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專屬 #WXTM创作大赛# 正式開啓!
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 MinoTari (WXTM),總獎池 70,000 枚 WXTM 等你贏!
🎯 關於 MinoTari (WXTM)
Tari 是一個以數字資產爲核心的區塊鏈協議,由 Rust 構建,致力於爲創作者提供設計全新數字體驗的平台。
通過 Tari,數字稀缺資產(如收藏品、遊戲資產等)將成爲創作者拓展商業價值的新方式。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7日 17:00 - 8月12日 24:00(UTC+8)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WXTM 或相關活動(充值 / 交易 / CandyDrop)相關的原創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形式不限(觀點分析、教程分享、圖文創意等)
添加標籤: #WXTM创作大赛# 和 #WXTM#
附本人活動截圖(如充值記錄、交易頁面或 CandyDrop 報名圖)
🏆 獎勵設置(共計 70,000 枚 WXTM):
一等獎(1名):20,000 枚 WXTM
二等獎(3名):10,000 枚 WXTM
三等獎(10名):2,000 枚 WXTM
📋 評選標準:
內容質量(主題相關、邏輯清晰、有深度)
用戶互動熱度(點讚、評論)
附帶參與截圖者優先
📄 活動說明: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和小號刷量行爲
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
AI需要區塊鏈:構建機器金融新基礎設施
AI 需要區塊鏈:構建機器金融新基礎
過去幾年,AI 技術突飛猛進。大模型、智能體、自動化系統不斷湧現,從內容生成到代碼編寫,從智能客服到算法交易,AI 正從單純的"工具"逐步演變爲具有自主行爲能力的"參與者"。與此同時,Web3 領域也開始熱議"AI+ 區塊鏈"的潛力:利用 AI 優化智能合約、提升風控精度、輔助鏈上分析等。
然而,很少有人從另一個角度思考:AI 本身是否需要區塊鏈?
如果我們將 AI 視爲一個逐漸脫離人類主導、具備自主行爲能力的參與者,它在現有金融體系中將舉步維艱。這不僅僅是效率問題,更是根本的結構性問題。傳統金融體系從設計之初,就不是爲機器量身打造的。
金融系統爲"人"設計,AI 不屬於"人"
帳戶體系是現代金融系統的基石。無論是開立銀行卡、購買基金,還是使用支付服務,都離不開一個前提:身分認證。你需要提供身分證、住址證明、聯繫方式,有時甚至需要進行面對面視頻以完成 KYC 審核。這些流程的核心目的,是讓系統確認你是一個具體、可識別、具有法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然而,AI 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它沒有國籍、身分證、稅號,也不具備"籤字能力"或"法律行爲能力"。AI 無法開立銀行帳戶,不能註冊公司,更不能獨立成爲合同相對方或交易對象。這意味着它無法收款、付款或持有資產。簡而言之:AI 在現有金融體系中,就像一個"非人類幽靈",沒有金融人格。
這不是哲學層面的思考,而是實際的系統局限。
假設你讓一個 AI 代理去購買服務器使用權、調用 API,或者在二級市場參與交易,它首先就需要一種支付手段。而任何合規的支付手段,背後都必須綁定一個"人"或"企業"。只要 AI 不是"某人的附屬工具",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行爲主體,它就注定在這套體系中被"拒之門外"。
區塊鏈:機器可接入的金融協議
區塊鏈系統與傳統金融系統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不關心你的身分。你可以是一個人,一段腳本,一個程序,甚至是一個"永遠在線"的自動化智能體。只要你能生成一對私鑰和地址,就可以在鏈上收款、支付、簽署智能合約、參與共識機制。
換言之,區塊鏈天生就適合"非人類用戶"參與經濟活動。
舉個例子:一個部署在區塊鏈上的 AI 模型,可以通過去中心化存儲獲取數據,再利用去中心化算力市場獲取運行資源,完成任務後通過智能合約收取報酬(用穩定幣結算)。這整個過程不需要中心化平台撮合,不需要銀行卡驗證,也不需要任何"人"介入。
這聽起來像是未來科幻小說,但實際上已經在一些項目中初見端倪。一些項目正在探索 AI Agent 如何在鏈上擁有"經濟身分",如何爲其他 Agent 提供服務,如何自主完成交易和協調。這種"機器對機器(M2M)"的經濟形態,已經從概念進入實操測試階段。
在這種模式下,AI 不再是一個依賴人類輸入的模型,而是一個能夠獲取資源、提供服務、獲取收益、再投資自身的循環體。它不需要人類籤發工資單,而是在鏈上擁有自己的收入來源。
傳統金融系統的局限性
傳統金融系統之所以無法適配這種場景,是因爲它的整個基礎設施都是圍繞"人類行爲"的假設設計的。
在傳統支付體系中,交易流程需要人發起、人批準、人監管。清算流程依賴的是銀行間的信任和監管協調。風控邏輯關注的是"誰"在做什麼,而不是"這個程序是否穩定"。很難想象一個 AI 錢包通過人臉識別開通銀行帳戶,也無法指望 AI 模型完成對監管部門的報稅申報。
這導致所有與"非人類用戶"相關的交易,在傳統金融系統裏都需要"掛靠"一個人或公司來操作。這不僅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存在巨大的責任風險:當 AI 造成損失時,責任由誰承擔?當它盈利時,稅收如何徵收?這些問題目前都沒有明確答案,而在區塊鏈上,至少我們有了技術層面的可能性。
穩定幣:AI 世界的"硬通貨"
很多人認爲 AI 需要的是"支付能力",但實際上 AI 更需要的是穩定結算貨幣。設想一下,當一個 AI Agent 調用另一個模型或購買一個數據 API 服務時,它更希望以"穩定價值單位"來進行交換,而不是高度波動的加密資產。
這正是穩定幣的重要意義。一些穩定幣提供了一種既能在鏈上自由流轉,又能保持價值穩定的金融工具,是 AI 世界的"硬通貨"。
目前一些項目已在嘗試讓 AI 之間的服務調用通過穩定幣實時結算,從而形成一個無需"人爲批準"的低摩擦經濟系統。隨着鏈上穩定幣流動性的提升,AI 可以直接從任務中賺取收益,再用這些收益購買新的服務模塊或運行資源,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自治型機器經濟體。
AI 的"鏈上法人"形態
我們甚至可以預見,未來某些 AI 系統將不再依附於某家公司或研究機構,而以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或鏈上協議的形式存在。
這些 AI Agent 會有自己的資金池、社區治理機制和鏈上身分系統。它們不需要法定註冊,也不在某個國家備案,卻可以服務用戶、接收支付、發起訴訟、發布協議更新,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數字法人"或"AI 法人"。
它們之間的合作與博弈將以智能合約爲基礎,以加密貨幣爲媒介,以鏈上規則爲秩序。它們之間或許沒有感情,但有激勵;沒有權利義務,但有代碼執行。
在這個過程中,加密貨幣並不是某種投機資產,而是 AI 之間信任的底層協議。
風險與挑戰
當然,這一切也面臨着諸多挑戰。
AI 錢包的密鑰托管問題、模型濫用造成的經濟損失、鏈上身分的可驗證性、跨境 AI 主體的法律適格性、算法行爲的倫理邊界,這些都是必須面對的新難題。
更現實的是,我們現有的法律系統和監管框架幾乎沒有爲"非人類行爲者"提供路徑。AI 不能起訴別人,也不能被起訴;不能納稅,也無法享有財產權;一旦失控或被攻擊,誰來負責,誰來追責?這一切,都需要新的法律構架、社會共識和技術治理手段來應對。
但至少,我們已經在一些先行項目中看到了可能的路徑——它不是依靠修補舊系統來容納 AI,而是通過構建一套更適配的"機器金融基礎設施"來承接 AI 的行爲。
這套基礎設施,需要鏈上身分、加密帳戶、穩定幣支付、智能合約協作和去中心的信用機制。也就是說,它需要的,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金融系統",而是 Web3。
結語
加密貨幣的發展,早期是爲"沒有帳戶的人"服務,比如被金融系統拒之門外的人羣、國家、邊緣行業。現在,它可能將成爲"沒有身分的機器"參與經濟活動的唯一選項。
如果說傳統金融是爲人類社會構建的金字塔,那麼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或許正構建的是一套"爲機器準備的金融地基"。
AI 不一定非得擁有權利,但它必須擁有可操作的經濟接口。而這,恰恰是區塊鏈最擅長解決的問題。