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MBG任务挑战# 发帖赢大奖活动火热开启!
想要瓜分1,000枚MBG?现在就来参与,展示你的洞察与实操,成为MBG推广达人!
💰️ 本期将评选出20位优质发帖用户,每人可轻松获得50枚MBG!
如何参与:
1️⃣ 调研MBG项目
对MBG的基本面、社区治理、发展目标、代币经济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享你对项目的深度研究。
2️⃣ 参与并分享真实体验
参与MBG相关活动(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现货交易),并晒出你的参与截图、收益图或实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简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窍门,也可以是现货行情点位分析,内容详实优先。
3️⃣ 鼓励带新互动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参与活动,或者有好友评论“已参与/已交易”,将大幅提升你的获奖概率!
MBG热门活动(帖文需附下列活动链接):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质押ETH、MBG即可免费瓜分112,500 MBG,每小时领取奖励!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过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请好友注册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姚期智领衔提出大模型「思维」框架!逻辑推理正确率达98%,思考方式更像人类了
来源:量子位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领衔的首篇大语言模型论文来了!
一出手,瞄准的就是“让大模型像人一样思考”这个方向——
不仅要让大模型一步步推理,还要让它们学会“步步为营”,记住推理中间的所有正确过程。
具体来说,这篇新论文提出了一种叫做累积推理(Cumulative Reasoning)的新方法,显著提高了大模型搞复杂推理的能力。
累积推理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个“验证者”,及时判断对错。由此模型的思考框架也从链状和树状,变成了更复杂的“有向无环图”。
这样一来,大模型不仅解题思路更清晰,还生出了一手“玩牌”的技巧:
在代数和几何数论等数学难题上,大模型的相对准确率提升了42%;玩24点,成功率更是飙升到98%。
从这个角度出发设计的累积推理,效果比思维链(CoT)和思维树(ToT)更好。
那么,这种新方法究竟长啥样?我们一起展开看看。
突破思维链&树“瓶颈”
累积推理的核心,在于改进了大模型思维过程的“形状”。
具体来说,这个方法用到了3个大语言模型:
推理过程中,“提议者”先给出提案,“验证者”负责评估,“报告者”决定是否要敲定答案、终止思考过程。
有点像是团队项目里的三类角色:小组成员先头脑风暴出各种idea,指导老师“把关”看哪个idea可行,组长决策什么时候完成项目。
要想理解这一点,还得先从大模型思维加强方法“鼻祖”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CoT)说起。
这个方法在2022年1月由OpenAI科学家Jason Wei等人提出,核心在于给数据集中的输入加一段“逐步推理”文字,激发出大模型的思考能力。
基于思维链原理,谷歌也快速跟进了一个“思维链PLUS版”,即CoT-SC,主要是进行多次思维链过程,并对答案进行多数投票(majority vote)选出最佳答案,进一步提升推理准确率。
但无论思维链还是CoT-SC,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题目不止有一种解法,人类做题更是如此。
因此,随后又出现了一种名叫思维树(Tree of Thought,ToT)的新研究。
这是一种树状检索方案,允许模型尝试多种不同的推理思路,并自我评估、选择下一步行动方案,必要时也可以回溯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玩24点时,思维链加成的GPT-4成功率只有4%,但思维树成功率却飙升到74%。
BUT无论思维链、CoT-SC还是思维树,都有一个共同的局限性:
毕竟不是所有的思维过程都能做成链或者树,人类想东西的方式往往还要更复杂。
这次的累积推理新框架,在设计上就突破了这一点——
大模型的整体思维过程不一定是链或树,还可以是一个有向无环图(DAG)!(嗯,有神经突触内味了)
这也就意味着,它可以将所有历史上正确的推理结果存储于内存中,以便在当前搜索分支中探索。(相比之下,思维树并不会存储来自其它分支的信息)
但累积推理也能和思维链无缝切换——只要将**“验证者”**去掉,就是一个标准的思维链模式。
基于这种方法设计的累积推理,在各种方法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做数学和搞逻辑推理都在行
研究人员选择了FOLIO wiki和AutoTNLI、24点游戏、MATH数据集,来对累积推理进行“测试”。
提议者、验证者、报告者在每次实验中使用相同的大语言模型,用不同的来设定角色。
这里用作实验的有GPT-3.5-turbo、GPT-4、LLaMA-13B、LLaMA-65B这些基础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情况下应该使用相关推导任务数据专门预训练模型、“验证者”也应加入正规的数学证明器、命题逻辑求解器模块等。
1、逻辑推理能力
FOLIO是一阶逻辑推理数据集,问题的标签可以是“true”、“False”、“Unknown”;AutoTNLI是高阶逻辑推理数据集。
在FOLIO wiki数据集上,与直接输出结果(Direct)、思维链(CoT)、进阶版思维链(CoT-SC)方法相比,累积推理(CR)表现总是最优。
在删除数据集中有问题的实例(比如答案不正确)后,使用CR方法的GPT-4推理准确率达到了98.04%,并且有最小1.96%的错误率。
与CoT方法相比,CR显著提高了LLaMA-13B、LLaMA-65B的性能。
在LLaMA-65B模型上,CR相较于CoT的改进达到了9.3%。
ToT最初论文中用到的是24点游戏,所以这里研究人员就用此数据集来做CR和ToT的比较。
ToT使用固定宽度和深度的搜索树,CR允许大模型自主确定搜索深度。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在24点的上下文中,CR算法和ToT算法非常相似。不同点在于,CR中算法每次迭代最多产生一个新的状态,而ToT在每次迭代中会产生许多候选状态,并过滤、保留一部分状态。
通俗来讲,ToT没有上面提到的CR有的“验证者”,不能判断状态(a、b、c)正误,因此ToT比CR会探索更多无效状态。
也就是说CR不仅有更高的搜索正确率,也有更高的搜索效率。
MATH数据集包含了大量数学推理题目,包含代数、几何、数论等,题目难度分为五级。
用CR方法,模型可以将题目分步骤拆解成能较好完成的子问题,自问自答,直到产生答案。
实验结果表明,CR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定下,正确率均超出当前已有方法,总体正确率可达58%,并在Level 5的难题中实现了42%的相对准确率提升,拿下了GPT-4模型下的新SOTA。
清华叉院姚期智、袁洋领衔研究
这篇论文来自清华交叉信息院姚期智和袁洋领衔的AI for Math课题组。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交叉信息院2021级博士生张伊凡、杨景钦;
指导老师及共同通讯作者为袁洋助理教授、姚期智院士。
张伊凡
张伊凡2021年本科毕业于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现师从袁洋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模型(大语言模型)的理论和算法、自监督学习、可信人工智能。
杨景钦
杨景钦2021年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获学士学位,现师从袁洋助理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大语言模型、自监督学习、智能医疗等。
袁洋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医疗、AI基础理论、应用范畴论等。
姚期智
姚期智教授2004年从普林斯顿辞去终身教职回到清华任教;2005年为清华本科生创立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2011年创建“清华量子信息中心”与“交叉信息研究院”;2019年再为清华本科生创立了人工智能学堂班,简称“智班”。
如今,他领导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早已声名远播,姚班、智班都隶属交叉信息院。
姚期智教授研究方向有算法、密码学、量子计算等,是这方面的国际先驱和权威。最近,他现身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所领导的上海期智研究院目前正在研究“具身通用人工智能”。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