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热开启,助力 PUMP 公募上线!
Solana 爆火项目 Pump.Fun($PUMP)现已登陆 Gate 平台开启公开发售!
参与 Gate广场创作者活动,释放内容力量,赢取奖励!
📅 活动时间: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动总奖池:$500 USDT 等值代币奖励
✅ 活动一:创作广场贴文,赢取优质内容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参与方式: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的原创贴文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必须带上话题标签: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100
二等奖(2名):$50
三等奖(10名):$10
📋 评选维度:Gate平台相关性、内容质量、互动量(点赞+评论)等综合指标;参与认购的截图的截图、经验分享优先;
✅ 活动二:发推同步传播,赢传播力奖励
📌 参与方式:在 X(推特)上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使用标签: #PumpFun # Gate
发布后填写登记表登记回链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奖励设置:传播影响力前 10 名用户,瓜分 $2
从奔驰到自行车都在集成的大模型,是汽车智能化的下个风口?
自最近半年多,大模型浪潮掀起,万物皆可GPT以来,BAT等企业都在发布自己的大模型产品,百“模”大战、群“模”乱舞都已见怪不怪。各种规模的发布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家企业都在铆足了劲向外界证明自己的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进入七月后,通用大模型略微降温,行业专用大模型开始亮相,如专用于酒店与旅游的携程“问道”,专用于教育的网易有道“子曰”,专用于中医诊疗的大经中医“岐黄问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不同企业各有业务侧重点,因此打造的大模型产品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这是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是随着大模型的整体发展,其产业化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提及。毕竟如果不能落地部署成触手可及的产品,再先进的科技都没有意义。六月中旬时奔驰与微软合作,成为全球首家将ChatGPT集成到自家车载语音控制系统中的车企,半个月后又有自行车企业宣布搭载ChatGPT,最近吉利也官宣将在九月发布全栈自研的车载大模型。作为旁观者在感慨科幻之光照进现实的同时,也不免让人遐想,大模型或许真的就是汽车智能化的下个风口?
一、大模型上车,系好安全带
**6月16日,百年车企梅赛德斯·奔驰和微软共同宣布,两家公司正在扩大AI领域的合作,将ChatGPT整合到奔驰车载语音控制系统中。**这项合作将通过微软的Azure OpenAI服务,允许车主在驾车时体验ChatGPT。测试计划于16日当天正式开始,在美国共约90万辆配备MBUX信息娱乐系统的奔驰都可以参加测试。
近几年科技的发展,表明汽车正愈发变成一个新型智能终端。大模型出现后,人车、车机关系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具体说来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对自动驾驶的影响。2.对智能座舱的影响。**下面分开来说。
1.大模型对自动驾驶的影响。**大模型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同时具备多维度分析能力,可以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保持对大模型的优化升级,就可以提高自动驾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像ChatGPT那种通用大模型,也是当参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开始具备足够的能力后,它才能火遍全世界。而具体到应用层面,大模型对自动驾驶的影响又可以细化为云端和车端。**在云端,车企可以发挥大模型天生的大参数容量优势,通过大模型完成绝大多数的数据标注与挖掘工作,节省成本,还能够借助仿真场景构建赋能。在车端,大模型可以将细分为多个附属子模型,分管不同子任务,节省车端的推理计算时间,增加行车安全性。**此外,云端到车端的感知决策一体化算法常被认为是自动驾驶算法最后瓶颈,或许在汽车接入大模型之后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自动驾驶的算法升级或许也不再遥不可及。
二、大模型与汽车是否天作之合?
在奔驰宣布与微软合作后,国内的理想汽车也发布了自研大模型MindGPT,百度的文心一言也被接入到了红旗、长安、吉利、岚图、零跑等众多车企之中。**因此可以预料到的,大模型与车企和汽车的结合将会越来越普遍。**而从目前参与的车企来看,他们对大模型的发展重点与方向也各有侧重。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两种:**1.用于智能座舱的的交流对话领域。2.用于自动驾驶等智能系统。**前者如前面说到的奔驰与微软的合作,以及接入通义千问的阿里巴巴AliOS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后者如理想汽车自研的MindGPT,摆脱对高清地图的依赖,让汽车更接近人类司机的驾驶表现,以及毫末智行的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帮助解决认知决策问题,最终实现云端到车端的自动驾驶。此外,长城、奇瑞、蔚来、小鹏四家车企,也已经注册申请了多个与GPT相关的商标,相信很快就会有大模型相关成果问世。
**首先一点肉眼可见的是车载硬件条件的限制,导致车载大模型可能难以发挥全部性能。**目前全球各家大模型需要的硬件配置普遍很高,包括高性能计算能力、大容量内存和低延迟等特点,但车载设备的硬件天生相对有限,很难提供足够的算力资源支撑大模型运行。**举个例子,GPT-3.5的参数量高达1750亿,支撑它的计算能力高达数万亿TOPS,配套芯片的算力至少也要在万级TOPS以上才能负担得起大模型的计算任务。但是在车载环境下,芯片的算力往往只有数百TOPS,可以说是连大模型运算要求的门槛都够不到。**照此趋势发展,升级车载算力基础设施是大势所趋,智算中心甚至是未来智能汽车的标配。比如特斯拉建设的独立云端智算中心Dojo,总共使用了约1.4万张英伟达的GPU来训练大模型。
三、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汽车和大模型都有浓重的科技属性,二者结合最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彼此间的取长补短,即强化大模型的制造和消费属性,同时强化汽车的电子和科技属性。**这么看来,真正决定大模型能否上车的还得看车企本身的科技实力,这甚至关系到他们能否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
平心而论,汽车与大模型的结合蛮值得期待的。**大模型的一大意义在于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与相关的服务生态,上车后将加速车载应用服务生态消费的电子化进程,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汽车,车载系统,大模型等底层产品的定义。**对此,华为自动驾驶产品部前部长苏箐的话堪称一针见血:“在传统车厂看来车是基座,车载App或其他系统都是试图把电脑或AI嵌到这个基座上。我们的看法不一样,基座是电脑,车是电脑控制的外设。这是本质看法不一样。”
这么看下来,车企在车载大模型领域要想走得长远,要么加大对底层芯片的自研力度以节约成本,要么在算法或系统上寻求突破,以尽快找到大模型的最佳落地部署路径。但不论哪种都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这是条鲜花丛生的道路,同时也遍布着肉眼可见的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