司开发的Firedancer项目已进入部署流程外,在最近的纽约Solana大会上,Anza团队的Alpenglow共识协议更是成为全场焦点。
有趣的是,以太坊的终极愿景是成为世界计算机,而Alpenglow的目标也是如此。
大规模节点时代的20%安全共识
自比特币诞生以来,节点数量和分散度一直被视为衡量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避免中心化,安全门槛通常被设定在33%,即任何单一实体都不应超过这一比例。
在资本效率的推动下,比特币挖矿最终演变为矿池集群模式,以太坊则成为某些质押平台和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舞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实体能够完全控制网络运行。在"维护网络以赚取激励/管理费"的模式下,他们通常缺乏作恶动机。
然而,评估网络的健康度必须考虑其规模。例如,在一个仅有3人的小团体中,要求2/3赞同才能称得上有效运行。而在一个拥有10000个节点的大规模网络中,如目前以太坊的节点规模,就没有必要追求2/3的多数票。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节点互不相识,大型质押平台之间的共谋成本也过高。
Alpenglow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在保持较大节点规模的同时,降低共识比例来"提速降费"?他们计划维持Solana约1500个节点的规模,同时将安全共识降低到20%。这不仅可以提高节点确认速度,为节点赚取更多主网激励,还可以鼓励节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比如增加到1万左右。
这种方法是否会产生1+1>2的效果,还是会突破现有的安全机制,目前还难以定论。不过,这种思路很符合Solana的特点,走一条不同于以太坊的道路参与公链竞争。
Alpenglow:改良还是革新?
Alpenglow的理论基础是,在大规模节点时代,不需要太高的共识数量。由于PoS机制的存在,作恶者需要动用巨额资本才能控制网络。即使是20%的规模,以目前价格计算,以太坊需要200亿美元,Solana也需要100亿美元。
在具体实践上,Alpenglow将整个流程大致分为Rotor、Votor和Repair三个部分。在某种程度上,Alpenglow是对Solana现有Turbine机制的深度改造。
Turbine是Solana的区块广播机制,旨在高效传播区块信息以达到全部节点共识确认。与早期以太坊采用的Gossip协议不同,Turbine采用了一种分级传播的方式,将网络节点分为Leader、Relay以及普通节点。这种方法在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间取得了平衡。
Alpenglow中的Rotor机制本质上是Turbine的一种变体,旨在更有序地传播区块消息。Votor则是节点确认机制,允许在首轮投票达到一定比例时快速通过,或在需要时进行多轮投票。
与简单增加硬件资源不同,Alpenglow的核心是减少区块共识生成过程。如果能够将数据块尽量控制在较小范围,并大幅缩短生成时间,将可能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
结语
随着Layer 2技术的发展,Solana主网对继续扩容有实际需求。只有不断提高主网TPS,才能维持Solana作为"以太坊杀手"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Alpenglow的机制理论上可以应用于任何PoS链,包括以太坊。
当前区块链研究已经接近技术边界,急需更多计算机科学甚至社会学理念的支持。在这个可能只需要少数几个全球性区块链网络的未来,Solana需要继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